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22年
- 目的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0-21-2019-12-13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的86例Ⅰ~Ⅲ期NSCLC患者,由病理科医师评估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水平,按浸润水平分为TIL;(低水平浸润)和TIL;(中高水平浸润)。通过单因素Kaplan-Meier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临床特征、病理缓解程度及TIL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86例患者获得主要病理缓解(MPR)9例,未获得MPR 77例;TIL;26例,TIL;60例;中位随访时间30.5个月;全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28个月,未达到中位总生存期(OS)。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PR(P=0.044)、病理分期(P=0.008)和TIL(P=0.005)为影响OS的因素;MPR(P=0.059)、TIL(P=0.062)和病理分期(P=0.050)与DFS无显著关联性。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HR=2.773,95%CI:1.107~6.944,P=0.029)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性预后因素,TIL;(HR=0.412,95%CI:0.177~0.958,P=0.039)是影响OS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MPR(HR=4.493,95%CI:1.026~19.683,P=0.046)是影响DFS的独立良好预后因素。结论病理分期是影响新辅助化疗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性因素,MPR和TIL水平是其独立良好性因素;MPR作为新辅助治疗后OS的替代终点具有可行性。
- 邹灵俊陈洪波郭晓康孙健张燕张德贤郭洪波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预后因素
- 胸腺瘤综合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6年
- 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胸腺瘤对化疗比较敏感,对于未切除、复发和转移的胸腺瘤,化疗已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术前放疗、化疗或联合使用放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使一些原不可能切除者获得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后放疗可有效控制肿瘤组织残留,减少术后复发,减缓晚期肿瘤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应用在提高胸腺瘤的疗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王卉郭洪波于金明
- 关键词:胸腺瘤综合疗法外科手术药物疗法放射疗法
- ^(18)F-FDG PET-CT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放疗靶区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5
- 2007年
-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确定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区域淋巴结放疗靶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术前同期行PET-CT和CT检查。经盲法阅片后,由肿瘤放射治疗医师结合影像诊断结果分别在PET-CT和CT图像上勾画靶区,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6.0%、54.2%、54.8%、38.9%和70.3%,PET-CT分别为88.0%、85.4%、86.3%、75.9%和93.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PET-CT对诊断肺门区域淋巴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F-FDG PET参与靶区勾画后,46.5%的患者淋巴结靶区改变,其靶区完全包含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率为75.9%,与单纯CT(48.3%)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能更准确地估计NSCLC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从而指导放疗靶区的勾画。
- 刘兰平于金明郭洪波付政韩安勤杨国仁
- 关键词:^18F-FDGPET-CT非小细胞肺癌
-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拟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46例,术前行^18F—FDG PET—CT常规全身显像和胸部延迟显像,计算标准摄取值(SUV)和储留指数(RI)。结果46例患者共切取584枚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显示,有31例患者的134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常规显像淋巴结转移为189枚,双时相显像为161枚。双时相显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92.2%、92.8%、78.9%和98.1%,高于常规显像时的指标(87.3%、84.0%、84.8%、61.9%和95.7%)。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诊断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可为NSCLC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胡漫于金明刘宁波刘兰平郭洪波杨国仁张品良徐晓庆
- 关键词:FDGPET-CT非小细胞肺癌双时相显像淋巴转移
- 非小细胞肺癌^99Tc^m—HL91 SPECT乏氧显像中HL91摄取程度与乏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Tc^m—HL9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乏氧显像T/N比值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仪(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以及HIF-1α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0例NSCLC患者于根治性手术治疗前1~2d行^99Tc^m-HL9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采集注射740MBq ^99Tc^m-HL91后2、4和6h的前后位及侧位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分别勾画显像阳性患者各时相肿瘤(T)和对侧相应部位(N)ROI,计算T/N比值。术后取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20例NSCLC患者中,1例类癌患者^99Tc^m-HL91SPECT乏氧显像阴性,其余患者显像均为阳性。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HIF-1α阳性表达13例,VEGF阳性表达15例。^99Tc^m-HL91显像T/N比值与NSCLC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有关(P=0.046),而与VEGF的表达无关(P=0.961),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0.494,P=0.027)。NSCLC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强度与NSCLC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而VEGF表达与NSCLC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10);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间,VEGF和HIF-1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P=0.81);HIF-1α和VEGF的表达强度随临床分期增高而增强(P=0.03,P=0.01)。结论^99Tc^m-HL91摄取程度与NSCLC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有关,HIF-1α表达率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NSCLC组织中,HIF-1α的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而增强。
- 李玲胡漫于金明杨国仁郭洪波高彦
- 关键词:^99TC^M-HL91乏氧诱导因子1Α
-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尿路上皮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变异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
建立标准化的样本处理、质量控制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的实验平台,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染色体(3、7、9、17)的缺失...
