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由俊 作品数:12 被引量:3 H指数:1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理学 更多>>
超致密X射线双星引力波辐射 2019年 超简并X射线源由中子星和充满洛希瓣的白矮星双星组成,该类双星系统轨道周期极短(约小于80 min).对此类双星系统的数值计算表明其在演化过程中可以产生强引力波辐射.以目前观测到的最短轨道周期超简并X射线源4U 1820-30为例,我们模拟了该双星系统的轨道和质量演化,发现物质交流稳定性判据建议该系统曾经经历过非稳定的物质交流,该系统的引力波辐射频率变化在10^(-5) a^(-1)的量级.通过比较不同质量双星的轨道周期和引力波频率随时间的演化,我们提出可以通过测量引力波频率变化的方法来研究此类双星星族的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该方法来搜寻较大质量短轨道周期黑洞白矮星等双星系统. 禹升华 陆由俊关键词:引力波 中子星 白矮星 密近双星 银河系 恒星级双黑洞自旋研究进展 2023年 自2015年以来,人们已经探测到93例恒星级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事件,测量了双黑洞质量、自旋和距离等参数,并获得了其统计分布。不同双黑洞起源机制产生的双黑洞性质分布,特别是自旋分布,会显著不同,其可用来限制双黑洞起源。简单回顾了双星演化和动力学相互作用等双黑洞形成机制及自旋来源;综述了利用自旋限制双黑洞起源的一般方法和常见模型,以及利用LIGO/Virgo引力波数据取得的相关进展,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陆地 陈智威 闫昌硕 陆由俊关键词:黑洞 低红移SDSS类星体辐射效率的估计 2014年 研究了低红移SDSS类星体(0.025 吴淑梅 张福鹏 陆烨 陆由俊关键词:吸积盘 黑洞 WFST等望远镜对千新星的探测能力与观测策略研究 2023年 本文模拟了红移z<0.2的双中子星并合源,并通过采用一个简单的千新星模型,计算了这些并合源所对应的千新星光变曲线.分别分析了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FST)、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和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对这些模拟千新星的观测能力.发现WFST和LSST的最佳波段是g波段,它能观测到最多的源.此外,最佳双波段联合观测策略为:在最初的1.5天以内,通过g/r波段观测事件;在1.5天以后,通过r/i波段观测事件.对于CSST而言,通过采用深度无缝光谱来观测,发现GU波段能够在前1.5天观测到事件,GV波段能在前3.5天观测到事件,GI波段可观测事件的时间最长.同时我们发现,观测倾角对光变曲线的影响与质量比有关,对于质量比q<0.8的源,不同观测倾角对光变曲线的影响很小;但是对于质量比q>0.8的源,观测倾角对光变曲线的影响则非常明显. 王慧宇 俞继铭 刘峥岩 赵文 陆由俊关键词:引力波 活动星系核的演化及其谱统计性质研究 陆由俊关键词:发射线 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热力学量的演化 1998年 本文考虑吸积和Blandford-Znajek过程的影响,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无量纲化角动量最终要演化至一稳定值,也就是说中心黑洞不会演化至极端Kerr黑洞,即不会打破热力学第三定律.这一演化过程对厚、薄两种不同几何结构的盘是相似的,即从性质上说其不依赖于盘结构.无量纲化角动量最终稳定值的大小由BZ过程的强度和吸积盘的几何结构确定. 陆由俊 周又元关键词:黑洞 吸积盘 活动星系核 热力学 恒星级黑洞的搜寻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1年 迄今为止,银河系内发现的约20颗恒星级黑洞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物质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若黑洞的X射线辐射低于望远镜探测极限,人们仍可以通过监测伴星的视向运动来发现黑洞.我们利用LAMOST望远镜对银河系的一颗B型恒星进行速度测量,发现它在围绕一颗不可见天体——大质量恒星级黑洞做周期性运动.这是国际上利用视向速度监测发现黑洞的一次成功实践.尽管引力波探测实验已经发现相似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但在富金属环境中形成如此大质量的黑洞对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恒星级黑洞的几种探测方法,并对近些年国内外搜寻黑洞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未来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寻找黑洞进行了展望. 王松 刘继峰 张昊彤 张昊彤 陆由俊 袁海龙 白仲瑞 袁海龙关键词:LAMOST 引力波 空间引力波探测综述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023年 空间引力波探测将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中低频段(0.1 mHz~1 Hz)引力波观测的新窗口,这个频段的引力波事件被认为具有更重要的天文学、宇宙学以及物理学意义。其典型的波源包括超大和中等质量黑洞双星的并合、极端和中等质量比黑洞双星的绕转、银河系内数以百万计的致密双星系统以及随机引力波背景等,为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黑洞形成与结构、引力和时空本质、暗能量和暗物质属性等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手段。21世纪以来,欧美联合的LISA计划成功发射了技术验证卫星LISA探路者,目前LISA计划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中国太极计划和天琴计划也相继发射了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和天琴一号,标志着空间引力波探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主要概述近年来国内外发展态势,详细凝炼空间引力波探测与研究的科学目标和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系统优化引力波天文学、引力波物理学以及引力波宇宙学等相关学科布局,重点阐述推进空间引力波探测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战略。 吴岳良 吴岳良 胡文瑞 王建宇 蔡荣根 常进 蔡荣根 陆由俊 罗子人 郭宗宽人类首次探测到中子星-黑洞并合 2022年 2020年1月5日,美国的地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探测到首例中子星-黑洞并合事件GW200105.这是继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事件GW150914、2017年8月17日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之后,人类首次探测到中子星-黑洞并合事件(图1和2). 陆由俊 郭潇关键词:中子星 引力波 时空的圆舞曲引力波 2021年 2015年9月14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外的一对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信号(GW150914)。经过长达数月的数据分析,LIGO团队确证了激光干涉仪在该引力波信号穿过时产生的大约是一亿亿分之一厘米尺度的振荡变化,并于2016年2月11日对外公布了这项惊人发现。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信号,并证实了双黑洞的存在。引力波探测器为探测宇宙提供了不同于电磁波(光)的全新方法,现在我们不仅能用望远镜“看”缤纷多彩的宇宙,还能用引力波探测器“听”波澜壮阔的宇宙。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因此颁给了对引力波探测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物理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 赵悦同 陆由俊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力波 激光干涉仪 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