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魏铭

魏铭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取栓
  • 2篇血管
  • 2篇血性
  • 2篇取栓术
  • 2篇缺血
  • 2篇卒中
  • 1篇大血管
  • 1篇蛋白
  • 1篇信号
  • 1篇血管损伤
  • 1篇液体衰减反转...
  • 1篇液体衰减反转...
  • 1篇照射
  • 1篇直径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实验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 1篇缺血性卒中
  • 1篇伽玛刀
  • 1篇伽玛刀照射

机构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作者

  • 5篇魏铭
  • 2篇魏铭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12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脑室灌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颅脑创伤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颅脑创伤已经成为中青年获得性脑损伤的主要形式,对于颅脑创伤后的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目前仍旧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广泛的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中,外源性...
魏铭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颅脑创伤脑室灌注
伽玛刀照射及甲强龙治疗对胶质细胞CX43及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γ刀放射外科已成为现代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影像和计划系统条件下,有时很难做到靶区内能完全除外正常脑组织,病灶周围的神经组织仍会被放射外科治疗影响,导致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正常神经组织发生放射损伤,其确切机...
魏铭
关键词:伽玛刀照射甲强龙治疗放射性脑损伤胶质细胞CX43蛋白
文献传递
渐变直径取栓支架体外实验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渐变直径支架在体外实验中的取栓效果。方法制作脑血管循环模型固定在试验台上,通过微型水泵向其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使之循环,将血栓制品放在目标位置,用目前常用的取栓装置Solitaire支架为对照组和本次研制的渐变直径取栓支架为实验组共两组取栓做对比,采用简单分组及随机分组,每组中将含红细胞不同体积的血栓各取5次,共40次;分别记录和观察每种支架取不同血栓的首次取栓后再通率(FPR)情况;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血栓和支架类型对取栓结果的影响。结果随着血栓所含红细胞体积的不同和血栓所处位置的不同,血栓在目前常用取栓支架和渐变直径支架上的移位、嵌合程度均不相同;含红细胞体积越低的血栓与支架的嵌合程度越差(血管迂曲处最为显著)、在支架上的移位越明显、出现血栓逃逸的风险越大;在每组取栓过程中,含红细胞体积0%的血栓取栓效果最差,含红细胞体积80%的血栓取栓效果最好。实验组的首次取栓后再通率(FPR)100%相同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红细胞体积为0%血栓中重度移位相同于对照组,在红细胞体积为5%血栓中中度移位相同于对照组,在红细胞体积为40%和80%血栓中轻度移位相同于对照组,不同血栓类型与血栓移位程度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0,P<0.001),并且我们发现含有较高红细胞体积(40%、80%)的血栓发生血栓移位的程度要比含较低红细胞体积(0%、5%)发生血栓移位的程度要低很多;而不同支架类型与血栓移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实验组发生血栓移位程度的数据也与对照组发生血栓移位程度的数据一致。不排除实验取栓设置过于简单所致的可能。结论渐变直径支架与目前常用取栓支架在体外实验中取栓效果相同,且有很大提升空间。
沈才锋魏铭魏铭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取栓
机械取栓装置所致血管损伤及相关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
2023年
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的特点。近年来,机械取栓术已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虽然该方法整体上取得了较高的预后率,但其取栓装置本身对血管产生的损伤不容忽视,致使治疗效果欠佳或出现一定的并发症,而如何减轻或尽量避免对血管的损伤是机械取栓装置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针对支架取栓术所致的血管损伤以及相关装置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血管损伤,提高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沈才锋魏铭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损伤复发率
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与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在动脉取栓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2023年
目的以灌注成像为参照,探讨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征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术(EVT)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发病时间为6~24 h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1例。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平扫和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或MRI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分别应用两种影像筛选模式判断EVT指征。其中MRI平扫判断有EVT指征的标准为存在FVH-DWI不匹配;灌注成像判断EVT指征的标准为梗死核心体积与缺血半暗带不匹配。评价两种影像筛选模式判断EVT指征的一致性,以及经两种方法筛选后行EVT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分]率的差异。结果91例患者中,应用FVH-DWI不匹配筛选73例(80.2%)存在EVT指征,其中49例行EVT,术后90 d 28例(57.1%)预后良好。应用灌注成像不匹配筛选75例(82.4%)存在EVT指征,其中55例行EVT,术后90 d 28例(50.9%)预后良好。70例患者同时存在FVH-DWI不匹配和灌注不匹配,13例FVH-DWI和灌注不匹配均不存在,5例存在灌注不匹配而无FVH-DWI不匹配,3例存在FVH-DWI不匹配而无灌注不匹配。根据FVH-DWI不匹配确定EVT指征与根据灌注不匹配确定EVT指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4),一致性较好(κ=0.71,95%CI:0.52~0.90);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同时存在FVH-DWI不匹配和灌注不匹配者术后预后良好占比最高,FVH-DWI不匹配和灌注不匹配均不存在者术后预后良好占比最低。结论MRI平扫FVH-DWI不匹配征象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前判断EVT指征简单且较为可靠的方法。
罗雷雷孟凡磊曹宸刘松豆玉超魏铭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