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宇

作品数:48 被引量:716H指数:17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建筑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9篇城市
  • 15篇城市设计
  • 12篇人本
  • 11篇街道
  • 9篇源数据
  • 9篇街景
  • 9篇多源数据
  • 7篇城市数据
  • 6篇城市形态
  • 5篇循证
  • 5篇园林
  • 5篇人本视角
  • 4篇绿化
  • 4篇公共空间
  • 4篇风景园林
  • 3篇导控
  • 3篇数字化
  • 3篇空间句法
  • 2篇地产
  • 2篇虚拟现实

机构

  • 42篇同济大学
  • 6篇香港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苏黎世联邦理...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广州市城市规...
  • 2篇宾夕法尼亚大...
  • 1篇鲁东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深圳市城市交...
  • 1篇奥雅纳工程咨...
  • 1篇代尔夫特理工...
  • 1篇上海同济城市...

作者

  • 45篇叶宇
  • 11篇叶宇
  • 6篇庄宇
  • 2篇陈志敏
  • 2篇张灵珠
  • 2篇陈泳
  • 2篇樊钧
  • 2篇曾伟
  • 1篇施澄
  • 1篇魏宗财
  • 1篇匡晓明
  • 1篇董楠楠
  • 1篇仲腾
  • 1篇陈筝
  • 1篇徐萌
  • 1篇胡杨
  • 1篇葛岩
  • 1篇李渊
  • 1篇姚士谋
  • 1篇王桢栋

传媒

  • 7篇风景园林
  • 6篇新建筑
  • 5篇国际城市规划
  • 4篇西部人居环境...
  • 3篇规划师
  • 2篇住宅科技
  • 2篇上海城市规划
  • 2篇城市建筑
  • 2篇城市设计
  • 1篇世界建筑
  • 1篇建筑学报
  • 1篇中国园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南方建筑
  • 1篇交通与运输
  • 1篇建筑师
  • 1篇建筑技艺(中...
  • 1篇景观设计学(...

