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江美

作品数:61 被引量:1,451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疾病负担
  • 23篇死亡率
  • 12篇疾病负担分析
  • 11篇肿瘤
  • 10篇伤残调整寿命...
  • 9篇血管
  • 7篇心血管
  • 7篇患病代价
  • 7篇恶性
  • 7篇恶性肿瘤
  • 6篇归因
  • 5篇血管疾病
  • 5篇慢性
  • 5篇慢性病
  • 5篇疾病
  • 5篇发病
  • 4篇心血管病
  • 4篇心血管疾病
  • 4篇血管病
  • 4篇数据分析

机构

  • 56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中南大学
  • 4篇北京大学肿瘤...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深圳华大生命...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61篇刘江美
  • 53篇周脉耕
  • 45篇王黎君
  • 42篇刘韫宁
  • 40篇殷鹏
  • 29篇由金玲
  • 28篇齐金蕾
  • 19篇曾新颖
  • 15篇刘世炜
  • 14篇林琳
  • 9篇李镒冲
  • 7篇董文兰
  • 7篇王丽敏
  • 7篇赵振平
  • 7篇张梅
  • 5篇王薇
  • 4篇季新强
  • 4篇方健
  • 4篇韩森
  • 4篇于石成

传媒

  • 2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3篇中华预防医学...
  • 5篇中国肿瘤
  • 5篇中国慢性病预...
  • 3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中华心力衰竭...
  • 1篇环境卫生学杂...
  • 1篇伤害医学(电...

