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生虎
- 作品数:150 被引量:32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隐喻与寓言——以先秦诸子为中心的探寻被引量:5
- 2005年
-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这一点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表现尤为明显。其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大量而又广泛地运用“寓言”,无论是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还是作为语言形式的“寓言”,都与隐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大量先秦诸子“寓言”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 刁生虎
- 关键词:隐喻寓言先秦诸子
- 《周易》天人合一思维及其美学意义被引量:4
- 2004年
- 《周易》所奠定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东方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 刁生虎
- 关键词:《周易》思维方式美学天人合一思想人生哲学
- 依经立义与主体证悟——汉代屈骚阐释的价值取向与解读方法被引量:4
- 2006年
- 依经立义与主体证悟是汉代屈骚阐释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和解读方法。其共同证明了汉代屈骚阐释与其说是属于文学解读的范畴还不如说是属于政治解读的范畴。
- 刁生虎
- 先唐中和审美传统的形成与流变
- 2021年
- 中和审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先秦是中和审美的奠基期。“中”的本义为中心、中央,进而产生适中之义;“和”的本义为调和音乐、味道,进而产生多样性统一之义。经易、儒、道之发展,中与和得以贯通,演化为中华先民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之理想,成为后世中和审美传统的智慧之源。两汉是中和审美的发展期。董仲舒、扬雄等注重从人与天地相参视角探究中和本体,“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与“劝百讽一”的汉赋创作,使中和与审美联系加深。六朝是中和审美的自觉期。源于政治、道德、哲学领域的中和观念逐渐过渡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文学等诸多领域,诸家将自然与人物品评、文艺创作相结合,发掘其审美共性,中和的审美意义获得普遍认同,呈现出审美自觉状态。因而以先秦到六朝时段为观照对象,对中和审美传统的形成与流变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传承模式。
- 刁生虎白昊旭
- 关键词:先唐发生学
- 《赵氏孤儿》研究六十年(1958—2018年)被引量:1
- 2019年
- 1958年以来,《赵氏孤儿》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单一至多元的繁荣趋势。相关成果主要涉及故事源流、主旨思想、版本流变、当代改编、跨文化视域、后世祭祀等诸多领域。总结归纳这六十年研究情况,对未来继续推进《赵氏孤儿》的学术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 刁生虎胡乃文
- 关键词:《赵氏孤儿》文学
- 庄子的现实情结及其生成机制
- 2004年
- 庄子浪漫文风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现实意蕴。他不仅借助“畸人”、“宋人”、“寓言”等形象的文学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忧生情结与当世情怀 ,而且借助《齐物论》等文建构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意识与现实精神。
- 房瑞丽刁生虎
- 关键词:《齐物论》《庄子》忧患意识
- 比较视域中的儒道生死学及其现代意义
- 重生贵生、生死必然和生死气化是儒、道两家生死哲学的共同观点。但在生死态度上,儒家重在乐生哀死,道家重在苦生乐死;在生死价值上,儒家重在伦理,道家重在自然;在生死超越上,儒家重在创造三不朽,道家重在体悟玄虚之道。对儒道生死...
- 刁生虎
- 关键词:儒家思想生死哲学
- 文献与义理并举 理论与创作兼备——评方勇教授《方山子文集》
- 2020年
- 《庄子学史》《庄学史略》《庄子诠评》《庄子纂要》《庄子今诂》《孟子今诂》《墨子今诂》《荀子今诂》《周汉文钞》《书径掠影》等内容。该文集不仅展现了方勇先生在文言体文章创作上的斐然文采,而且更加充分体现其披沙拣金、取精用弘的文献整理素质,孕大含深、言之成理的理论建构能力以及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的学术品格底色。《方子山文集》文献与义理并举、理论与创作兼备,必将嘉惠于学林。
- 刁生虎白昊旭
- 关键词:庄学子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被引量:5
- 2015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以及协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等三大议题。回顾与总结现有成果对今后相关研究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刁生虎王争
-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先秦诸子论语言
- 2013年
- 对于语言问题,先秦诸子表面上"其言虽殊,辟犹水火",但实为"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具体说来,诸子百家对语言的讨论主要涉及名实关系和言意之辩两大领域,名实关系主要限于形而下和客观世界层面的考量,是在政治伦理、价值论层面探讨语言问题,在这方面,诸子针对"名实相怨"的现实,各自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其最终目的是共同的,即追求达到"名实相副"的理想愿景。而言意之辩主要是从形而上和主观层面的考量,在这方面,诸子均认识到语言是具有表意功能的,但却经常出现"言不尽意"甚至"道不可言"的现象。面对不可说之形上本体,诸子都希望能够超越语言困境而达到自由境界。具体方案是突破概念化语言而进入象喻化语言,从而克服言道悖论而达致自由之境。
- 刁生虎王喜英
- 关键词:先秦诸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