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鞠林雪

作品数:22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岩石
  • 5篇锆石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定年
  • 3篇岩体
  • 3篇生态
  • 3篇年代学
  • 3篇污染
  • 2篇地震
  • 2篇地震断层
  • 2篇地质
  • 2篇断层
  • 2篇断层擦痕
  • 2篇断裂带
  • 2篇岩石成因
  • 2篇岩石地球
  • 2篇岩石地球化学
  • 2篇岩石系列
  • 2篇岩体锆石

机构

  • 14篇中化地质矿山...
  • 8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中化地质矿山...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北京市地质勘...
  • 1篇呼伦贝尔山金...

作者

  • 22篇鞠林雪
  • 7篇刘军省
  • 6篇王春光
  • 5篇朱光
  • 5篇邓宇飞
  • 4篇王浩乾
  • 4篇杨宏图
  • 3篇严乐佳
  • 3篇詹润
  • 2篇楼金伟
  • 2篇陈印
  • 2篇徐晓春
  • 2篇尹滔
  • 2篇张必龙
  • 2篇林少泽
  • 2篇石磊
  • 2篇张会芳
  • 1篇谢成龙
  • 1篇李博昀
  • 1篇朴学峰

传媒

  • 4篇化工矿产地质
  • 3篇地质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矿物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新疆地质
  • 1篇地质学刊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工程建设(维...
  • 1篇第四届全国成...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昭苏叶勒门特地区石英二长岩锆石U-Pb年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2021年
西天山昭苏县叶勒门特地区位于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活动带,本文以该地区石英二长岩为对象,从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志留世,锆石年龄为(436.9±2.7)Ma;石英二长岩表现出富钾、准铝质碱性岩石系列特征;稀土元素的Eu(δEu=0.59~0.64)负异常明显,La、Nd、Y、Zr元素富集,Sr、Nb、Ti、P元素亏损,表现出类似A花岗岩的特征;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叶勒门特地区石英二长岩形成于南天山洋洋壳向北侧伊犁-中天山地块俯冲过程中的陆缘弧后拉张环境。
邓宇飞白龙赵磊李欢刘军省鞠林雪杨宏图武奕立
关键词:锆石定年A型花岗岩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脉中热液锆石的成因与定年被引量:11
2011年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过两阶段演化,晚侏罗世发育了围绕核部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展布的长环形韧性剪切带(称为医巫闾山剪切带),早白垩世西侧叠加了北北东走向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在医巫闾山剪切带及其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的晚侏罗世花岗岩脉,其所含的锆石包括古老继承锆石、新生岩浆锆石、热液锆石等多种类型。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U、Th、Pb含量等特征,判别出热液锆石存在3种成因类型,包括流体的溶解—再沉淀、富Zr热液的直接结晶及流体的交代改造。它们共同具有高U、P、Y、Nb、Hf、Ta含量与低Th/U比值特征,前两种热液锆石还强烈富集稀土元素,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平坦。而第3类热液锆石具有亏损LREE、强烈富集HREE的特征,其配分曲线高度倾斜,不但有别于岩浆锆石与前两类热液锆石,也与前人对此类锆石的认识不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普通铅含量的热液锆石无法获得合理年龄,而大多数极低普通铅含量热液锆石则给出147 Ma左右的可靠年龄,略晚于岩脉的侵位时间(155~147 Ma),有效地记录了区内晚侏罗世构造—岩浆事件的阶段。
张必龙朱光谢成龙陈印鞠林雪王浩乾
关键词:热液锆石阴极发光稀土元素晚侏罗世
一种固定化SRB小球、生态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申请涉及土壤生态修复及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固定化SRB小球、生态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固定化SRB小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与水混合、溶解,获得混合溶液1;(2)然后...
位蓓蕾殷显阳汪振宇迟昊轩黄海峰鞠林雪贾晗王春光米拓
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由伸展向挤压转换过程与动力学机制
朱光詹润鞠林雪严乐佳
安徽典型硫铁矿集中开采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4
2023年
为查明安徽某典型硫铁矿集中开采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采集了研究区42个表层土壤样品和2个垂向剖面的16个土壤样品测定其pH值及Zn、 Cu、 Cd、 Pb、 Cr、 Ni、 Hg和As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等方法进行了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污染评价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是铜陵地区背景值的1.03~13.14倍,Zn、 Cu、 Cd、 Pb、 Hg和As这6种重金属元素局部富集明显,在空间分布上与采矿活动位置基本一致.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显示,Zn、 Cu、 Cd、 Pb和As这5种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风险,Cd和Cu元素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中度污染以上占比分别为47.62%和42.86%;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研究区土壤样点中度污染以上占比为61.90%;地累积指数评价显示,研究区Zn、 Cu、 Cd、 Pb、 Hg和As这6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主要为轻污染~强污染.