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男
- 作品数:13 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足囊繁殖的影响被引量:32
- 1997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足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设7组,盐度实验在2~32.1‰范围内设16个梯度,光照分为自然光和黑暗两组。实验显示:10℃以上海蜇无足囊繁殖迹象,15~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海蜇足囊繁殖能力增强;6‰以下盐度,海蜇不能进行足囊繁殖,20~22‰是海蜇足囊繁殖的最适盐度;黑暗有利于足囊繁殖。温度是足囊繁殖的关键因子,盐度和光照是足囊繁殖的充分条件。作者认为,适宜的环境因子是海蜇螅状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尽管足囊可以抵御外界的恶劣环境,但足囊形成并非需要不良环境因子诱导。
- 鲁男蒋双陈介康
- 关键词:海蜇温度盐度光照
- 全文增补中
- 海湾扇贝虾池中间育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1993年
- 本实验利用对虾养殖池进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的中间育成工作,在稚贝的中间育成的一级育成中,改变传统的一级育成方式(即装50—70目筛绢网袋中的育成方式),直接将附苗帘裸露地置于虾池中进行一级暂养,可得到38.39%的成活率,比同期装袋育成的成活率高28.45%,并且具有生长快的特点。生产上可节省一级育成使用的50—70目网袋,大大降低中间育成的成本。
- 鲁男
- 关键词:海湾扇贝虾池
- 温度、盐度对滑顶薄壳鸟蛤面盘幼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 1999年
- 就温度和盐度对滑顶薄壳鸟蛤 ( Fulvia m utica Reeve) 面盘幼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盐度322 条件下, 面盘幼虫存活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10 ~240 ℃, 存活的温度上限为270 ℃, 下限为150 ℃; 在210 ℃条件下, 面盘幼虫存活和生长的下限盐度为140 , 最适盐度为280 ~322 , 且在此盐度范围内, 随盐度升高, 面盘幼虫存活率和平均日生长率亦随之增大。
- 李世英鲁男蒋双毕远溥王乘东
- 关键词:面盘幼虫温度盐度
- 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水母体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7
- 1993年
-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盐度为20‰时就温度和相对饵料丰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水母体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温度设6个梯度组(16℃,20℃,24℃,28℃,32℃、变温),同时对应4级饵料丰度(20℃组设7级),通过测定海蜇水母体日生长率得出海蜇水母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佳有效饵料丰度及变温组的适宜饵料丰度,并在20℃条件下,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Y)与相对饵料丰度(X)的关系式:Y=9.43-2.69(1 X^-),从理论上推算出水母体平均日生长率的最大值为9.34%及停止生长(或出现负生长)时的饵料丰度为0.285次/日。实验用逐步逼近方法得到海蜇水母体致死的上限温度为34℃。
- 鲁男蒋双陈介康
- 关键词:海蜇温度饵料
- 海蜇早期螅状幼体的饵料被引量:11
- 1987年
- 自查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的生活史(丁耕芜、陈介康,1981)之后,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都开展了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早期螅状幼体(young scyphistoma)是海蛰一个生命周期中占三分之二时间的水螅型世代的开始,由浮浪幼虫变态而来,
- 郭平刘春洋鲁男
- 关键词:海蜇幼体饵料海蛰自查
- 重金属对海蜇螅状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被引量:11
- 1986年
-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螅状体阶段在海蜇的一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时间最长,即从十月初到翌年五月。在这段时间里,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螅状体的存活;保持螅状体能够正常生存,是在人工增殖海蜇资源中提高海蜇幼水母出苗量的重要环节。
- 郭平刘春洋鲁男
- 关键词:海蜇人工增殖出苗量急性毒性试验
- 盐度对海蛰各发育阶段幼体的影响——兼论辽东湾海蜇资源锐减的原因被引量:31
- 1989年
-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盐度为2—31.42‰范围内,本文就盐度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浮浪幼虫、螅状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的生长、发育、变态及成活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浮浪幼虫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2‰;螅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10‰;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最适盐度范围为14—20‰;幼水母生存的盐度下限为8‰。 作者根据近15年辽东湾北部主要河流的淡水注入量,海蜇产量及本实验数据,结合辽东湾曾出现过三次大减产现象分析,认为前一年夏、秋季海蜇生殖季节河流淡水注入量过多,使河口附近海蜇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的栖息水域盐度聚降,导致浮浪幼虫和螅状幼体毁灭性死亡,是造成海蜇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作者并提出采取人工培育螅状幼体,选择合适水域进行放流以补充海蜇资源,是海蜇渔业稳定和增产的主要途径。
- 鲁男刘春洋郭平
- 关键词:海蜇幼体盐度
- 海蜇生殖腺的组织学及发育研究被引量:6
- 1996年
- 在人工控制下,将海蜇的碟状幼体培养至性成熟,对其生殖腺发育过程的组织学构造及精卵发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阐明了生殖腺的起源与发生过程,结果表明:伞径为130~150mm时.生殖腺开始发生,最初在紧靠胃丝外侧的中胶层出现细胞聚集,进而形成原始的胚原基细胞.系由胃内胚层迁移而来,进一步的分化.使生殖腺形成:纤毛内胚层、中胶层、生殖上皮、生殖腔隙、生殖腔隙下伞面上皮、薄的中胶层、外胚层。
- 蒋双鲁男陈介康
- 关键词:海蜇生殖腺发育组织学
- 利用变温促进罗非鱼生长的试验被引量:2
- 1986年
- 1982年,桂远明、王志余等人曾在水族箱中做过利用变温促进罗非鱼(Tolapia nilotica)生长的试验。结果表明,变温组(28±4℃及30±4℃)均比相应恒温组(28℃及30℃)生长迅速,变温28±4℃组比相应恒温28℃组总增重高50%,比恒温30℃组高30%。周期性变温降低了能量消耗,从而提高了饵料利用率。然而,这一试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 桂远明左镇生鲁男苏浩李建国
- 关键词:罗非鱼变温饵料利用率水族箱增重能量消耗
- 黄斑海蜇的生态习性及移殖放流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4
- 2002年
- 对黄斑海蜇的螅状体及水母体的生存适宜温度、盐度及营养因子进行研究 ,以探讨黄斑海蜇移殖放流的可行性。水螅体及水母体的存活的下限温度用逐步逼近法测得 ,适宜温度通过温度梯度实验测得 ,同时对螅状体设5个营养级别观察其横裂生殖率。结果表明 ,黄斑海蜇水螅体 10℃以下不能存活 ,30℃是水螅体存活的最适温度。水母体在温度 18~ 30℃、盐度 12~ 30可正常生长。用黄斑海蜇的水母体做为检验海蜇水母体放流效果的标志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 蒋双鲁男董婧毕远溥刘海映刘春洋
- 关键词:生态习性移植放流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