年份

  • 7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区空间形态与活力的演化假说:基于街道可达性、建筑密度和形态以及功能混合度的整合分析被引量:56
2017年
欧洲各国在战后1950—1970年代和我国在过去30年中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新区扩张。不论欧洲各国还是中国,这些新区都先后面临在相对高建设强度下城市活力依然缺乏的情况。本文从空间形态角度切入,对于三个规模类似、区位相近但经数十年时间发展之后具有不同活力的荷兰新城的空间形态演化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若干规律。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一个假说,即新区城市活力随时间逐步增加的过程在形态学视角下表现为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和足够的功能混合度向具有高街道可达性的地块积聚的过程。本文由此提出针对这一形态演化过程假说的量化测度并进行了测试,并结合国内新区新城做简要讨论。
叶宇庄宇
关键词:新区
城市尺度下的建筑色彩定量化测度——基于街景数据与机器学习的人本视角分析被引量:24
2019年
新时期城市设计的人本化转型,催生了对于城市尺度下建筑色彩的一系列导控实践。研究针对以往建筑色彩分析难以在大尺度下高效开展的问题,结合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提出了人本视角下的大规模、精细化分析方法。解决了以往建筑色彩分析拘泥于手工小样本采集,难以大范围运用的问题,可快速实现建筑色彩分析与主导色提取,为相关实践提供科学化建议。该分析方法运用开源易得的街景数据,实现了建筑色彩这一难以测度要素的精细化度量,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易用性。
叶宇仲腾钟秀明
关键词:建筑色彩人本视角
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被引量:88
2016年
城市空间活力营造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虽已被广泛讨论,但当前的研究过于繁复,难以高效指导城市设计实践。本文以城市形态学为基础,归纳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的诸多经典城市设计理论,对促进城市活力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良好的街道可达性、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足够的功能混合度是促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形态基础。随后通过空间句法等多种分析工具量化表述以上三点空间形态特征,并将其与城市活力的非空间形态表征——居民活动强度进行了实证比对,初步验证该假说的有效性。
叶宇庄宇张灵珠阿克丽丝·凡·内斯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设计空间句法
面向轨道交通站域协同发展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关系评价——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被引量:15
2019年
从低碳交通出行和高效空间利用的视角,关注轨道交通站域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相互影响。构建上海城市道路网络模型与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对上海中心城区10个典型轨道交通站域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提出轨交站域运用出行网络与空间使用相匹配的方法来支持城市设计决策。
张灵珠庄宇叶宇
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的三维步行网络优化——基于sDNA的精准城市设计尝试被引量:6
2022年
高密度垂直城市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复杂的三维步行网络,使得有效应对复杂条件的精准城市设计分析备受关注。空间设计网络分析工具(sDNA)的发展,为三维步行网络的定量化分析与优化设计带来了可能。以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在新技术支持下面向设计的分析方法,以及三维步行网络评估、功能布局调整、垂直交通优化的操作范式。相关分析率先实现了复杂、多基面三维步行网络的设计效能研判与优化,为步行空间的开发、周边功能的组织和垂直交通设计提供科学建议。该研究是数字化城市设计背景下的有益尝试,能有效助力城市设计的精细化、人本化转型,推动科学的设计决策和精准的空间营造。
陈志敏陈志敏叶宇
关键词:城市设计
精准更新导向下的数字化城市设计实践探索——以上海市陆家嘴水环为例
2024年
本研究面向精准更新需求,提出了数字化城市设计分析范式,推动设计分析与效能评估从主观经验向量化解析的转换。在现状问题研判上以“人本”为核心,基于移动互联网LBS数据解析场地人口组成与行为特点,基于路网组构和sDNA诊断慢行堵点断点,基于美团与微博数据研判空间品质,基于结构化网页数据与POI兴趣点数据提炼功能布局,在方案效能评估上强调“量化”,结合大数据案例库与空间分析技术形成针对性效能提升分值评价。陆家嘴水环片区,这一紧邻上海核心CBD的“城市背面”,作为具有更新潜力和复合问题的代表性区域被选为案例。通过多源城市数据和城市设计分析技术的城市体检,本研究在实现从问题诊断到效能评估的多环节嵌入性支持的同时保证了相关分析方式的可推广性。通过实践需求引导下的技术与设计深度融合,本文有望为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新范式的涌现提供针对性探索。
叶宇叶宇陈星汉于瀚婷陈君匡晓明
基于格网尺度的新城区可持续空间形态要素测度研究——以宁波鄞州新城区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城市形态学,提出良好的街道可达性、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足够的功能混合度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基础,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空间矩阵、混合功能指标测度其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结果表明:1)鄞州新城区街道网络整体协同能力较强,建筑形态以中层板式及围合式、低层围合式、高层板式为主,单一功能用地占主导地位,完全混合用地仅占1.73%;2)鄞州新城区空间活力中值区占比最高,通过密度-形态关联性分析,其在多层高覆盖率的形态区间被屏蔽;3)功能混合、可达性、建筑强度及形态之间重合度较高,高容积率(>2.2)单元格中有64.54%聚集在可达性高值区,双功能、多功能混合单元有50.25%、85.71%聚集在可达性高值区,混合单元有公共设施用地时混合功能-可达性关联的效应更明显。
王肖惠叶宇杨兰王龙升车茜宋彦华姚士谋
关键词: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形态
国际城市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浅析--基于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被引量:18
2017年
简要回顾当前国内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基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的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几种主要办学方向、培养时间与课程架构,并探讨当下国内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可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为国内城市设计教育从相对零散的课程发展成为全面的学位教育提供建议。
叶宇庄宇
关键词:城市设计专业教育
多源数据与深度学习支持下的人本城市设计:以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为例被引量:30
2021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整合经典设计理论、多源城市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以苏州河两岸片区为案例探索新数据环境下的精准分析框架,为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绿道“在哪做”和“怎么做”提供科学化的分析路径。通过街景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兴趣点数据、结构化网页数据、精细化建成环境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了高品质建成环境五要素理论(5D)中划定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设施距离这5个人本尺度关键要素的系统性测度,结合现有街道的可建设性,进一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选线潜力评估,并绘制各路段特征画像,为绿道选线和断面设计提供精准支持。这一新分析框架是将人本尺度的诸多要素与城市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绿道规划设计在分析技术上的有效拓展。经典理论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叶宇黄鎔张灵珠
关键词:城市绿道城市设计
城市综合体立体绿化的使用后评价研究--以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为例被引量:5
2020年
当前,立体绿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较高的建设成本、维护投入与有限的经济回报之间的矛盾。城市综合体在协同效应的支撑下,恰是将立体绿化社会效应转换为经济效益的极佳载体。以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为例,通过行为标记法和结构化访谈,从客观分析与主观评价两方面来讨论立体绿化的空间效应和使用者对于立体绿化空间的使用偏好。研究证实立体绿化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综合体带来更为均匀的空间人流分布和更丰富的空间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市民到访、影响市民对商业空间的选择偏好,并有效提升空间的重复到访率。
王桢栋原青哲叶宇叶宇
关键词:立体绿化使用后评价使用偏好城市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