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党云晓

作品数:21 被引量:532H指数:16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5篇历史地理
  • 3篇建筑科学
  • 3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城市
  • 7篇居住
  • 5篇宜居
  • 4篇满意度
  • 3篇宜居城市
  • 3篇影响因素
  • 2篇低收入人群
  • 2篇地级
  • 2篇地级以上城市
  • 2篇人居
  • 2篇生活满意度
  • 2篇土地利用
  • 2篇评价及影响因...
  • 2篇住房
  • 2篇就业
  • 2篇居住环境
  • 2篇居住空间
  • 2篇类型区
  • 2篇环境支撑
  • 2篇城市化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北京联合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伦敦政治经济...

作者

  • 21篇党云晓
  • 20篇张文忠
  • 14篇余建辉
  • 11篇谌丽
  • 10篇湛东升
  • 4篇李业锦
  • 2篇孟斌
  • 1篇李倩
  • 1篇刘志林
  • 1篇武文杰
  • 1篇董冠鹏
  • 1篇周亚明
  • 1篇刘倩倩
  • 1篇曹靖
  • 1篇李小云

传媒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理科学
  • 2篇人文地理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分析被引量:35
2015年
在构建人居环境支撑条件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人居环境支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空间计量方法进一步探讨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支撑条件整体不高;人居环境支撑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性特征;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子系统亦存在空间不均衡与发展不同步现象,且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社会经济与公共服务设施支撑条件依次降低;人居环境支撑条件与城市化水平存在对应关系与部分错位现象。空间计量分析验证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普通OLS回归却低估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对城市化水平的带动能力。
湛东升张文忠党云晓余建辉
关键词:城市化权法地级以上城市
北京不同收入家庭的居住隔离状态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北京2009年大规模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以各街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收入状况将调查人群划分成贫困家庭、工薪家庭和富裕家庭。采用隔离指数分析方法,研究北京47个街区3类家庭的居住隔离空间分布状况,运用聚类分析法对隔离度值分类,提取出14个居住隔离显著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三环以内无居住隔离显著区域,居住隔离现象从四环以外开始显著;富裕人群聚集区内居民学历和工作职位都相对较高,大多拥有自购商品房,而贫困人群聚集区内居民学历和工作职位都较低,一般居住在经济适用房和破旧民宅中;贫困、富裕人群聚集区域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占用比例差异很大。
李倩张文忠余建辉曹靖党云晓
关键词:贫困人群
环渤海地区城市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6年
以环渤海地区为案例区,综合运用多层线性模型、GIS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基于居民主观感受数据,对研究区域内43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价,并探讨城市客观特征对主观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居住环境评价差别明显,辽宁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优,河北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差;2环境健康性是居住环境评价得分较低城市的共同短板;3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均呈负相关,中小城市的居住环境满意度普遍高于大城市,临海城市的居民对所在城市的满意度评价更高;4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提升要素中,治理雾霾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党云晓余建辉张文忠李业锦谌丽湛东升
关键词: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人居环境支撑条件分析
十八大以来,城市化已成为国内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人居环境水平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对城市化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但少有学者专门从人居环境视角来审视城市化发展问题。论文选取除拉萨外的286个地级以上城市...
湛东升张文忠党云晓
关键词:城市化地级以上城市
北京城市居住空间形态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6年
借助GIS分析和多项式逻辑回归模型,基于5 066份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对北京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北京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在城市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对居民通勤方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居住空间形态的空间分异显著,并且对居民的通勤方式造成了重大影响,超大街区不利于步行,而高容积率对小汽车出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高度混合的土地利用形态则能够显著促进居民选择步行通勤。性别、年龄、收入对北京居民的通勤方式具有影响,女性、中老年及低收入群体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概率更高。结论表明居住空间形态规划是引导居民通勤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提出了减少居民小汽车出行、促进绿色出行的规划建议。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党云晓余建辉
关键词:居住空间形态
基于居民幸福感视角理解宜居城市被引量:22
2016年
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文本,即尊重居民的生活感受,把居民的幸福感作为衡量宜居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本文从居民幸福感的视角来理解宜居城市,以期帮助建设真正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文章从自然环境舒适性、服务设施便利性、人文环境舒适度三个维度解析宜居要素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以居民幸福感为导向的宜居城市应当具备以下特点: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城市设计;关注不同群体,重视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重视公众深度参与的城市规划。
党云晓周亚明
关键词:居民幸福感宜居城市以人为本
北京城市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7
2011年
基于居民住房消费行为的经济模型,运用GIS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梳理了家庭在城市内部进行住房消费决策过程中的空间权衡模式,并依据2009年调研问卷数据对北京市居民住宅消费决策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收入和住房产权对家庭住房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其暗含的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结论显示:在制度转型和职住空间重构背景下,高收入家庭在择居时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的住房成本高于中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看重住房成本,择居受到通勤成本的影响较小。拥有经济适用房产权和单位房的家庭为减少通勤时间愿意支付更高的住房成本,而商品房家庭在择居时倾向于选择住房成本较低的住宅。在通勤时间和住房面积的权衡中,经济适用房居民对通勤时间的变化相比公房和商品房居民更为敏感。
党云晓张文忠武文杰
关键词:住房消费行为
基于主观感受的宜居北京评价变化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构建宜居城市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三次大规模抽样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居住环境从2005年至2013年的变化进行评价,重点分析居住环境的生活方便性、安全性、自然环境舒适度、人文环境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健康性六大方面在不同城区及不同人群之间评价的差异。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居民比较认可宜居北京的生活方便性,对舒适度的评价逐渐上升,对健康性的评价持续下降;主城区居民满意度高于郊区大型居住区;年轻群体、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商品房居民以及本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更高。
党云晓余建辉张文忠谌丽湛东升
关键词:主观评价宜居城市
北京经济适用房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布局,经济适用住房并没有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经济适用住房被安排在城市边缘地区,缺乏配套公共设施。目前,相关研究较多关注经济适用住房的空间布局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少有学者关注影响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因素。因此,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的视角解答影响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因素。研究提出假设,地方政府受到土地财政收入的驱动,将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布置在对土地收益损失最小的地方,同时兼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拆迁压力、住房市场结构以及公共交通便利性等。在假设基础上,对北京经济适用住房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1999-2009年间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速度放慢,同时呈现向五环以外扩散及向某些点集聚的趋势;模型结果证实土地价格是政府在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党云晓张文忠刘志林
关键词:经济适用住房土地财政
北京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居民职住分离的影响被引量:71
2015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深刻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尽管国内外学者关注土地利用方式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然而其研究方法均采用简单的单层模型,未能将数据的多层嵌套关系纳入模型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Multilevel Models),以北京为例,同时分析了在居住地和工作地层级上的街道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居民职住分离的影响,以及居民住房情况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其职住分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用混合度的提升的确有利于减轻个体的职住分离;个体所在的工作地土地利用方式也对其职住分离产生影响,而且工作地对个体的影响要比居住地的影响更大;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住房情况等对其职住分离程度存在显著的影响;交叉分类多层线性模型适用于解决存在复杂嵌套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党云晓董冠鹏余建辉张文忠谌丽
关键词:多层线性模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