年份

  • 7篇2024
  • 3篇2023
  • 8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0-2019年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被引量:34
2022年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RD)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9世界标准人口对CRD死亡率进行标化,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各类CRD死亡人数及标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基于GBD比较风险评估理论估计吸烟、室内空气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环境颗粒物污染、低温、被动吸烟、臭氧污染、职业性接触二氧化硅、职业性哮喘、高体质指数(BMI)、高温和职业性接触石棉12个CRD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结果1990-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01),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4.4万(91.2万~139.5万)例降至2019年的103.7万(88.9万~126.6万)例,AAPC=-0.9%(95%CI:-1.5%~-0.3%),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217.9/10万(163.3/10万~242.0/10万)降至2019年的65.2/10万(55.5/10万~80.1/10万),AAPC=-4.2%(95%CI:-5.2%~-3.2%),P<0.001。支气管哮喘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4.0万(3.0万~5.8万)例降至2019年的2.5万(2.0万~3.1万)例,AAPC=-2.0%(95%CI:-2.6%~-1.4%),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6.4/10万(4.7/10万~9.5/10万)降至2019年的1.5/10万(1.2/10万~1.9/10万),AAPC=-5.1%(95%CI:-5.8%~-4.4%),P<0.001。尘肺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1万(0.8万~1.4万)例降至2019年的1.0万(0.8万~1.4万)例,AAPC=-0.2%(95%CI:-0.4%~0.1%),P=0.200;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1.4/10万(1.0/10万~1.7/10万)降至2019年的0.5/10万(0.4/10万~0.7/10万),AAPC=-3.1%(95%CI:-3.4%~-2.8%),P<0.001;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0.3万(0.3万~0.6万)例增至2019年的0.8万(0.6万~1.0万)例,AAPC=3.5%(95%CI:2.7%~4.2%),P<0.001;标化死亡率在1990-2019年变化不大,AAPC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CRD标化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1990年与2019年,COPD、支气管哮喘、尘肺、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的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男性CRD死亡可归
龙政刘威齐金蕾刘韫宁刘江美由金玲林琳王黎君周脉耕殷鹏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
2030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预测研究与危险因素控制效果模拟被引量:24
2022年
目的估计不同危险因素控制场景下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以及实现过早死亡概率防控目标的情况。方法基于国内外规划文件提出的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定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场景。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的结果,计算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根据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将恶性肿瘤的死亡数分成可归因和不可归因两部分。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出未来危险因素暴露和恶性肿瘤的不可归因死亡数,进而估计2030年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分析均通过R 3.6.1软件实现。结果如果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按1990-2015年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数、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分别为361.87万例、153.96/10万和8.92%。如果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2030年恶性肿瘤的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7.57%。结论危险因素控制对于降低恶性肿瘤死亡和过早死亡负担具有重要作用,但恶性肿瘤过早死亡概率的下降情况与实现规划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傅晏红饶蓁蓁李若曈徐婷玲刘江美董文兰周脉耕于石成胡国清
关键词: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标化死亡率
2030年我国常见危险因素所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早死概率预测研究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采用预测模型评估实现我国常见危险因素对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早死概率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估算的中国数据,计算各个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归因死亡例数,并预测2030年该疾病的死亡例数、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结果根据危险因素在1990—2015年的自然变化趋势,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例数(612.44万例)和死亡率(428.53/10万)较2015年将分别增长59.92%和52.87%;203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概率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男性由11.43%降至11.28%,女性由5.79%降至4.43%。如果到2030年所纳入危险因素全部达标,可避免228.92万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在单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的情况下,血压、总胆固醇和细颗粒物暴露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可分别减少死亡133.28、60.91和30.68万例。其中,血压控制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贡献最大,分别可减少67.73和39.11万例的死亡。结论危险因素的控制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意义较大,如果2030年所有危险因素的控制目标均实现,可降低心脑血管的疾病负担。
饶蓁蓁傅晏红李若曈徐婷玲刘江美董文兰于石成胡国清周脉耕
关键词:卒中死亡率
2005-2018年中国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分析被引量:35
2021年
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482297(95%CI:9723233-11466875)人,男性6113926(95%CI:5773158-6572407)人,女性4368241(95%CI:3950075-4894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王薇殷鹏王黎君刘韫宁刘江美齐金蕾由金玲林琳周脉耕
关键词:死亡率
2018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地点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掌握2018年全国及分省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地点分布特征,探索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因素等与CVD患者死亡地点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解释变量与CVD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关系。结果2018年,我国死因监测地区共有853832人死于CVD,其中,死于家中者,有661625人,占CVD总死亡人数的77.49%;次之的是死于医疗卫生机构者,有156441人(18.32%)。我国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的CVD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根本死因、城乡等,且在省级水平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个体因素解释了45.39%的省级空间差异。结论我国CVD患者以家中死亡为主,省级间差异较大,城市地区且个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CVD患者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可能性较大,死亡地点影响因素探索应尽可能多纳入潜在因素。在兼顾社会宏观因素和个人意愿的条件下,综合考虑急性和慢性CVD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并形成“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将是我国CVD患者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王薇刘韫宁殷鹏王黎君刘江美齐金蕾由金玲林琳周脉耕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
