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光军
- 作品数:44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论陈云在德才兼备原则上的多维贡献
- 2015年
- 2015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陈云对党的事业上做出了诸多贡献,在德才兼备上尤为突出。他大力倡导德才兼备,使之最终写入党章,成为选拔任用党员干部的基本原则。德才兼备涉及德与才、知识与道德、个人与集体,并且要求德优先、集体优先。德才兼备是一个体系,统帅与涵盖着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还涉及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严于律己等,也就是涉及到形与神的问题。陈云同志对德才兼备的理解大大开阔了我们德才兼备的一般认识,有助于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万光军
- 关键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德治党
- 仁且智:孔子圣人之道及其文化意蕴被引量:2
- 2014年
- 仁且智,是孔子的成圣之道,它包含仁与智两个方面同时强调仁对于智的优先和统率;仁且智还涉及或影响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德才兼备,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诸多表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正能量。
- 万光军
- 关键词:仁且智孔子圣人
- 儒法歧义与合流:以孟子三纲为中心
- 2010年
- 在三纲上孔子讲君臣父子、孟子讲父子君臣、韩非讲君臣父子夫妻、董仲舒讲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在学派上主要涉及儒学与法家,在内容上涉及两纲还是三纲、君臣父子还是父子君臣,在立场涉及国优于家还是家优于国,在结构上涉及双向互动还是单向僵化;孟子的观点在儒学内部与孔子有异同、在儒学外部与法家韩非有异同,孟子在三纲上的主要观点对历史有复杂影响。
- 万光军
- 关键词:孔子
- 论颜渊是否孔子思想的完美代表被引量:3
- 2000年
- 颜渊列孔门德行科第一 ,被孔子多次称赞 ,并且以“孔颜之乐”为后儒们加以称颂。但颜渊果真是孔子思想的完美代表吗 ?本文试从知与行、义与利。
- 万光军
- 关键词:孔子思想贤人政治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
- 2003年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一句话。"与"字应理解为平等、并列、相对于;应该把利、命、仁放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整个时代中去理解,不应只局限在这一句话中。利、命、仁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决不是平等的:孔子承认利,但不是功利主义者;默认命,但不是命定主义者;他的思想核心应该是仁。
- 万光军
- 关键词:《论语》孔子
- 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清新禅风——以《少林寺》与《受戒》为例
- 2012年
- 大约三十年前,我国进行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方向转折,伴随着政治方向的转折,在思想上进行了思想解放运动。与正面角度、主流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相关,侧面角度、支流层面的其它思想解放(如佛教)的支持也是很值得梳理和引起思考的。电影《少林寺》与小说《受戒》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以之为例,从革新时代、创新内容、清新风气几个角度来进行考察,以感受二者在思想解放运动中发出的清新禅风。
- 万光军
- 关键词:《少林寺》《受戒》
-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略论被引量:3
- 2005年
- 理想人格对于中国人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对此都有所贡献。人格有理想与常规之分,常规人格即中国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有横向与纵向之别,横向人格是特定时期的不同人格,在先秦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纵向人格即是变迁的人格形式,可以说是由帝王人格向知识分子人格(士)再向平民人格的发展。
- 万光军
- 关键词:理想人格庄子儒学儒释道先秦时期
- 儒学推己及人之可能、困境与未来走向被引量:4
- 2016年
- 推己及人是儒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方面,是君子在推,前提是自觉认同群体、努力维护群体。推己及人问题包括在性质上推与不推、及与不及,在内容上是推优还是推劣,在方向上是顺推还是逆推,在方式上是平等推还是差等推。儒学十分重视推己及人,作了多方面的理论思考和现实努力。相对于墨家的视人如己和基督教的爱人如己而言,儒学中的推己及人需要在逆推上加以扩展,在平等推甚至优等推上加以提升。
- 万勇华万光军
- 关键词:儒学推己及人
- 论孟子对管仲的评价被引量:2
- 2006年
- 孟子与管仲的关系大体包括四方面的问题:忠、知礼、俭和霸业,忠即管仲不死君;知礼即管仲与国君同制;俭即对物质生活的态度;霸业即对王道与霸道的不同定位。孟子对管仲四个方面的评价是不同的,并且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也有些差异。其中孟子对管仲的忠和霸业的态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 万光军高腾云
- 关键词:霸道
- 庄子道论及对儒学的影响略论
- 2006年
- 庄子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的,以此与“或使说”、“莫为说”划清了界线,反映了中国哲学在本体论上的独特观点,它由内而外、重视道德内在的特点反映了庄子受儒学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庄子的很多观点显然是对儒学思想的总结,道的超越而内在是对“极高明而到中庸”的归纳,内圣外王是对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归纳。庄子的道论为后来儒学本体论的真正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万光军高腾云
- 关键词:庄子儒学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