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琨
-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MAO休克过程兔血浆NO、CO、H_2S和内毒素的动态变化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SMAO休克)过程兔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和内毒素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60min组(I组)、缺血60min再灌注30min组(I/R30min组)、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组(I/R60min组)、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组(I/R120min组),每组8只。检测SMAO休克过程各组兔动脉血压及血浆NO、CO、H2S和内毒素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组动脉血压略降,再灌注各组血压进行性下降。实验各组血浆内毒素含量均明显增高,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呈增高趋势(P<0.01)。I组血浆NO含量明显增高(P<0.01),再灌注后NO降低(P<0.01)。实验各组血浆CO均增高(P<0.01)。血浆H2S含量在I组明显增高(P<0.01),再灌注60min达到最高,而再灌注120min有所降低(P<0.01)。与血浆内毒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O呈负相关(r=-0.13),血浆CO及H2S呈正相关(r值为0.35和0.49,P<0.01)。结论:SMAO休克致内毒素血症,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血浆内毒素水平不断增高,进而引起机体内NO、CO和H2S的动态变化,造成机体损伤加重,因此临床上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内毒素性休克时,应在再灌注阶段实施有效的治疗。
- 凌灿马琨张建龙刘晓洁刘帅刘冲何莉
- 关键词:SMAO休克内毒素气体分子
- 失血性休克过程肠源性内毒素、CO、NO、H_2S动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一氧化氮(NO)、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在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2只,自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放血前为失血性休克0min,放血后又分为失血性休克30、60、90、120、180min。并不断抽出和输入血液和等量的林格氏液使血压维持在40mmHg,其中10只动物在各时间点从肝门静脉抽血测定血浆内毒素及CO、NO、H2S含量。分别在各时间点取2只动物处死取肠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肠粘膜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休克后血浆内毒素及NO、CO、H2S水平与休克前比较明显升高,且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肠源性内毒素、NO、CO、H2S在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马琨凌灿张建龙
- 关键词:休克肠源性内毒素NOCOH2S
- 失血性休克过程肠源性内毒素动态变化与CO、NO、H2S的关系探讨
-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以及NO、CO、H2S 在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2 只,为实验前后对照,共设6个时间点:放血前为休克0min, 放血后又分为失血性休克30min、60min、90mi...
- 马琨
- 关键词:休克肠源性内毒素NOCOH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