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可小丽

作品数:118 被引量:47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32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5篇罗非鱼
  • 42篇链球菌
  • 37篇乳链球菌
  • 37篇无乳
  • 37篇无乳链球菌
  • 24篇尼罗
  • 24篇尼罗罗非鱼
  • 14篇免疫
  • 11篇基因
  • 8篇芽孢杆菌
  • 8篇疫苗
  • 8篇原核表达
  • 8篇球菌病
  • 8篇链球菌病
  • 8篇菌病
  • 7篇养殖
  • 6篇蛋白
  • 6篇多态性
  • 6篇芽孢
  • 5篇多态

机构

  • 96篇中国水产科学...
  • 42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海南省海洋与...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武汉工业学院
  • 2篇广东省水生动...
  • 2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江汉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浙江省淡水水...
  • 1篇仲恺农业工程...
  • 1篇中央研究院
  • 1篇佛山市南海区...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101篇可小丽
  • 88篇卢迈新
  • 74篇刘志刚
  • 62篇高风英
  • 50篇曹建萌
  • 44篇王淼
  • 41篇朱华平
  • 29篇衣萌萌
  • 23篇张德锋
  • 13篇黄樟翰
  • 9篇叶星
  • 6篇李庆勇
  • 6篇袁伟
  • 5篇霍欢欢
  • 5篇汪建国
  • 5篇张意敏
  • 4篇龚小宁
  • 4篇刘玉姣
  • 4篇庞纪彩
  • 4篇刘观斌

