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萍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北山学派形成史被引量:2
- 2007年
- 学术流派初期不是当事人自己的标榜,而是在学派实体先形成后,人们才有所认识并为它命名,学派形成史还包括人们的指认过程。北山学派就是在学派实体形成后,随着时人的认同和后人的指认,最后在学术著作中逐渐定型的,从中可见人们对学派形成的主观能动性。
- 高云萍
- 关键词:指认
- 扩展中异化的后朱熹时代的道学话语--以北山学派为例被引量:4
- 2009年
- 朱熹后学在对朱学传承扩展的过程中,其道学话语呈现出异化特点,即主话语的扩大化,在将以《四书集注》为核心的朱学经典教条化的同时,由《四书》扩向五经阐释,乃至四部,把朱熹由博返约的学术范围转变为由约向博;话语的非道学化,以制度、训诂等补释朱学,使得朱学走向了多元的学术路线。朱学在其中渐失去理论特性和自身生命力,发展陷入困境。
- 高云萍
- 关键词:扩大化
- 伍子胥故事研究
- 伍子胥作为历史人物,曾是史学界研究对象之一;作为文学形象,也曾有论文涉及.但学界关于伍子胥故事的演变研究,今仅见按故事构成的情节单元来行文,即把故事分解开来考察,但对故事的整体研究以及故事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如何由历史文...
- 高云萍
- 关键词:文学形象
- 文献传递
- 论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五常”的形成被引量:1
- 2006年
-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我国伦理型文化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范畴,这一概念经历了先秦孕育至汉代形成的过程,在汉代又有“下落以后而再向上升起以言天命”、“内收以后而再向外扩充以言天下国家”的过程,即“仁、义、礼、智、信”孕育时,由“天道”下落、内收到“人道”,后又经过董仲舒的神秘化、扬雄的道德化和《白虎通》的法典化,形成了以“天命”言天下国家的特色。
- 高云萍
- 伍子胥故事的历史演变被引量:5
- 2004年
- 在《左传》、《国语》中,伍子胥故事仅是零星记载,并不完整独立;经过《韩非子》、《吕氏春秋》的集中加工,伍子胥形象开始丰满,事迹的叙述也有了故事化倾向;司马迁以其传神之笔,使故事独立且渐趋完整,带有明显的文学色彩;《越绝书》的进一步渲染至《吴越春秋》基本定型,完成了演变的轨迹。后世小说、戏曲创作基本上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 高云萍
- 关键词:伍子胥故事化《左传》《越绝书》《吴越春秋》
- 《濂洛风雅》与理学诗观被引量:4
- 2008年
- 理学家对诗歌从视为末技到认识它的作用,有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直到最后编订《濂洛风雅》,以"风雅"理学诗教观的贯彻、诗作者与道统谱系的平行而获得了理学诗谱的建立。《濂洛风雅》可以说真正代表了"风雅"理学诗观的建立。
- 高云萍
- 浙东朱子学的链接——何基与朱熹、黄榦的思想关联被引量:2
- 2010年
- 何基身处朱熹去世后理学获朝廷重视而面临变异发展的境地,承续师说乃为一必然。他的为己之学是对继承、延续文化命脉的一种自觉和努力,而这一承续呈现出一种可操作性、形而下的走向,预示了理学的发展转向。
- 高云萍
- 关键词:为学
- 北山学派研究
- 本文是关于北山学派的个案研究,并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反映宋代儒学在后朱熹时期的发展,即在对北山学派梳理及北山四先生思想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北山四先生的学术趋向:由理学《四书》拓展到五经乃至四部,由理学义理思辨性转向侧重考...
- 高云萍
- 关键词:宋代儒学理学思想
- 科技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南宋时期杭州为例
- 2012年
-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中国甚至全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地方,其科技成果着重在实际应用方面,探究其原因认为,这是宋室南迁而来的文化交流融合,南宋政府重视人才、技术,当地教育机构众多带来的良好社会文化基础,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从而大大锻炼了士人的科学理论思维水平的结果。科技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乃至文化,使得社会文化更加繁盛。
- 高云萍
- 关键词:社会文化互动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