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永汉

作品数:50 被引量:135H指数:8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血管
  • 9篇手术
  • 8篇胶质
  • 7篇动脉瘤
  • 7篇外科
  • 7篇胶质瘤
  • 7篇出血
  • 5篇动脉
  • 5篇人脑
  • 5篇人脑胶质瘤
  • 5篇神经胶质
  • 5篇神经胶质瘤
  • 5篇胃管
  • 5篇颅内
  • 5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5篇脑胶质瘤
  • 5篇基底
  • 5篇鼻胃管
  • 4篇蛋白

机构

  • 44篇沧州市中心医...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医学院第...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南皮县人民医...
  • 1篇肃宁县人民医...
  • 1篇黄骅市人民医...

作者

  • 49篇陈永汉
  • 20篇王毅
  • 18篇张刚
  • 17篇李宗豪
  • 15篇田耀辉
  • 15篇姚俊朝
  • 14篇樊爱华
  • 12篇贾林伟
  • 9篇李国京
  • 9篇白锡波
  • 9篇杜国良
  • 5篇王艳州
  • 2篇刘志红
  • 2篇张祥
  • 2篇肖博
  • 2篇崔志明
  • 2篇王书生
  • 2篇张洁
  • 2篇焦保华
  • 2篇任立明

传媒

  • 6篇河北医药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脑与神经疾病...
  • 3篇承德医学院学...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南京医学院学...
  • 2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中医
  • 1篇天津医药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医院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2
  • 1篇1989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载瘤骨瓣灭活后回植治疗颅盖骨肿瘤
2007年
目的:探讨颅盖骨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采用载瘤骨瓣灭活后回植治疗颅盖骨肿瘤2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结果:21例术后均无感染,3例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后治愈,1例出院后1年因原发病死亡。结论:载瘤骨瓣灭活后回植是治疗颅盖骨肿瘤的首选方法。
陈永汉李国京杜国良白锡波张刚姚俊朝
关键词:灭活回植
MSCT、MRI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诊断及其组织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扫描(MSCT)、磁共振(MRI)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脑神经胶质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均进行MSCT与MRI检查,比较CT、MRI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总结MSCT、MRI检查中脑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MSCT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97.43%,MRI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98.71%,两种检查方式对对脑神经胶质瘤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MSCT平扫图像表现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者64例,27例患者占位效应较轻,无强化或强化程度低,31例患者占位现象较重,强化明显,少数患者囊中有瘤,瘤中有囊,本质区域强化显著,囊壁呈现不规则强化。MRI图像扫描中多数患者可见肿瘤含实性囊性坏死小肿块,26例患者T1WI序列呈现低信号、T2WI高信号,34例患者表现为长T1、T2信号,信号不均匀或较为混杂,增强扫描多呈现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肿瘤细胞为神经胶质及星形细胞,内存在钙化,合并瘤内出血,囊变区域、瘤周组织呈现炎性反应状态。结论MSCT、MRI检查均可有效检出诊断正确诊断脑神经胶质瘤,脑神经胶质瘤多为囊变实性肿块和壁结节的囊性肿块,常合并出血、钙化。
陈永汉李宗豪田耀辉王毅贾林伟徐延峰
关键词:MRI检查脑神经胶质瘤病理学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
2001年
信素英樊爱华陈永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基底动脉分叉部临床显微解剖研究
2013年
基底动脉分叉部是神经外科挑战性很大的手术区域之一,其解剖位置深在,周围结构重要、复杂,手术难度大。特别是由于不同视角的变化,解剖结构显露千差万别。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对手术区域解剖结构的熟悉,以及对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充分了解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我们利用尸头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入路对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对各手术间隙的显露范围进行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的依据。
陈永汉白锡波田耀辉李宗豪张刚王毅姚俊朝
关键词:动脉分叉部显微解剖基底手术区域手术操作技巧
开放侧裂池、基底池治疗外侧裂区对冲性脑挫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脑挫伤术中开放侧裂池、基底池治疗脑挫裂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06例外侧裂区域对冲性脑挫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清除脑挫裂伤灶及血肿,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充分开放侧裂池、颈动脉池、终板池、基底池。检测术后第3、7、14天血浆和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水平,并观察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预后良好率。结果术后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1水平在不同时点(血浆F时间=603.436,脑脊液F时间=684.276)、不同组间(血浆F组间=272.531,脑脊液F组间=317.6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各时点看,除术后3 d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术后7 d、14 d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出院GCS评分高于对照组,ICU监护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85%(41/52)vs51.85%(28/54),χ2=8.496,P<0.01]。结论颅脑外伤术中开放侧裂池、基底池可改善脑挫伤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改善预后。
陈永汉贾林伟张刚
关键词:内皮缩血管肽1
大脑半球梗死的外科治疗
2004年
我科自2001年2月至2003年12月收治15例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经外科治疗,均存活下来,现报告如下:
陈永汉白锡波王艳州张刚王书生张祥王毅
关键词:大脑半球梗死外科治疗存活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20例分析
1992年
对20例眼眶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手术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着重强调单纯眶外侧壁切开术是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术式。
陈永汉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眼眶内肿瘤手术
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被引量:4
2012年
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壁瘤样异常突起,因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70%左右。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约1/3在就诊前死亡,约1/3死在医院内,约1/3经过治疗得以存活^[1]。早期、及时、准确诊断动脉瘤、进一步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生存具有重大意义。以前诊断动脉瘤多行DSA检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64排螺旋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作用日益得到临床认可。
陈永汉樊爱华李宗豪魏子兵张通运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医学影像技术手术治疗DSA检查
经颞下入路对基底动脉顶端区域显微解剖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尸头标本模拟颞下入路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范围,为临床基底动脉(BA)顶端区域病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主要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颞下入路颧弓(颧弓后根前1/3处的颅骨内板)至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为39.24±1.27mm,发现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6.82±1.81mm,在未切开小脑幕游离缘之前,可暴露中颅窝底,斜坡面可暴露后床突鞍背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增加向下的暴露,可见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主要分支,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结论颞下入路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于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在后床突后外方17mm以后切开小脑幕,是避免滑车神经损伤较为安全的方法。打开小脑幕后,增加了BA向下的暴露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
陈永汉白锡波田耀辉杜国良贾林伟李宗豪王毅张刚
关键词:基底动脉颅内动脉瘤显微解剖颞下入路
64排减影CTA在后交通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2011年
动脉瘤发生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其中病死率可达50%[1]。以往颅内动脉瘤多是破裂后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但DSA是有创操作,检查所需技术高,且对于医务人员存在放射性伤害,而CTA具有微创、迅速、可靠、可显示动脉瘤本身的形态及动脉瘤与颅底神经、血管、骨骼结构之间的关系等为诊断和手术入路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2]。
陈永汉樊爱华李宗豪姚俊朝田耀辉
关键词:动脉瘤减影CTA术前评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