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珊
- 作品数:15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2~2014年长沙市芙蓉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
- 2015年
- 【目的】通过分析芙蓉区中小学生视力屈光情况以探讨合适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沙市芙蓉区中小学生视力屈光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12-2014学年年度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初、高中生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初中生,而初中生又高于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学段的增长而上升;男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低于女生;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学生近视作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教育、卫生部门以及家长、学生共同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有效防控的目的。
- 王娟刘珊珊周靖松陈蛟
- 关键词:视力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干预性研究
- 布地奈德对哮喘大鼠模型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的调控作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大鼠哮喘模型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及基因表达特点,以及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对HO-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大鼠建立哮喘动物模型,并在致敏、激发过程中分别经地塞米松(DXM)、血晶素(Hemin)及BUD处理。分别测定激发后各组动物全血COHb的百分比含量;计算肺泡灌洗液(BALF)沉渣中细胞总数和分类百分比;进行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评分;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方式观察HO-1在哮喘大鼠肺组织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BALF细胞学检测显示Hemin(H)组、DXM(D)组和BUD(B)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哮喘(A)组有显著减轻(P<0.01或P<0.05)。与对照(C)组相比,A、H、D和B组HO-1蛋白、基因表达以及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显著性升高(P<0.01);而与A组相比,H、D和B组HO-1蛋白及mRNA表达亦显著升高(P<0.01或P<0.05);D组和H组COHb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哮喘大鼠的肺组织HO-1表达水平及活性显著增加,提示HO-1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HO-1对大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有保护作用;BUD和DXM对大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肺组织HO-1表达实现。
- 徐璇钟礼立焦素敏刘珊珊李云张兵
- 关键词:布地奈德哮喘气道炎症反应血红素氧合酶-1
- 儿童急性白血病Livin基因表达及意义
- 2007年
- 目的探讨Livin基因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对5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液细胞中的Livin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5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中Livin基因的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中Livin阳性率低于复发组(P〈0.05);Livin表达阳性组的耐药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Livin基因的过表达可能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关,并可能是影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 徐璇刘珊珊龚萍
- 1301例儿童食物不耐受检测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为寻找病因诊断和指导饮食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1 301例患儿采用ELISA半定量间接法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水平,分析儿童对不同食物类别耐受程度的分布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儿童中≥1种食物不耐受占91.93%(1196/1301),其中一种、二种、三种及四种食物不耐受者居多,分别占23.67%、29.75%、18.83%、10.53%,而5种以上食物不耐受者比例逐渐减少.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依次为鸡蛋(74.56%)>牛奶(72.64%)>鳕鱼(21.45%)>大豆(17.37%)>大米(15.07%)>西红柿(13.07%)>螃蟹(7.69%)>小麦(3.07%)>玉米(2.92%)>牛肉(2.61%)>虾(2.31%)>蘑菇(1.61%)和鸡肉(1.61%)>猪肉(1.38%);各年龄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高的分别是牛奶、鸡蛋、鳕鱼、大米、大豆、西红柿、螃蟹,而牛肉、猪肉、大米、小麦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P<0.05),与儿童年龄呈负相关(r=-0.754,-0.695,-0.736,-0.682,P<0.05),各组其余十种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不耐受阳性率与性别无关(女54.3% vs男45.7%,P>0.05).结论 儿童食物不耐受发病率高,食物不耐受及不耐受程度变化与年龄有关,但发病率与性别无关.检测儿童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水平,能发现食物不耐受的种类及不耐受程度,并及时调整食物有利儿童生长发育。
- 王娟刘珊珊陈敏易红玲郭纯
- 关键词:儿童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 2002年
- 张兵钟礼立刘珊珊李云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更昔洛韦药物治疗丙氧鸟苷
- c—ski在IgA肾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08年
- 目的观察c-Ski在IgA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IgA在肾脏沉积的相关关系,探讨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IgA肾病大鼠模型,分为IgA肾病模型组、强的松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免疫荧光观测IgA在肾组织的沉积,免疫组化法检测c-ski在肾组织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A肾病模型组c-ski表达降低,且与IgA沉积呈负相关,强的松干预组c-Ski表达较模型组升高。结论c-Ski是IgA肾病的保护性因子,其表达降低可能与与IgA沉积有关。
