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 1996年
- 报告了2例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问皮瘤,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指出胸膜问皮瘤应依据X线、胸水细咆学、胸膜活检及免疫组化等明确诊断,采用以手术为主,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就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
- 陈岩于江吴元亨杜寿芝
- 关键词:胸膜间皮瘤
- 11例前列腺摘除术后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患者的中西药结合治疗
- 1999年
-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691(1999)07032801我院自1984年至今共施行前列腺摘除术412例,术后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11例。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1例患者年龄61~76岁,平均66.4岁。均...
- 张宁之于江
- 关键词:胃粘膜病变前列腺摘除术
- 高聚金葡素与顺铂联合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附40例报告)被引量:3
- 1997年
- 李淑华于江吴元亨
- 关键词:胸水高聚金葡素顺铂胸腔内注射
-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摘除术后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附11例报告)
- 2000年
- 前列腺摘除术后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亦称为应激性溃疡,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治疗11例患者,应用生长抑素等药物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张宁之于江
- 关键词:前列腺摘除术后急性胃粘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激性溃疡生长抑素
- 全文增补中
- 内质网滞留型抗明胶酶胞内抗体的基因表达及对肿瘤细胞侵袭和增殖的抑制作用
- 2004年
- 目的 :明胶酶 (包括MMP 2和MMP 9)在恶性肿瘤转移扩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探讨运用胞内抗体技术通过胞内抗体与明胶酶结合 ,阻断明胶酶向细胞表面的分泌 ,对恶性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抑制的效果。方法 :构建可在真核细胞内质网表达抗明胶酶抗体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R .scFv ,瞬时和稳定基因转染 ,Westernblot检测基因表达 ,免疫沉淀实验检测胞内抗体与靶蛋白结合情况 ,明胶酶谱检测明胶酶的分泌 ,用相关方法观察细胞体外运动、侵袭和增殖。结果 :ER .scFv抗体基因在PG细胞内表达 ,能与靶蛋白MMP 9特异性结合 ,对PG细胞明胶酶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R .scFv胞内抗体对PG细胞体外Matrigel侵袭有抑制作用 ,抑制率为 76 .3% (P <0 .0 5 ) ,对PG细胞的体外迁徙没有影响。在体外增殖实验中 ,稳定表达ER .scFv的PG细胞在Matrigel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内质网滞留型胞内抗体技术可以在蛋白加工、分泌这一关键通路中抑制肿瘤细胞明胶酶的活性 ,进而抑制与明胶酶直接相关的侵袭和增殖 。
- 吴承先冯立忠于江
- 关键词:明胶酶抗体基因肿瘤抑制基因表达
- 保留乳房改良术式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李蔚窦兆峰沈爱玲崔亚洲吴承先于江张成
- 关键词:乳房保留术式改良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
- 电化学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8例临床分析
- 1998年
- 自1993年3月8日~1994年5月3日应用电化学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8例,术后随访2~3年,总有效率为61.11%,其中CR27.77%,PR33.33%,NC22.22%,PD16.66%,3年生存率为5.55%,2年生存率为22.22%,1年生存率为44.44%,症状缓解率达100%。电化学治疗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陈岩于江吴元亨李淑华
- 关键词:电化学原发性肝癌
- 化疗同时应用高聚金葡素治疗40例恶性肿瘤临床观察
- 1997年
- 20例恶性肿瘤在化疗同时给予生物制剂高聚金葡素,收到显著效果。化疗中无任何不良反应者16例(80%),轻度反应者4例(20%),无1例因化疗反应而停止治疗;而对照组20例,全部出现化疗反应,其中有5例因化疗反应重而停止治疗。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45%(P<0.01)。治疗组未出现明显药物毒副作用。
- 李淑华于江吴元亨
- 关键词:高聚金葡素生物反应调节剂
- 踝关节损伤并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51例临床分析
- 1997年
- 自1987年~1996年6月,分析了51例踝关节损伤并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病人的治疗,随访1~8年,平均3.7年,优良率为76.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分别为82.1%,58.3%,WeberB型与C型分别为86.4%,45.5%,作者认为WeberC型治疗结果取决于腓骨的解剖复位及螺钉固定方法的选择。
- 林伟蒲勇于江郝云东李维林孙立高
- 关键词:踝关节损伤
- D-二聚体在晚期肿瘤病人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中的应用
- 1999年
- D-二聚体为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其定性阳性或定量升高反映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酶生成增多,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它广泛地应用于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肝病、炎症以及DIC的诊断和病情观察。近年来研究发现,纤溶活性的改变与肿瘤病人病情的变化。
- 张向农于江李淑华陈岩张星霖
- 关键词:D-二聚体晚期肿瘤病人纤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