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敏
- 作品数:111 被引量:62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脊柱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分析脊柱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CT及MR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pPNET患者进行CT平扫(n=16)及CT平扫+增强扫描(n=12)、MR平扫(n=14)及MR平扫+增强扫描(n=9),分析其CT、MRI及病理学特点。结果病变位于颈段7例,颈胸段1例,胸段1例,腰骶段6例,多发1例;其中累及椎体1例,椎体及附件10例,椎管内2例,椎旁3例。病灶均呈浸润性生长;5例椎体出现病理性压缩骨折,5例肿瘤内见钙化,无椎间盘受累、骨膜反应及瘤骨形成;CT表现为成骨性、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伴周围较大实体软组织肿块样改变;MR平扫表现为混杂T1WI、T2WI信号,增强扫描中病变不均匀强化,软组织内有囊变坏死区,血供丰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pPNET均出现CD99特征性膜表达以及不同程度的神经性标记物NSE、Syn、CgA表达。结论脊柱pPNE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及MR能显示肿瘤大小、内部结构、范围毗邻,有助于鉴别诊断;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 韩嵩博袁慧书李敏柳晨周新刚陆敏邵宏权马永强
-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脊柱肿瘤影像学检查病理学
- 高龄前列腺癌患者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高龄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术后病理分期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于我院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组织病理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穿刺阳性百分比;术后组织病理学资料包括患者大体病理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切缘情况等。依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高龄组(≥75岁)和对照组(<75岁),比较不同年龄分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组织病理学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年龄<75岁者288例(68.4%),年龄≥75岁者133例(31.6%),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大体病理提示Gleason评分6分、7分和≥8分者分别为107例(25.4%)、173例(41.1%)和141例(33.5%),病理分期T2期者和T3期者分别为279例(66.3%)和142例(33.7%);pT3期前列腺癌患者中包膜侵犯者和精囊侵犯者分别为133例(31.6%)和40例(9.5%),另外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者11例(2.6%),切缘阳性者126例(29.9%)。不同年龄分组前列腺癌患者术后Gleason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658);高龄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偏晚,局部晚期(pT3期)前列腺癌明显增多(P=0.010),特别是包膜侵犯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47);不同年龄分组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精囊侵犯(P=0.475)、淋巴结阳性(P=0.748)及切缘阳性(P=0.648)等未见显著性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高龄(≥75岁)(P=0.005)、穿刺前PSA≥20ng/mL(P<0.001)和穿刺Gleason评分≥8分(P=0.001)是术前预测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分期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75岁)前列腺癌患者经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
- 张帆张树栋肖春雷陆敏黄毅马潞林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组织病理学前列腺切除术
- 肾脏淋巴瘤的多期CT影像学特征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在多期CT增强扫描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多期CT增强扫描图像,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38~86岁,年龄57. 6±14. 5岁。使用64排CT扫描仪进行常规肾脏4期扫描。分析肾脏淋巴瘤在4期扫描中的图像特征。结果 11例患者共有15个肾脏受累,病变CT特征分型:7例共7个肾脏呈腹膜后浸润型,3例共6个肾脏呈多发结节型,1例2个肾脏呈弥漫浸润型。7例腹膜后浸润型病变范围为8. 5~26. 4 cm,平均15. 6±7. 0 cm。其内软组织病变区CT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其中4例大于12 cm病变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3例多发结节型肾脏病变CT平扫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1例弥漫浸润型表现为双肾体积增大,强化程度减低。8例肾脏动、静脉受累,其中7例呈腹膜后浸润型,1例呈多发结节型,肾动脉走行及管径均未见明显异常,肾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6例患肾积水,其中5例呈腹膜后浸润型,1例呈多发结节型。结论肾脏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即乏血供肿瘤,多合并肾外病变,可提示诊断。
- 何为邱敏陆敏马潞林刘剑羽
- 关键词:肾肿瘤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经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腺癌并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患者270例,其中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121例,收集患者确诊时年龄、体质指数(BMI)、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PV)、穿刺针数、穿刺阳性百分数、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等,比较患者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与术后大体病理Gleason评分,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引起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大体病理与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一致者72例(59.5%),较术前穿刺病理升级者49例(40.5%),在术后病理升级的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BMI、临床分期、穿刺针数、穿刺阳性百分数、穿刺Gleason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前PSA(P=0.046)和前列腺体积(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体积前列腺(P=0.001)是低危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大体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小体积和中等体积前列腺是较大体积前列腺者肿瘤发生病理升级的3.65倍和2.21倍.结论:小体积前列腺是临床低危型前列腺癌术后发生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张帆黄毅陆敏马潞林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GLEASON评分前列腺切除术
