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海琴

作品数:24 被引量:128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动脉
  • 6篇血管
  • 6篇造影
  • 6篇造影术
  • 5篇血管造影
  • 5篇血管造影术
  • 5篇图像
  • 5篇图像质量
  • 5篇CTA
  • 4篇低剂量
  • 4篇冠状
  • 4篇管电压
  • 4篇成像
  • 3篇下肢动脉
  • 3篇冠状动脉
  • 2篇动脉成像
  • 2篇对比剂
  • 2篇肾动脉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22篇北京中医药大...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国际...
  • 2篇北京燕化凤凰...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22篇华海琴
  • 9篇康德强
  • 8篇彭楠
  • 7篇赵晶
  • 7篇王玲璞
  • 7篇徐晓娟
  • 6篇李超
  • 6篇王志群
  • 5篇刘冰
  • 4篇刘明
  • 2篇郭鹏德
  • 2篇李光宗
  • 1篇杜勇
  • 1篇孟捷
  • 1篇庞冉
  • 1篇李友山
  • 1篇王彤
  • 1篇曹云松
  • 1篇吴峥嵘
  • 1篇苏艳

传媒

  • 5篇放射学实践
  • 4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校医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扩散张量成像评估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进展程度的价值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评估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进展程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确诊为NAION的38例患者的56只眼作为NAION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7只眼、进展期16只眼、慢性期23只眼;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原则,纳入38名健康志愿者的56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MR及DTI检查,对原始图像后处理后获得平均扩散率(MD)、平行扩散率(λ//)、垂直扩散率(λ┴)、部分各向异性(FA)、纤维束长度(Length)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NAION组与对照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NAION组不同时期患者间各参数值的差异。 结果NAION组的FA、Length值分别为0.20±0.11、(5.85±0.92)mm,较对照组[0.31±0.12、(65.11±6.89)mm]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8、-5.25,P〈0.05);NAION组MD、λ┴值分别为(0.16±0.04)×10-3、(0.16±0.05)×10-3 mm2/s,较对照组[(0.10±0.04)×10-3、(0.09±0.03)×10-3 mm2/s]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3、7.10,P〈0.05)。NAION组急性期、进展期和慢性期患者分别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各期的FA、Length值降低,MD、λ┴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ION组急性期、进展期及慢性期患者间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8,P〈0.05),MD、λ//、λ┴及Lengt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23、0.64、0.33、1.38;P值分别为0.79、0.54、0.72和0.27)。NAION组急性期与慢性期、进展期与慢性期之间F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定量参数可用于评估NAION患者不同进展阶段的视神经损害程度。
郭鹏德赵朋波赵晶苏艳刘明陈云翔王伟新王岩华海琴康少红蔡玲玲张婷
关键词:视神经疾病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
自动管电流调制范围选择对头颈动脉CTA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 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最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
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李超刘冰刘明傅瑶王志群
关键词:低剂量
低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实现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3组行下肢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250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350mA;C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100~350mA;获得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扫描长度(S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3组间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S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0±0.51)分、(2.44±0.63)分及(2.41±0.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可在获得符合诊断要求图像的同时,降低下肢动脉CTA扫描辐射剂量。
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王岩彭楠刘冰李超王玲璞郭鹏德
关键词:动脉血管造影术
武汉地区52例普通型和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总结武汉地区52例普通型和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COVID-19普通型25例和重型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将2组具有差异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出最佳截断值。结果:重型组年龄大于普通型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食欲差、咳嗽、咳痰、喘息气短、腹泻等,其中重型组患者乏力、食欲差表现较普通型更为明显。实验室检查发现27%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其中重型组淋巴细胞减少例数较普通型患者更多,重型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高于普通型;重型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普通型;52例患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患者分别占25.0%、13.5%、13.5%、48.1%,其中重型组患者AST、CK-MB及LDH值高于普通型;ROC曲线结果显示NLR、CRP、AST、LDH预测COVID-19重型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均>0.7,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预估COVID-19患者病情时,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NLR、CRP、AST、LDH对COVID-19重型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吴峥嵘王彤孟捷董尚娟杜勇崔杰马建岭曹云松华海琴张敬锋
宝石能谱CT不同扫描模式对头颈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华海琴王志群