- 郭洪波
-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尿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尿路上皮癌
- 文献传递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_(44)V_6mRNA表达与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CD_(44)V_6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及其与CK19 mRNA在外周血中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癌组织中CD_(44)V_6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_(44)V_6mRNA与CK19 mRNA的表达情况。采集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正常肺组织和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CD_(44)V_6mRNA在NSCLC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正常肺组织(P﹤0.001),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_(44)V_6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44)V_6mRNA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与外周血中表达呈正相关,NSCLC外周血中CD_(44)V_6mRNA与CK19mRNA表达呈正相关;CD_(44)V_6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灵敏度为75.0%,优于单基因检测(P﹤0.05)。结论NSCLC外周血中CD_(44)V_6mRNA的高表达与其侵袭转移有关,CD_(44)V_6mRNA可作为检测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肿瘤标志物,并有望成为判定NSCLC预后的分子标志物;CD_(44)V_6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可提高NSCLC血行微转移诊断的敏感度。
- 李子海贾慧宋平平李辉刘希斌郭洪波张永明张百江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
- 63例贲门癌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研究贲门癌胸腔内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10月随机选择63例贲门癌患者进行胸腔内纵隔淋巴结清扫并分析其转移特点。结果 63例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度、转移率分别为38.39%、66.67%。胸腔淋巴结转移度、转移率分别为10.60%、20.63%。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肿瘤是否累及食管下段、腹腔淋巴结有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则显示肿瘤是否累及食管下段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贲门癌主要向腹腔、胸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应包括胸腔内纵隔淋巴结与腹腔淋巴结。
- 宋平平张为迪孙雪梅郭洪波刘曙光张百江
- 关键词:贲门癌淋巴结
- 氟脱氧葡萄糖PET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06年
-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1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增高趋势。肺癌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程度高,约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Ⅲ~Ⅳ期。对肺癌进行确切诊断并分期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前提,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ludeoxyglucose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FDGPET)和相关研究的进展,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策略和分期方法有所变化,并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造成影响,比如,T3N0肿瘤归入ⅡB期而非Ⅲ期,原发瘤所在肺叶内出现卫星转移灶属于M1,即Ⅳ期。对于T、N分期,胸部X线和强化CT仍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但CT扫描应达到足够范围,而FDGPET在探测淋巴结转移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尤其是临床判断仍有手术指征的病例,纵隔镜仍是不可替代的金标准。对于远处转移及M分期的确定,即使其他各种影像学检查均无阳性发现,FDGPET仍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临床检查的重点应包括骨、脑、肝和肾上腺等脏器,但对于难以确定的远处转移,尤其是临床判断有手术指征的病例,通过穿刺活检获得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结果仍是非常重要的。
- 郭洪波于金明
- <'18>FDG PET/CT检测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应用
- 背景:复发和转移在食管癌术后较为常见,以术后2年内高发。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工具比如CT、核磁共振等手段往往诊断价值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价<,18>FDG PET/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
- 郭洪波张百江张利民李万龙刘希斌马莉黄勇于金明
-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体层摄影术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