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吐芬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炎
  • 2篇人工肝
  • 2篇人工肝治疗
  • 2篇重型
  • 2篇利巴韦林
  • 2篇联合利巴韦林
  • 2篇聚乙二醇
  • 2篇聚乙二醇干扰...
  • 2篇干扰素
  • 2篇肝炎预后
  • 2篇CTP
  • 2篇MELD评分
  • 2篇丙型
  • 1篇代偿
  • 1篇毒性肝炎
  • 1篇治疗慢性丙型...
  • 1篇人工肝支持
  • 1篇人工肝支持系...
  • 1篇重型肝炎
  • 1篇联合利巴韦林...

机构

  • 3篇广州军区武汉...
  • 2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篇陈吐芬
  • 3篇江晓静
  • 2篇龚作炯
  • 1篇周勤

传媒

  • 2篇肝脏
  • 2篇华南国防医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MELD评分与CTP分级评价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评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分为人工肝组56例与对照组55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和CTP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结果MELD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在CTP分级中,CTP C级治疗效果最差,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也差。MELD分值在<20、20~30和30~40三个范围内,人工肝组病死率分别为12.5%、48.0%和72.2%,对照组分别为13.3%、62.5%和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40分患者人工肝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与CTP分级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具有预测作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各有特点,将两种评分方式有机结合互补不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判断严重肝病预后较科学的手段之一。
陈吐芬龚作炯
关键词:重型肝炎人工肝支持系统MELD评分
人类朊粒病研究进展及对人类医学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二十世纪末,在人们已经熟知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在内的人类病原谱中,又增添了一种全新的病原体—朊粒(prion)。朊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病原学概念,是一种不含核酸的蛋白质感染性粒子。由其引起的疾病称朊粒病,主要引起人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
陈吐芬江晓静
关键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及处理被引量:7
2014年
丙型病毒性肝炎(HCV 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起病隐匿,易慢性化,且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的问世,PEG-IFN 和利巴韦林(RBV)已被公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药物,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约50%~70%的患者能够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随着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其不良反应发生亦趋增多,可累及多个系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如何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是临床医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将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常见不良反应类别综述如下,并提出常见症状的处置方法,以利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帮助患者顺利完成疗程并取得满意疗效。
陈吐芬周勤江晓静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利巴韦林发病机制丙型病毒性肝炎持续病毒学应答
MELD评分与CTP分级评价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终末其肝病模型(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对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预后的评估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分为人工肝组56例...
陈吐芬龚作炯
文献传递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PEG-IFN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的住院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慢性丙型肝炎)与治疗组(30例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总疗程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us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us response,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treatment virus response,ETVR)、无病毒学应答(no response,NR)、复发(relapse)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53.3%)较对照组(80.0%)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除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及腹水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和预防措施的情况下,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肝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可以按预定方案完成治疗。对于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使用小剂量PEG-IFN联合RBV较为安全,也有一定疗效。丙肝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较慢性丙肝更易出现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失代偿。治疗过程应密切观察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陈吐芬江晓静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