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
-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典型页岩气油基钻屑的组成分析及危害评价被引量:21
- 2017年
- 分别从重庆某两个页岩气井场选取水平井油基钻屑(A)和直井油基钻屑(B)样品,详细分析其基本性质及组成。结果表明:油基钻屑由72.78%~81.34%的灰分、14.14%~26.21%的有机物和1.01%~4.52%的水分组成。灰分来源于钻井液中的无机添加剂和钻头破碎的岩石碎屑,主要成分为CaCO_3、BaSO_4、SiO_2和Fe_2O_3。有机物来源于调制钻井液的基础油和各类有机添加剂,主要成分为烷烃、多环芳烃、苯系物和烯烃。碱性盐、重金属和有机物是油基钻屑中的三类有害物质,且其危害依次增加,若不加以有效处置,将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持久性破坏。
- 陈则良陈忠陈乔姚光华谭彦虎徐愿坚
- 关键词:有机物重金属页岩气
- 污泥在水热反应中的颗粒相转变规律及预热堵塞成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污泥固体在水热反应中的颗粒相形态变化过程,以及有机质在固、液相间的转化规律,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污泥预热堵塞过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和糖是水溶液中的主要大分子中间产物,当温度大于260℃时,污泥固体极不稳定,有机质快速溶出,同时固相沉降比(SV)迅速降低.在反应初期,固体颗粒脱水速度大于有机质降解速度,造成颗粒出现团聚、固结现象,这可能是污泥预热堵塞的主要原因.当温度低于220℃时,固相有机物分解缓慢并持续溶出到液相中,蛋白质和糖在溶液中持续累积.该条件下,颗粒相形态不会快速变化,从而较长时间内保持其絮体特征.
- 殷逢俊陈忠陈鸿珍王光伟徐愿坚
- 关键词:水热反应城市污泥颗粒相
- 典型醇类物质超临界水氧化反应途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自主设计的连续流动气封壁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研究了典型醇类物质甲醇、乙醇和异丙醇在超临界水中氧化的反应途径,并归纳了醇类物质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规律及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甲醇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主要中间产物为甲醛,同样条件下转化率较乙醇和异丙醇低;乙醇和异丙醇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主要中间产物为丙酮、乙酸、乙醛和甲醇等。三种醇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均涉及到大量活性自由基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脱氢、裂解和聚合等反应形式;产物包括碳链增长、不变、降低三种类型。总体来看,醇类物质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趋势是向碳链降低的方向进行,即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最后生成CO2和水。
- 陈忠王光伟殷逢俊杨舒陈鸿珍徐愿坚
- 关键词:超临界水
- 气封壁高浓度有机污染物超临界水氧化处理系统被引量:6
- 2014年
- 利用干燥空气替换亚临界水作为蒸发壁流体,对传统蒸发壁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进行了改进,即将干燥空气用作污染物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氧化剂的同时,又作为该超临界水氧化反应体系的密封介质,避免其与反应器内壁的直接接触,以改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对采用城市活性污泥和异丙醇配制的高浓度难降解污染物悬浮液进行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后,发现反应器内衬陶瓷管在实验前后无论是外观形貌,还是结构组成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处理后液体COD降至80 mg/L以下,去除率达到99.6%以上,固体残渣量约为污染物总量的1%,且体系运行过程中压力和温度控制准确,可操作性强。进一步验证了将干燥空气作为超临界水氧化体系的密封介质具有可行性,同时表明,该气封壁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系统可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处理。
- 陈忠王光伟陈鸿珍杨舒殷逢俊徐愿坚
- 关键词:超临界水氧化城市污泥
- 基于动态气封壁反应器的湿式氧化工艺被引量:2
- 2016年
- 将动态气封壁反应器应用于湿式氧化,利用空气与亚临界水的界面张力将腐蚀性反应液局限在多孔壁以内实现"气封",并在9.1~10.9 MPa、242~338℃的实验条件下得到了验证。对应的湿式氧化工艺在处理固含量2.9%的城市污泥和回收固含量1.6%~10.5%的污泥用活性炭的实验过程中,设备运行稳定,"防腐抗堵"性能良好。进一步分析表明,动态气封壁反应器能强化气液混合、降低设备投入和减少系统能耗,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受限于反应器体积,过氧量和停留时间不足,导致处理效率偏低,需进一步优化改进。
- 殷逢俊陈忠王光伟陈鸿珍陈则良徐贵华徐愿坚
- 关键词:湿式氧化城市污泥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