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灞桥风雪驴子背”——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元嬗变与诗、画解读被引量:7
- 2017年
-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语出晚唐宰相郑綮,标志着灞桥意象由具体的情感指向到抽象诗思指称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基于灞桥意象本身的成熟与深化,又受到晚唐清冷枯寂、骑驴苦吟诗风的影响和推动。灞桥与风雪、驴背所营造的诗歌创作情境,一方面契合了"诗穷而工"和"江山助诗思"的传统作诗经验,另一方面又溢出单纯的"诗思"范畴成为一种对诗人身份的认同,传达出主体渴望远离尘俗纷扰、坚守生命本真的志趣追求,因而成为宋元人吟咏不辍的诗思范式。在此过程中,孟浩然"灞桥骑驴"故实的演变与大量相关图画的流传不容忽视。作为诗人、寒士与高士等多重身份的交织,孟浩然形象在"灞桥风雪驴背"的语境中得到重新阐释与再创造,成为宋人笔下必然的"灞桥骑驴"诗人。而伴随文学故实接受的深入,《灞桥风雪图》也逐渐跳脱孟浩然的限制,在南宋成为重要的山水绘画题材。至此,灞桥意象本身的内涵虽趋于停滞和程式化,然其借助"风雪驴背"所衍生的文学情境和投射出来的文人意趣却在诗歌与图画之间蔓延渗透,显现出此一经典意象的持久生命力。
- 尚永亮刘晓
- 关键词:诗思嬗变文学情境生命本真
- 文本的继承与讹变——柳宗元《饶娥碑》的文本争讼与阐释变迁
- 2018年
- 《饶娥碑》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所作,记饶州孝女饶娥为父哭死的孝行事迹。然此碑因对饶娥本事的记载与乐平县令魏仲兕《孝女碣》产生矛盾,在宋元间引起诸多争讼。柳宗元作为南贬北人,因传闻所限,不得饶娥细情,故在《饶娥碑》文本创作中有意识地对孝女经典文本《曹娥碑》进行继承和吸取,暗含借曹娥为饶娥揄扬造势之意,这是导致二者矛盾叙述的主要原因。伴随士人争讼,宋元之际产生了调和柳、魏两种叙述的本事文本,且增入"白犬衔梭"的灵异情节。其文本表征背后,反映了国家礼制世俗化背景下饶娥形象的变迁,人们对柳宗元笔下"孝"的内涵阐释亦发生变异。此外,以马廷鸾为代表的南宋季末遗民还对饶娥之"孝"作"忠贞节烈"观的解会,体现出后人在特定环境下对《饶娥碑》等文献的有意"误读"。总之,通过柳宗元《饶娥碑》的文本继承、讹变及阐释变迁,可以见出一个生动、完整的文本"演化史",既彰显了文本阐释的开放性特征,也提醒我们关注文本"讹变"和"误读"背后的意图、观念之差异。
- 刘晓胡宸
- 关键词:文学文本民间信仰
- 论云间、常州词派对五代、北宋词的接受异同被引量:1
- 2018年
- 明末清初的云间词派与清代嘉庆年间兴起的常州词派,都推尊五代、北宋词。理论大旗的一致,使两派具有相通的词学主张:皆倡词有寄托,以达"风骚"之旨;有相似的师法对象,重视"花间"温、韦词。然而,两派差异亦非常明显:在取法风格上,云间词派主宗"婉约"词风,常州词派则推重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浑成"一路;在词论视野上,云间词派不免偏颇狭隘,常州词派则注意兼采众长。两派对五代、北宋词的接受差异,根本上缘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立论情境,以及因处在词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导致的不同的认知视野。但它们亦前后相承,端绪相接,共同推助词坛风气向"推尊词体"一路发展,隐约勾勒出明清词坛的嬗变轨迹。
- 刘晓
- 关键词:云间词派常州词派
- 论杜甫诗歌中的地理空间转换及其诗意内涵——以陇右和巴蜀时期诗歌为例
- 2015年
- 杜甫诗歌中存在频繁的地理空间转换现象,表现为:在同一时间维度内将"此在"和"彼在"的地理空间进行对举,强调彼此相隔之远;纳入时间因素,将"现在"和"过去"的空间融入同一首诗,以今昔对比暗示盛衰叹怀;借助地理空间的切换映射其隐秘的精神空间,这些都与诗歌内涵的表达紧密相关。
- 刘晓
- 关键词:杜甫诗歌地理空间
- 香港推理小说的推理方式——论倪匡、陈娟的推理小说
- 2009年
- 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回溯推理中,香港推理小说家侧重于完全归纳推理、直接推理和三段论,以及简单式回溯推理。文章以倪匡、陈娟的推理小说为例,解读香港推理小说推理方式的特点。
- 赵小琪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