64层CT在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64层CT在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 :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A组33例为对照组(传统下肢动脉组),B组36例为实验组(下肢动脉与肾动脉联合扫描组),均采用GE 64排VCT扫描仪和Smart手动触发技术扫描。评价2组VR和MIP图像质量,测量腹主动脉、肾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足底动脉的腔内CT值,同时记录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2组平均年龄、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目标血管C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组内腹主动脉和股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中肾动脉显影清晰,与腹主动脉、股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0.6%(7/66),B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2.5%(9/7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图像优良率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扫描能发现更多的隐匿性肾动脉狭窄,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
华海琴徐晓娟康德强赵晶彭楠王玲璞刘冰李超
关键词:肾动脉梗阻血管造影术
低管电压扫描条件下个体化对比剂用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中以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表面积(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联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和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入组患者17.0≤BMI〈26.5,分为120kV组(A组)与100kV组(B组),各100例。A组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0.8-1.0ml/kg(总量约65ml),生理盐水50ml,注射流率均为5.0ml/s。A组检查完毕后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比剂用量与BMI、Suf关系,制成量化速查表。B组扫描管电压10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根据上述速查表采用35-65ml,生理盐水30-50ml(对比剂总量×80%),注射流率均为5.0ml/s。结果两组对比剂用量、主动脉强化值、左心室强化值、图像噪声、辐射剂量指数、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较A组对比剂用量下降28.16%、主动脉强化值提高21.58%;辐射剂量指数下降39.54%、有效剂量下降40.83%、噪声值升高27.1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B组优于A组(P〈0.01)。结论以BMI、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可降低检查中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结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能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
康德强赵晶华海琴彭楠王玲璞李胜鳌
关键词:对比剂血管造影术
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对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模型兔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对甘露醇所致的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药效作用并探讨其起效机制。方法实验用健康日本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为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组(膏方组)、脉络舒通颗粒组(颗粒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每组4只。釆用甘露醇输液制成血栓性静脉炎兔子模型。膏方组给予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2. 34 g/kg灌胃,每日2次;颗粒组给予脉络舒通颗粒2. 80 g/kg,每日3次,给药时间7天。釆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CRP、IL-1β含量,采用Real Time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 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日本大耳白兔造模后第5~7天陆续出现耳缘静脉红肿,触摸呈条索状,活动减少,食量、饮水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CRP、IL-1β、IL-6水平升高,NF-κB、PKC蛋白表达及NF-κB m RNA表达增高(P <0. 05);与模型组比较,颗粒组、膏方组TNF-α、CRP、IL-1β、IL-6水平及NF-κB、PKC蛋白表达降低,且膏方组低于颗粒组(P <0. 05)。结论益气活血祛湿解毒膏方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炎症恢复。
李光宗杨宝钟庞鹤李友山金潇邢彤张凡帆张月华海琴
关键词:甘露醇
自动曝光控制双因子模式对胸部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选择kV与kV-mA两种不同模式对胸部数字X线(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114例受检者分为A、B两组,两组管电压均为125kV,均采用AEC技术,A组59例,采用单因子控制技术(kV);B组55例,采用双因子控制技术(kV-mAs),分别记录mA、mAs、ms、剂量面积乘积(DAP)和基于信号的曝光指数(EI-S),mA按照公式mA=mAs/s计算,并由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受检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曝光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mAs、ms、D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EC技术条件下,选择双因子控制技术较单因子控制技术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能保证胸部DR的影像质量。
徐晓娟华海琴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数字化X线摄影胸部
辐射剂量个体化基础上降低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剂量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通过优化个体化分类标准,探讨辐射剂量个体化基础上的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扫描实施方案。方法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A组),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采用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300mA(BMI〈18.5kg/m2者),300—500mA(18.5kg/m2≤BMI〈25.0kg/m2者),500~800mA(BMI≥25.0kg/m2者)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分析管电流mA值与BMI、体表面积(Suf)、图像噪声(SD)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依据方程推导速查表。再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B组),根据上述BMI与Suf分类的速查表,采用管电压100及120kV,管电流按照速查表计算出的mA值,进行个体化低剂量扫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esH检验。结果管电流mA值与BMI、Suf、SD的回归计算方程为:mA=17.984×BMI+169.149×Suf-2.282×SD-361.039。A组、B组扫描图像的sD值(A组:32.08±5.80;B组:28.60±4.47)、辐射剂量指数(CTDIⅢ)[A组:(41.97±11.37)mGy;B组:(33.18±10.07)mGy]、有效剂量值(ED)[A组:(10.91±3.07)mSv;B组:(8.83±2.72)mS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45、63.71、49.07,P值均〈0.01),B组中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值均小于A组。结论BMI联合Suf作为分类标准,可进一步提高个体化的精确程度,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辐射剂量。
康德强赵晶彭楠华海琴李超郭英沈云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