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波
-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微孢子虫侵染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5年
- 微孢子虫种类繁多,侵染寄主过程十分复杂,pH值、离子种类及浓度、温度、射线等都能激活孢子发芽侵入寄主。近年来微孢子虫侵染机理研究已从激活因子推进到孢子生理生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微孢子虫孢内糖类物质浓度的变化与孢子内压升高,诱发极丝的弹出密切相关;同时,微孢子虫孢子的表面蛋白、极膜和极管蛋白(PTP)
- 刘强波万永继
- 关键词:侵染微孢子虫孢子生理生化表面蛋白寄主
- 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鱼类的感染性试验被引量:7
- 2006年
- 裳卷蛾变形抱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为敏感性感染,感染中量(IC50)为1.2×10^4,可广泛寄生各种组织,其中丝腺与马氏管被严重寄生,病蛾胚传率为2.69%,孢子发育形态明显偏向二孢子母细胞(disporous)发育。以2×10^7-4×10^7粒孢子/mL对每尾红鲤(redcarp)添食0.5mL,饲养40d后解剖全部鱼体,约有10%-20%的试验鱼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病变,在寄生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的梨形未成熟孢子和少量的成熟孢子,但未观察到八孢子囊(octosporous)形态,病变组织疑似孢子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3次独立重复试验均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表明高浓度裳卷蛾变形孢虫可能对红鲤发生了机会性感染。试验结果对探讨微孢子虫的感染与感染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刘仁华万永继刘强波涂增冯光强张琳冯兴无
- 关键词:家蚕红鲤感染性
-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交叉感染的孢子形态变化及表面蛋白差异被引量:1
- 2007年
- 试验探讨了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性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转主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后孢子形态变为细长,分离纯化感染前和感染后的孢子表面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发现形态变异株出现了34 kD和67 kD的差异带,在相同条带17、30、47、77和114 kD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33 kD和43 kD条带表达量没有差异。孢子表面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微孢子虫感染适应性有关,而33 kD和43 kD可能是微孢子虫共有的保守蛋白。
- 陈剑刘强波涂增马露芸万永继
- 关键词: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形态
- 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3年
- 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作为成品卵质量检验的备检项目,对防止有毒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迄今未见到运用该技术进行病卵检出度的相关报道。本试验按照该技术进行了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该方法操作,样品中微粒子孢子虫数目低于3×103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当样品中微粒子虫数目等于或大于1×104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为1。
- 刘仁华刘强波万永继何诗明潘敏慧
- 关键词: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杂交种家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