在土壤剖面垂向变化上,重金属元素易在土壤表层富集,向深部迁移较缓慢,高含量主要在1 m以上位置.源解析表明,Zn、 Pb和As的来源中地质高背景和采矿活动贡献率分别为37.82%、 43.49%和46.63%,成土母质风化的自然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4.02%、 40.88%和38.52%;Cr和Ni来源主要为成土母质风化的自然来源,贡献率分别为91.95%和73.68%;Cu的来源中地质高背景和采矿活动贡献率为41.91%,大气沉降和农业综合源贡献率为41.30%;Hg的来源较多,成土母质风化的自然来源贡献率为35.60%,地质高背景和采矿活动贡献率为29.87%,未知来源贡献率为34.05%;Cd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沉降和农业综合源,贡献率为81.81%.
贾晗刘军省王晓光鞠林雪何鑫周建伟张義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
论安徽铜陵地区侵入岩的岩石系列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众多的铜、金、多金属矿床,同时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分布。区内金属矿床和岩浆岩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仅就铜陵地区岩浆岩的岩石系列进行讨论。
徐晓春楼金伟尹滔石磊鞠林雪
关键词:侵入岩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
文献传递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构造应力场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发震断层南起郯城窑上北到莒县土岭,全长为130 km,由5条北北东走向的活断层段组成。郯城地震断层南段沿沂沭断裂带内的F_2断裂分布,倾向南东东,倾角为30°~60°。北段紧邻F_1断裂分布,倾向不稳定,倾角较陡(多为70°以上)。南段表现为右行逆冲或逆右行的运动性质,北段则以右行走滑为主。郯城地震断层南、北两段均发育断层泥带、断层角砾带和碎裂带,南段总宽度为几米到十几米,北段总宽度为几十米到近百米,局部发育多条断层泥带。郯城地震断层的排列方式及其几何学特征表明:为老断层复活,而非新生断层。通过断层擦痕的反演同震应力场显示:北段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应力场,南段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应力场,该地震是发生在区域性挤压应力场状态下。这种应力场空间变化可能是地震断层几何学空间变化导致的。其同震应力场与该地区现代区域应力场是一致的,这说明郯城地震并未造成震后应力场调整或震后应力场调整时间较短,未影响到现今应力场。
鞠林雪朱光王浩乾詹润林少泽严乐佳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地震断层断层擦痕应力场
白茬山生态治理方法分类探讨
2022年
随着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白茬山的治理也进入到了攻坚阶段。由于白茬山的治理难度大,风险高,投入大,且个例性较强,治理效果不如人意,因此一些项目在治理时将其分离了出来暂不治理或暂缓治理。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治理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目前针对白茬山生态治理却没有系统的分类,在进行选择时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文中通过近几年以来不同地区的治理成果经验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广义上的白茬山定义,对白茬山的治理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分析其优缺点、适用范围等,便于根据不同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治理方案。
米拓陈娟娟杨永涛李春亮鞠林雪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施工安全
辽西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变形规律与成因被引量:7
2013年
位于燕山构造带东端的瓦子峪变质核杂岩,其NNE走向的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太古代变质基底与阜新-义县断陷盆地之间,总体呈低角度倾向北西,发育波瓦状褶皱.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剪切带上盘向WNW方向(约285°)剪切变形.变形温度估计结果(550~250℃)表明其起源于中地壳环境,并揭示经历过从深部向浅部的递进变形过程.剪切带北段抬升幅度相对较小,出露低温糜棱岩;中、南段抬升幅度较大,出露较深层次糜棱岩.黑云母与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岩脉与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上叠盆地的年代学资料综合表明,该核杂岩的活动时间为135~100Ma,期间伴随早白垩世石山岩体的同构造侵位.核杂岩西缘后期剥露到地壳浅部时,在晚白垩世又被孙家湾-稍户营子中、高角度脆性正断层切割,最终出露到近地表.该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之中,在区域WNW-ESE向拉伸背景下,以滚动枢纽模式演化,下盘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塑性流动,不支持下地壳重力垮塌机制.
张必龙朱光陈印朴学峰鞠林雪王浩乾
关键词:克拉通破坏
一种边坡修复生态缓冲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边坡修复生态缓冲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边坡修复技术领域,针对现有边坡不能够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立地条件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技术要点提供一种边坡修复生态缓冲带结构,包括固设于坡脚外侧的种植基层,种植基...
位蓓蕾迟昊轩殷显阳鞠林雪柴淼瑞白甲林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