- cM_(0)期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辅助靶向治疗的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非转移性(cM_(0)期)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nccRCC-VTT)患者应用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靶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6例cM。期nccRCC-VTT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使用靶向治疗分为辅助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6例)。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6/4例与12/4例,P=0.66),年龄[(56.2±18.5)岁与(54.6±14.5)岁,P=0.80],体质量指数[(24.0±3.5)kg/m^(2)与(24.3±3.3)kg/m^(2),P=0.80],伴临床症状(8例与15例,P=0.54),肿瘤侧别(左/右:6/4例与6/10例,P=0.42),癌栓位置(肾静脉/下腔静脉:2/8例与2/14例,P=0.67),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1/2级:2/8例与2/14例,P=0.63),手术方式(微创手术/开放手术:7/3例与9/7例,P=0.68),中转开放(2例与2例,P=0.63),手术时间[287.5(222.2,456.0)min与344.0(287.8,482.5)min,P=0.34],失血量[400(250,600)ml与575(175,800)ml,P=0.63],术后并发症(无术后并发症/1~2级/≥3级:8/2/0例与10/4/2例,P=0.68),术后住院时间[8.5(5.5,11.5)d与7.5(6.0,13.0)d,P=1.00],肿瘤最大径[(9.2±2.7)cm与(8.9±3.3)cm,P=0.81],病理特点(肉瘤样分化:0例与1例,P=1.00;肾周脂肪浸润:2例与7例,P=0.40;坏死:6例与5例,P=0.23),病理亚型[辅助治疗组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1型1例,PRCC2型6例,TFE3重排型3例;对照组PRCC1型2例,PRCC2型10例,PRCC嗜酸细胞亚型、TFE3重排型、FH缺陷型、未分化型各1例,P=0.72]WHO/ISUP核分级(辅助治疗组3~4级10例;对照组1~2级4例,3~4级12例,P=0.14),癌栓侵犯静脉壁(5例与5例,P=0.43),T分期(Ta/T_(3b)/T_(3c)/T_(4)期:1/3/5/1例与1/4/10/1例,P=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淋巴结阳性分别为3例和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治疗组10例,口服舒尼替尼7例,用法为50mg每日1次;阿昔替尼1例,用法为5mg每12小时1次;培唑帕尼2例,用法为800mg每日1次。比较两�
- 张展奕董芷辰裴敏玥舒帆管允鹤孙悦皓陆敏李楠张树栋
- 关键词:癌栓靶向治疗
- 应用整体组织病理切片评估相关辅助检查在前列腺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以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整体组织病理切片(前列腺大切片)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RE、前列腺穿刺活检、MRI、DWI在前列腺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3月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19例患者临床资料,除外未行MRI/DWI检查、前列腺手术史、已行内分泌治疗等患者9例,符合条件患者10例,于前列腺癌根治术前收集患者的DRE、前列腺穿刺活检、MRI、DWI资料,术后将前列腺标本制成前列腺大切片。应用"六分区法"对前列腺进行分区,DRE检查记录前列腺结节所在区域,前列腺穿刺活检12针依位置编号将阳性者归入相应区域,与术后整体组织病理进行比对。两位阅片者"盲法"进行阅MRI和MRI/DWI片,每个分区分为5档进行评价:1.正常;2.可能正常;3.不确定;4.可能是癌;5.肯定是癌,当两位阅片者所得结果的平均值≥4时,认定该区域是MRI或MRI+DWI评估为前列腺癌的区域。结果:在10例前列腺癌患者共60个分区中前列腺大切片证实的前列腺癌区域为27个(45%),基底部、中部、尖部的前列腺癌区域分别为8个(40%)、11个(55%)和8个(40%),前列腺癌呈明显的多灶性分布。DRE定位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29.6%、72.7%,低于其他检查方法,前列腺穿刺活检定位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5.6%、81.8%,与MRI的诊断价值类似(51.9%和84.9%),引入DWI参与前列腺癌的定位诊断,可维持特异性不变的情况下,提高MRI的敏感性至77.8%。对于前列腺尖部、中部MRI诊断的敏感性较差(37.5%和45.5%),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100%和100%),引入DWI可将前列腺尖部、中部MRI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75%和81.8%。结论:MRI在前列腺癌定位中的价值与前列腺穿刺活检相似,但明显优于DRE;引入DWI可以明显提高MRI定位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于前列腺尖部和中部的肿瘤。
- 张帆黄毅高宝祥陆敏王国良马潞林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直肠指诊前列腺穿刺活检磁共振检查弥散加权成像
