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明确跨学科知识交流的概念及研究方法,阐述跨学科知识交流的研究进展,为探索跨学科知识交流的产生、过程及形成机制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方法/过程]以跨学科研究为研究背景,从Web of Science检索和筛选关于跨学科知识交流的研究文献,从知识贸易理论、网络分析、统计模型及学者迁移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形成综述。[结果/结论]在阐述跨学科知识交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中利用跨学科知识交流探测新兴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较少。
为客观评价涉农高校科研现状、水平和绩效,基于WoS论文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论文数量、论文增长情况、篇均被引频次、百分位数、高产出作者、高水平论文及学科等方面对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和霍恩海姆大学6所国内外著名涉农高校的科研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6所高校最早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外高校发表SCI或SSCI论文起步较早,且稳步增长,国内2所高校虽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快,中国农业大学的论文数量增长最快;从论文的影响力来看,国内的2所高校均低于国外4所高校,且低于6所高校的平均水平;从高产出作者的数量和比例来看,浙江大学均位居第一;从发表在Science、Nature和Cell期刊上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来看,德州农工大学位居第一,且其进入ESI Top 1%和ESI Top 1‰的学科数量也最多,分别为20个和9个。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我国高校在注重论文数量增长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
引文分析已成为学术影响力评价的一种重要文献计量工具和方法。国内外在引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其中荷兰莱顿大学CWTS(Cent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y Studies)提出的Crown Indicator和L.Bornman等提倡的百分位数是两种广泛应用的计量指标。在学术影响力评价实践中,由于指标计算所需的引文数据难以获取,指标的计算往往存在困难。以ESI数据库为基础,结合Web of Science构建一套简易的学术影响力指标计算框架和方法,并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以期为机构或其他各种研究实体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提供参考。
潜势学科指某机构未进入ESI引文排名,但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且未来有可能进入ESI引文排名的学科领域。以Web of Science的SCI/SSCI论文数据为基础,结合ESI分类和统计原理,提出了机构潜势学科分析方法。最后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计算了中国农业大学在ESI各学科领域的引文指标,并通过与ESI引文排名的比较分析,对中国农业大学的潜势学科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随着科学系统的复杂化,许多社会问题和科学研究计划无法由一个学科解决,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模式。因此,分析与了解科学中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阐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对跨学科研究的持续发展和科技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61-2015年高被引论文数据(top 1%)为基础,分别利用第三代生物多样性指标Leinster-Cobbold多样性指数(LCDiv)和单项跨学科指标(丰富性、均衡性和差异度)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跨学科研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要,跨学科研究的丰富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均衡性呈现下降趋势,大多数学科的差异度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也表明高被引论文的高丰富性、低均衡性和高差异度的跨学科特性正变得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