- 刘珊珊徐璇
-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原癌基因
- 荧光定量PCR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同血样本EBV的研究
- 2009年
- [目的]寻找荧光定量PCR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EBV DNA拷贝量的最佳样本。[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了IM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全血基因组DNA及血浆的EBV DNA拷贝量,并比较各种方法的阳性率及拷贝量。[结果]三种不同来源的样品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76%、69%、23%。全基因组及单个核细胞组阳性率比较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拷贝量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血浆组阳性率及拷贝量与前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是荧光定量PCR检测IM的EBV DNA量的最佳样本。
- 张爱民张兵吴意刘珊珊彭若芳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聚合酶链反应
- 大鼠哮喘模型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及基因表达
- 2008年
- 目的 探讨大鼠哮喘模型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及基因表达特点以及其与HO-1的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哮喘组,每组10只.测定全血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百分比含量;计算肺泡灌洗液(BALF)沉渣中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气道壁中浸润的炎性细胞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HO-1在哮喘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用RT-PCR方法 检测哮喘大鼠肺组织HO-1基因表达.结果 HO-1阳性细胞主要定位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及黏膜下巨噬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偶有表达.2组表达HO-1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03±1.22)%和(27.14±4.68)%;2组HO-1基因表达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32±0.05),(0.68±0.02);2组全血COHb的百分比含量分别为(0.45±0.35),(3.89±1.15);哮喘组HO-1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全血COHb的百分比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O-1蛋白表达水平、基因表达水平与全血COHb的百分比含量均呈正相关(r=0.897,0.971,P<0.01).结论 哮喘大鼠的肺组织HO-1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反应HO-1活性的全血COHb的百分比含量亦显著增加,提示HO-1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 徐璇钟礼立焦素敏刘珊珊李云张兵
- 关键词:哮喘
- 血小板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川崎病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数(Plt)、血小板生成素(T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模型中的变化,探讨Plt、TPO、TGF-β1在川崎病(K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KD动物模型,50只幼兔分为实验组25只和对照组25只,每隔4 d分别检测Plt、TPO水平、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并于第17、28天取冠状动脉、肝、脾、肾、脑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Plt于第12、16、20、24、28天在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TPO水平于第8、12、16、20、24、28天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于第16、20、24、28天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在实验组与TPO水平、TGF-β1阳性率及积分值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7、0.425、0.291,P<0.01);而在对照组与TPO水平呈正相关(r=0.580,P<0.05),与TGF-β1阳性率及积分值呈负相关(r=-0.288,P<0.05);实验组幼兔第17天肝、脾、肾、脑、心及冠状动脉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微小动脉不同程度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内皮下组织水肿、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弹力纤维断裂等改变,第28天可见中小动脉炎性损伤改变,而主动脉均仅见轻度内皮细胞肿胀。结论血小板、TPO、TGF-β1共同参与KD的病理发病机制,在K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提示Plt、TPO、TGF-β1均可作为监测KD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及为KD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 田鑫贺湘玲方亦兵邹润英刘珊珊
- 关键词:川崎病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1
- 丙种球蛋白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
- 2001年
- 目的 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 ,观察其疗效。方法 6 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 ,随机分为A组 (子一般抗病毒、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治疗 )和B组 (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40 0mg/kg .d连用 3— 5天 ) ,观察治疗前后体温改变及肝脾缩小程度。结果 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和一般对症治疗组比较 ,体温下降较快 ,肝脾缩小明显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适当选择丙种蛋白静脉用于传单患儿 ,可缩短病程 。
- 刘珊珊李云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