传媒

  • 10篇水生生物学报
  • 9篇水产学报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中国预防兽医...
  • 4篇南方水产科学
  • 4篇大连海洋大学...
  • 3篇淡水渔业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2012年中...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生物技术
  • 1篇科学养鱼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广东畜牧兽医...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15篇2018
  • 9篇2017
  • 5篇2016
  • 12篇2015
  • 10篇2014
  • 9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被引量:27
2013年
为了解温度对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机制,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参数(生长、粘附、入侵、毒力基因表达以及对罗非鱼致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培养温度下(25~40℃)无乳链球菌的生长速度不同,37℃为其最适生长温度,25℃时生长速度最慢;25~34℃内无乳链球菌粘附在惰性基质上的菌体对应的吸光值(OD590n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7℃时显著增加,40℃时又急剧下降;罗非鱼在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时间点(6、12、24和48h),鱼体脑组织中菌量随注射菌体培养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不同培养温度下的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呈正相关;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表达也与培养温度相关,hty和cfb基因的表达量随菌体培养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34和37℃处达到峰值,不同培养温度下无乳链球菌sip基因表达的变化幅度较小,而scpB基因的表达则随培养温度增加而下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随其培养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低温(25和.28℃)培养条件下的菌体对罗非鱼致死率较低(〈20%),37℃时致死率最高66.67%±6.67%。以上结果表明温度参与无乳链球菌生长、粘附、转移、入侵和部分毒力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共同影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毒力。
刘志刚可小丽卢迈新朱华平高风英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温度毒力
尼罗罗非鱼β2m基因SNP位点和单倍型与无乳链球菌抗性的关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作为MHCⅠ类分子的亚基,在鱼类的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实验采用直接测序法从P0代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β_2m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到30个SNPs,其中1个SNP位于5?UTR,16个SNPs位于外显子区域(15个非同义突变位点,1个同义突变位点),9个SNPs位于内含子区域,4个SNPs位于3?UTR。利用snapshot分型法对F1代的102尾易感群体和102尾抗病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并通过Popgen32和PIC-CALC软件统计分析尼罗罗非鱼β_2m基因序列的SNPs的He、Ho、Ne和PIC等遗传参数,表明易感群体中7个SNPs属于中度多态水平(0.250.9),这意味着我们在β_2m基因中发现2个ht SNPs。研究筛选到的与链球菌抗性/易感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及单倍型具有辅助尼罗罗非鱼抗链球菌病品种选育的潜力。
张栋高风英卢迈新曹建萌刘志刚可小丽王淼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Β2MSNPS无乳链球菌单倍型
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双层平板法,以滤膜过滤的方法来收集噬菌蛭弧菌,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udrophil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宿主菌,进行噬菌蛭弧菌的分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酶检测和寄生性确认对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未使用滤膜过滤,采用自来水琼脂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蛭弧菌的效果较好;并经过接触酶和寄生性检测初步鉴定此BD-SP01菌株为噬菌蛭弧菌。
郑英珍汪建国李明可小丽龚小宁
关键词:噬菌蛭弧菌
中国七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特征及其对斑马鱼的致病性被引量:7
2017年
为了解中国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揭示其传播和流行规律,本实验对分离得到并鉴定的10株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毒力基因型和前噬菌体分型等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其次,通过斑马鱼评价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性。分子血清型分析结果表明,10株无乳链球菌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Ⅰa、Ⅰb和Ⅲ型;MLST分型结果表明,Ⅰa型无乳链球菌均为ST7型,Ⅰb无乳链球菌均是ST261型,只有Ⅲ型无乳链球菌是ST739型。进一步分型结果表明,10株无乳链球菌可分为3种毒力基因型和4种前噬菌体基因型。根据4种分型结果可知,10株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虎纹蛙源无乳链球菌具有独立的分子血清型、MLST型、毒力基因型和前噬菌体基因型,即Ⅲ-ST739-V1-P3;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有3种,即Ⅰa-ST7-V2-P1、Ⅰa-ST7-V2-P2和Ⅰa-ST7-V3-P4;红尾皇冠鱼、鳙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相同:Ⅰa-ST7-V2-P2;卵形鲳鲹、宝石鲈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具有相同的基因型:Ⅰa-ST7-V2-P1;鲮和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相同,即Ⅰb-ST261-V3-P4。致病性研究表明,7种水生动物源无乳链球菌对斑马鱼均有强致病性。研究表明,两栖类虎纹蛙源无乳链球菌和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型明显不同,它们之间遗传变异较大,因此,无乳链球菌在两栖类和鱼类之间相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鱼源无乳链球菌有3种基因型,且这3种基因型均在罗非鱼中流行,这表明无乳链球菌在鱼类中相互传播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在罗非鱼与其他鱼类之间。
张德锋可小丽刘志刚王世锋袁伟石存斌卢迈新
关键词:斑马鱼无乳链球菌MLST毒力基因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蛋白乳酸菌活载体口服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被引量:5
2019年
