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三江
- 作品数:13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2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5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颅脑外伤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男21例,女8例;中位年龄39.3岁。伤后患侧瞳孔均出现不同程度扩大;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27例,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2例。29例患者均行头颅、眼眶CT检查,前中颅底骨折9例;颞骨、蝶骨骨折、筛窦壁及眼眶壁骨折17例,其中视神经管连续性欠佳或视神经增粗9例;未发现明显骨折3例。行手术治疗9例,其中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恢复5例,无改善4例;行保守治疗20例,视力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5例,无改善3例,失明2例。结论颅脑外伤并视神经损伤患者总体预后差,早期诊断、治疗是视力恢复的关键。
- 王鹏冯三江郑远征张秀卿
- 关键词:颅脑外伤视神经损伤
-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和眶上入路锁孔手术治疗复杂鞍旁病变体会
- 2023年
- 目的 探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的9例复杂性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显示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2例。8例术前视力损害中,术后视力改善6例,稳定1例,恶化1例。术后2例成形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19.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王鹏冯三江连烨张秀卿
- 关键词:经蝶入路神经内镜眶上入路锁孔手术
- 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脑代谢指标、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术后2周,联合组的血清TNF-α、IL-2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CT水平高于参照组,CCP、CEO_(2)及SVO_(2)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预后良好占比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减轻其炎性反应,改善脑代谢和预后。
- 王鹏冯三江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改良去骨瓣减压术醒脑静脑代谢
- 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抗纤溶酶、vWF及ET-1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抗纤溶酶(α2-A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重度TBI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8岁;年龄32~60岁,平均43.7岁。根据TBI后24 h内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分为凝血正常组(74例)和凝血障碍组(32例)。比较两组重度TBI患者临床资料和入院次日清晨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α2-AP、vWF、ET-1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度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AP、vWF、ET-1水平与凝血功能指标的关系;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α2-AP、vWF、ET-1水平对重度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入院GCS、入院头部最高AIS和入院时平均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4±5.7)岁vs.(42.8±4.2)岁、(6.7±1.1)分vs.(7.2±0.9)分、(4.6±0.8)分vs.(3.7±0.6)分、(84.1±11.2)mmHg vs.(91.0±9.7)mmHg],P<0.05。凝血障碍组TBI患者PT、APTT和INR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血浆α2-AP、vWF、ET-1水平高于凝血正常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凝血正常组[(27.9±3.4)s vs.(12.0±1.9)s、(66.4±5.8)s vs.(36.2±2.3)s、1.6±0.2 vs.1.0±0.1、(67.8±8.2)mg/L vs.(19.3±2.4)mg/L、(162.5±24.6)%vs.(94.8±10.4)%、(65.1±5.2)mg/L vs.(41.6±3.9)mg/L、(2.6±0.3)g/L vs.(3.9±0.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度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血浆α2-AP、vWF、ET-1与PT呈强正相关(r=0.723、0.528、0.586,P<0.05),与APTT呈强正相关(r=0.646、0.572、0.585,P<0.05),与INR呈强正相关(r=0.592、0.507、0.548,P<0.05),与FIB呈强负相关(r=-0.653、-0.672、-0.5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降低(OR=2.593,95%CI:1.018~6.606,P<0.05)、α2-AP水平升高(OR=3.
- 冯三江张秀卿王鹏连烨金晓刘善贤
-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手术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51例早期手术治疗者作为甲组,27例晚期手术治疗者作为乙组,观察两组预后转归情况;将58例转归良好者作为Ⅰ组,20例转归不良者作为Ⅱ组,搜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甲组恢复率显著高于乙组(P <0.05);单因素分析,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收缩压、动脉瘤大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与患者术后转归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多因素分析,合并脑血管痉挛、Hunt-Hess分级Ⅳ~Ⅴ级、晚期手术是造成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手术对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应做好风险因素评估,制定预防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 冯三江王鹏连烨金晓张秀卿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手术转归
- 自体嗅黏膜联合多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细胞及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CI)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的移植细胞有嗅鞘细胞(OECs)、雪旺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移植方法从单一细胞发展到多种细胞联合;修复环境和神经营养因子也有可能对受损神经修复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自体OECs联合多细胞移植治疗SCI作一综述。
- 冯三江庄明华
- 关键词:脊髓损伤嗅鞘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 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跨横窦硬膜外血肿(traumatic epidural hematoma straddlingtransverse sinus,TEHSTS)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结果,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外伤性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手术方法与注意事项。结果 35例患者均行跨横窦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第3天复查头颅CT显示硬膜外血肿清除干净,骨瓣无移位,术后根据GC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28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跨横窦硬膜外血肿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容易造成颅内压急剧升高,病情凶险,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CT检查,早期诊断明确后即行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在颅内占位效应形成前及时解除占位因素,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 王鹏冯三江连烨郑远征张秀卿
- 关键词:横窦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
- 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探讨高压氧联合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患者亚低温治疗,研究组予以患者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良好率(59.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同时,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组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高压氧联合亚低温对术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预后效果好,且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冯三江王鹏连烨金晓张秀卿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高压氧亚低温临床疗效
- 一种神经外科用血肿抽吸设备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外科用血肿抽吸设备,包括针管,所述针管上固接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用本装置时,对按压柱进行按压,按压柱带着活塞在滑槽内滑动,活塞会拉扯弹簧,活塞可...
- 王鹏陈方冯三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的关系
- 2023年
-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经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取静脉血和脑脊液进行D-二聚体(D-D)水平检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和NDCI组,对比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液D-D和脑脊液D-D水平变化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DCI发生的因素,并建立DCI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图观察其临床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CI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液D-D、脑脊液D-D水平均高于NDCI组。以DCI发生为阳性时间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①术后即刻-24 h、术后即刻-72 h血液D-D水平平均差是影响术后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13,95%CI:0.847~0.979,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69.50%。②术后48 h脑脊液D-D水平是影响DC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对预测DCI发生有效(AUC=0.990,95%CI:0.974~1.000,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91.50%。以96 h内DCI发生为阳性事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各时间点血液D-D水平改变均不是该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仅术后即刻-72 h脑脊液D-D平均水平差是影响术后96 h 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术后96 h DCI发生有效(AUC=0.901,95%CI:0.804~0.998,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78.60%、88.90%。结论脑脊液D-D和血液D-D水平变化均可有效预测SAH患者术后DCI的发生,然而通过监测术后脑脊液D-D水平改变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96 h内DCI的发生,相比血液D-D监测临床价值更高。
- 冯三江王鹏张秀卿孙瑞迅高飞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脑脊液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