- 不同病理类型双侧肾癌5例临床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双侧肾癌(BRCC)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例不同病理类型BRCC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3(33~61)岁。同时性BRCC 3例,异时性BRCC 2例。5例均为双侧单发肿瘤。10枚肿瘤中实性肿瘤3枚,囊性肿瘤7枚。肿瘤平均直径2.4(1.4~6.7)cm。平均R.E.N.A.L.评分5(4~8)分。5例患者术前平均血清肌酐79(74~108)μmoI/L。结果5例均成功行双侧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双侧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NSS);1例行一侧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RN),对侧后腹腔镜下NSS;1例因一侧囊性肿瘤体积较大,粘连严重行后腹腔镜探查,中转开放NSS,对侧后腹腔镜下NSS。3例同时性BRCC患者均采用分期手术策略,双侧手术平均间隔时间3(1.5~4)个月。5例平均手术时间126(110~221)min,行NSS者平均热缺血时间24(11~40)min。平均手术失血量20(10~50)mL。5例患者术后平均血清肌酐95(77~121)μmol/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16)d。术后病理示5例均为一侧肾透明细胞癌,其中对侧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者3例、肾嫌色细胞癌者1例、管状囊性肾细胞癌者1例。5例平均随访时间26.7(18.6~194.3)个月,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肾功能良好。结论不同病理类型BRCC临床较为罕见,治疗以分期双侧NSS为首选。腹腔镜下NSS治疗复杂性肾囊性肿瘤难度较大,需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BRCC多灶发病的概率显著高于单侧肾癌,术后应严密随访,不同病理类型BRCC的预后取决于恶性度较高、分期较晚的一侧。同一机体发生不同病理类型的BRCC,为该病的肿瘤起源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但BRCC的发生机制尚需基因测序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阐明。
- 徐楚潇孙争辉陆敏刘承王国良马潞林
- 关键词:病理类型手术预后肿瘤起源
-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8、12和CD68蛋白在颌骨巨细胞病变及长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ADAM)8、12和CD68在颌骨巨细胞病变和长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这两种巨细胞病变中的多核巨细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24例长骨骨巨细胞瘤石蜡组织中的MIP-1α、ADAM8、ADAM12和CD68蛋白的表达。结果MIP-1α在24例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和24例长骨骨巨细胞瘤中的血管、类骨质和新骨形成区中强表达,而在多核巨细胞和圆形单核细胞中为阴性;ADAM8、ADAM12和CD68在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和长骨骨巨细胞瘤中几乎所有多核巨细胞和部分圆形单核基质细胞均为阳性。结论颌骨中心性巨细胞病变和长骨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可能由CD68+的圆形单核基质细胞融合而成,这些圆形单核细胞可能是由骨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募集外周血中循环的单核细胞到病变局部分化而成的具有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性质的细胞,继而在某些融合蛋白作用下发生融合,成熟为多核破骨样巨细胞。
- 孟雪梅于世凤陆敏郑杰韩志惠
- 关键词:长骨骨巨细胞瘤巨噬细胞炎症蛋白免疫组织化学SP法多核巨细胞巨细胞肉芽肿石蜡组织
- 前列腺癌和癌旁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通过测定前列腺癌中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和β的表达水平,探讨ER在前列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敏链酶亲合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28例前列腺腺癌标本中癌和癌旁组织以及2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ERα和ERβ的表达水平,对比其在各组之间表达的差异,分析ERα和ERβ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的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年龄和TPSA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ERα主要在间质细胞表达。ERα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上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14%、24%,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7%、68%、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ERβ的表达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β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上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9%、64%、29%;间质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0%、75%、7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在不同Gleason评分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中ERα主要在间质细胞表达;ERβ在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表达。ERα和ERβ的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均存在差异。ERβ与前列腺癌变发生和恶性程度相关。
- 马然卢剑陆敏刘余庆纪翔马潞林
-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
- 乳头状肾细胞癌6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癌(PRCC)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03年1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1 268例肾癌患者,其中病理诊断为PRCC患者60例,占同期肾癌4.7%。回顾性收集60例PRCC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情况。结果 PRCC在超声上以低回声为主,CT平扫病灶区密度平均为(40.8±11.1)Hu;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平均为(65.8±28.6)Hu。MRI中T1WI序列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3例、高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序列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2例、混杂信号4例。本组PRCC绝大多数为T1期(93.2%)。Ⅰ型PRCC 30例,Ⅱ型PRCC 29例,Ⅱ型PRCC肿瘤直径较Ⅰ型大[(4.1±2.0)cmvs.(2.9±1.6)cm,P<0.05],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比例高(79.3%vs.3.3%,P<0.05),肉瘤样变比例高(10.3%vs.0%,P<0.05)。免疫组化阳性率高的标记物有CD7、vimentin、CD10及P504S。55例患者随访4~72月,2例分别于术后4月与12月死于肿瘤转移,1例于术后36月出现肿瘤多发性骨转移,1例术后72月复查发现肿瘤局部复发,以上4例均为Ⅱ型PRCC。结论 PRCC是一种预后较好的特殊类型肾癌,影像学与病理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Ⅱ型PRCC较Ⅰ型直径较大,细胞核分化较差,预后可能较差,但仍需进一步论证。
- 肖若陶刘茁陆敏马潞林
- 关键词:病理特征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