链球菌病是威胁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为研制出免疫效果好、操作简便的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本研究构建重组表达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穿梭质粒pNZ8124-Sip,通过酶切和测序验证后电转化乳酸乳球菌NZ9000,获得能够诱导重组表达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乳酸菌活菌载体疫苗。采用SPS-PAGE电泳摸索最佳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以获得最大表达量,通过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利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灌胃口服免疫尼罗罗非鱼,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免疫后血清抗体水平变化,通过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获得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可通过nisin诱导表达大小为48 ku特异性蛋白,与目的蛋白大小一致;PAGE电泳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蛋白和包涵体2种形式存在,其中胞内可溶性蛋白浓度达7.65 mg/mL;诱导表达的最佳条件为100 ng/mL nisin诱导6 h;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诱导蛋白可与鼠抗His标签抗体特异性结合。口服免疫结果显示,中浓度组(2.24×10^(10) CFU/mL)和低浓度组(2.24×10~9 CFU/mL)免疫2次能够显著提高尼罗罗非鱼的血清抗体水平和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能力,中浓度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最高为41.0%。本研究可为罗非鱼链球菌病口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蔡玉臻刘志刚卢迈新可小丽高风英曹建萌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免疫保护效果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强毒株基因组表达文库的构建及鉴定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筛选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在鱼体内特异诱导表达基因,该研究构建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强毒株Hod-1的基因组表达文库。采用Sau3AI对无乳链球菌菌株Hod-1基因组DNA进行不完全酶切,回收大小为0.5—2.0kb的DNA片段,并与经BamHI单酶切且去磷酸化的pET-28a/b/c表达载体连接,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无乳链球菌菌株Hod.1基因组表达文库含1.024×10^5个克隆,远大于覆盖无乳链球菌全基因组所需的最小库容量(45579个)。PCR检测结果显示重组子中外源片段的插入率为94%,插入片段大小为0.5—2.0kb,且分布均匀,测序结果显示插入序列与GenBank中无乳链球菌基因组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结果表明该研究成功构建了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表达文库,该文库可用于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体内诱导表达基因的筛选。
刘志刚可小丽卢迈新方伟王淼朱华平高风英曹建萌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是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一种表面蛋白,在GBS多种血清型的菌株中均有表达。研究从实验室分离到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广东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Sip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II-Sip,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菌株。经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重组蛋白用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蛋白纯度达98%。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 strain)以分析其免疫原性。受免鱼免疫14d后进行人工攻毒试验,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为70%—8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显示受免鱼对重组蛋白产生了较好的免疫应答,免疫剂量为3μg/g和5μg/g时受免鱼血清抗体滴度可达1:128000。研究结果显示重组蛋白Si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Sip基因可作为罗非鱼链球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候选基因。
黎炯叶星可小丽卢迈新迟妍妍田园园
关键词: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原核表达免疫原性
草鱼体脂性状的变异特征及相关性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究草鱼体脂性状的变异特征及相关性,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96尾17月龄草鱼的15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草鱼体脂性状(腹脂指数IPF、肝胰脏粗脂肪含量HLC、肌肉粗脂肪含量MLC)具有丰富的变异特征,变异系数范围为21.30%~47.04%。相关分析发现,草鱼3个体脂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草鱼脂质沉积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进一步的因子与聚类分析显示,观测的15个草鱼数量性状大致分为4类,包括体型因子、体尺因子、脏器指数因子和体脂含量因子,其中IPF归属于脏器指数因子,HLC和MLC二者组成体脂含量因子。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草鱼形态性状对3个体脂性状变异的解释量范围为7.45%~24.83%,相较而言,矢状面体型SS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体脂性状。研究表明,草鱼体脂性状具备较大的选育潜力,其中IPF整体显示出较好的关联性,可作为代表性目标性状用于育种实践。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姜鹏卢薛李胜杰可小丽马冬梅樊佳佳王俊杰
关键词:草鱼体脂性状
用于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无乳链球菌质粒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无乳链球菌质粒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将鱼源无乳链球菌recA基因的启动子通过overlap PCR的方法融合至mcherry基因的上游,然后将此融合片段连...
张德锋可小丽卢迈新刘志刚曹建萌王淼衣萌萌刘春
文献传递
尼罗罗非鱼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的分离鉴定及其病理学观察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2013年5月广东番禺某养殖场罗非鱼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临床症状表现为鱼体体色发黑、体表出血、鳞片脱落、鳍条溃烂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腹水、胆囊肿大、肝呈黄色、脾脏呈暗红色。为确定病原,【方法】从具以上临床症状的病鱼组织中分离获得可疑菌株1株,编号PYS1。采用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理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理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菌株种类。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性,并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其敏感药物。【结果】结果表明PYS1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中与其他鱼源类志贺邻单胞菌聚为一支。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已呈现多重耐药性,仅对少数检测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洛克和头孢唑啉等)敏感。人工回归感染结果显示PYS1菌株可使尼罗罗非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症状,其对尼罗罗非鱼半致死量为1.425×108CFU/尾,石蜡切片显示其对感染鱼的肠、肝、脾、肾和心脏等组织均可造成损伤。【结论】证明类志贺邻单胞菌为上述养殖场尼罗罗非鱼发病的病原,且为首次报道该菌对尼罗罗非鱼的致病性。
刘志刚可小丽卢迈新高风英曹建萌朱华平王淼
关键词:组织病理变化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