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适用性。方法使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构建基于邻接关系的Rook矩阵、Queen矩阵,以及基于距离关系的K最近邻矩阵、距离阈值矩阵,分别进行2018年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使用4类26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我国CVD死亡全局自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局Moran’s I统计量在一阶Rook矩阵(0.406)、一阶Queen矩阵(0.406)、5个空间单元K最近邻矩阵(0.409)以及距离阈值100 km(0.358)时达到最大。同时,我国CVD死亡呈现局部聚集性分布,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在探测CVD死亡“高-高”“低-低”“高-低”“低-高”空间聚集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我国CVD死亡存在显著全局及局部自相关性。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深入掌握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空间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CVD早死区域防控、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
王薇刘韫宁殷鹏王黎君刘江美齐金蕾由金玲林琳周脉耕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空间自相关
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4
2017年
目的探讨中国7个城市大气中粒径≤2.5μm的颗粒物(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收集石家庄、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7个城市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PM2.5日均浓度数据、同期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半泊松分布连接的方法,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及“星期几效应”的影响,在分城市水平和多城市水平分析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日均浓度和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大气PM2.5和心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联强度在不同城市间差异较大,广州市效应最强。在7个城市平均水平上,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能引起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0.315%(95%CI:0.133%~0.497%)。PM2.5的效应从lag0到lag2递减,lag01时最强。在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SO2或NO2之后,各城市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均有所降低,且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M2.5可能不具有独立的健康效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男性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影响的效应值高于女性,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应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百分比分别为0.371%(95%CI:0.141%-0.600%)、0.199%(95%CI:0.077%~0.321%)。随着年龄的增长,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逐渐增强。PM2.5对文化程度较低居民影响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的健康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暴露-反应关系非线性无阈值,高污染物浓度相对于低污染浓度时曲线更为平坦。结论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梁锐明殷鹏王黎君李镒冲刘江美刘韫宁由金玲齐金蕾周脉耕
关键词:细颗粒物心血管疾病
2019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地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地点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国605个死因监测点根本死因为COPD的居民死亡登记资料,描述其死亡地点的分布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死亡地点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9年,全国605个死因监测点有145 849名居民死于COPD,其中在家死亡人数为120 981人,占比为82.9%,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死亡人数为21 420人,占比为14.7%。2019年中国居民COPD在家中死亡比例最低的3个省(直辖市)分别为北京市(28.5%)、上海市(39.2%)和黑龙江省(46.7%),其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比例也最高,分别为68.4%、51.8%和50.7%;在家中死亡比例最高的3个省分别为福建省(95.3%)、海南省(94.9%)及贵州省(94.3%),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比例最低的3个省分别为福建省(3.3%)、海南省(4.3%)及云南省(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OR=0.88,95%CI:0.85~0.91)在家中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相比,高中(OR=0.19,95%CI:0.18~0.21)和大专及以上(OR=0.08,95%CI:0.07~0.09)学历者在家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居民(OR=0.91,95%CI:0.88~0.94)在家死亡的可能性降低,而西部地区居民(OR=1.33,95%CI:1.28~1.37)在家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与<40岁年龄组人群相比,60~79岁(OR=1.77,95%CI:1.32~2.39)年龄组人群和80岁及以上(OR=1.75,95%CI:1.30~2.36)人群在家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与已婚者相比,丧偶或离婚者(OR=1.55,95%CI:1.50~1.60)在家死亡的可能性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国居民COPD死亡地点主要是家中,应重点关注西部地区、低学历、离婚或丧偶人群,提高该类人群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加强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发展。
刘威龙政由金玲林琳齐金蕾刘韫宁刘江美王黎君周脉耕殷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因素城乡差异
1990-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34
2021年
目的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7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采用归因负担公式来估计饮酒、高BMI、高FPG、低体力活动和吸烟这5个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分析1990-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及归因死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5.76万、8.48万和35.62/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286.18%、114.14%和88.77%。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8.57/10万逐年降至2007年的7.84/10万然后又逐年升至2015年的8.71/10万,而后又下降至2017年的8.47/10万。1990年与2017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80岁最高。1990-2017年DALY标化率和YLL标化率的变化趋势与标化死亡率相同,而YLD标化率及YLD占DALY比例则是逐年递增。2017年乳腺癌DALY标化率、YLL标化率和YLD标化率分别为253.00/10万、228.96/10万和24.05/10万,与1990年相比各自变化率分别为-6.88%、-11.73%和95.85%。与1990年相比,2017年我国可归因于高BMI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增加了165.76%,从5.49%增至14.59%;可归因于饮酒和高FPG的乳腺癌死亡比例有所增加;可归因于低体力活动和吸烟的乳腺癌死亡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9.93/1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9.52/10万)和辽宁省(9.49/10万);与1990年相比有19个省份的标化死亡率出现下降,降低率最高的3个省份为北京市(-27.17%)、澳门特别行政区(-26.06%)和吉林省(-23.89%);增长率最高的2个省份是河北省(28.85%)和河南省(24.34%)。结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7年间不断加重,�
刘威王黎君齐金蕾刘江美由金玲林琳殷鹏周脉耕
关键词:乳腺肿瘤死亡率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
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心血管病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了解导致淋巴瘤患者死亡的心血管病特点,探讨心血管病对淋巴瘤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00例淋巴瘤患者的基本资料,筛选出已经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的患者.收集该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和死亡信息.依据根本死因判定,分析其中死于心血管病的患者特点.结果 在1173例死亡的淋巴瘤患者中,死于淋巴瘤原发疾病935例(79.7%),死于第二原发肿瘤94例(8.0%),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死于呼吸系统疾病32例(2.7%),死于其他疾病37例(3.2%).75例死于心血管病患者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原性猝死5例,肺栓塞4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心血管病4例.生存期超过5年患者中,心血管病占全部死因构成比的16.1%(35/217例).结论 心血管病是影响淋巴瘤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冠心病和脑卒中最常见.随着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心血管病所致死亡风险增加.
韩森安涛刘卫平季新强方健刘江美殷鹏王黎君周脉耕张宇辉朱军
关键词:淋巴瘤生存期心血管疾病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