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那瑛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社会
  • 2篇研究范式
  • 2篇秩序
  • 2篇范式
  • 1篇信仰
  • 1篇研究进路
  • 1篇栽培
  • 1篇秩序化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社会网络资本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秩序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社会资本
  • 1篇身份
  • 1篇生活性
  • 1篇图腾
  • 1篇企业

机构

  • 1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吉林大学

作者

  • 11篇那瑛
  • 1篇朱凤义
  • 1篇姚忠玲

传媒

  • 2篇内蒙古民族大...
  • 2篇牡丹江师范学...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理论探讨
  • 1篇学术交流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大庆师范学院...
  • 1篇魅力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精神内核、社会自性与和谐质性社会的建设
2020年
黑龙江社会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脉络和精神意蕴,近代以来的“实边移民”“战乱移民”“垦荒移民”“工业移民”给黑龙江带来了多重的社会特性,抗击侵略、开垦北大荒和工业基地克艰而成的集体行动孕育了“四大精神”。多重社会特性与精神源流在龙江社会的发展中叠合、交融,构成了龙江的社会自性和精神内核,塑造了龙江社会的成训观、结群方式、文化品格和生活逻辑。“贡献于国”的社会成训、“集体化”的结群方式,“公义为先”的地方文化品格,“知足互助”的生活逻辑,这些是龙江振兴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内生力量。
那瑛
社会秩序视角下身份与“传”教者的集体图腾——以初信栽培会为例
2014年
基督教“传”教者在现今意义上不止在语言上,还在行动上进行“传”教。初信栽培会,是一种群体场域上进行的群体性“传”教行为,其形式倾向于娱乐性质,样式多样化。在这个活动中,信徒具有明显的宗教身份,在教堂里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群体性“传”教身份,加之场域的神圣性与活动的“传”教色彩渲染.出现了类似“图腾”的情况。这种聚会时信徒“传”教身份和“传”教热情就起到“升腾”的作用,信徒体验到一种群体“欢腾”,感情积累逐渐犀重。信徒的信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府管治的,因为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稳,本文试图从社会秩序的视角下分析“传”教者的群体性宗教身份,考察在初信栽培会中的集体图腾。信徒身份在群体活动中达到“升腾”,但走出教堂这个场域又回归理性,进而揭示该活动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那瑛姚忠玲
关键词:图腾群体性
网络资源博弈中的主体实践策略:以Y消费维权为例
2016年
消费维权是一个由分化的利益主体构成的交换关系网络运作的过程,不同利益主体的网络结构位置因网络扩展、联盟形成、撤出方式等具体运作方式的变化而变更。维权者需要运用不同的实践策略对既有的网络结构关系进行重构,进而改变自身的弱势网络结构位置。维权者的能力(权利知识、实践经验、行动能力),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性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人情、天理、关系)的交互作用,共同构成公民消费维权中各种实践策略("先礼后兵"、"以理维权"、"言情维权"、"适度的有理取闹"、"纠缠宣言"等)的行动资源。维权者运作网络资源的能力和具体实践策略的选择决定了维权的结果。
那瑛
关键词:消费维权网络结构
中国特色质性社会学的构建及其研究进路——基于对民国社会学的研究
2020年
民国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时期,民国社会学家形成了中国化的质性社会理论和质性研究方法。构建本土质性社会学的学术谱系,必须接续民国传统。质性社会学视野下的民国社会学研究,从社会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相交叉的视角,以民国经典社会调查为研究对象,提炼和重释民国社会学家的“中国社会理论”、“中国社会研究理论”与“中国社会研究方法”,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大层面构建民国质性社会学理论,呈现中国质性社会学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
那瑛
常人宗教与社会基础秩序的重建被引量:1
2012年
社会转型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多层面的。转型之痛本质上乃是秩序重构所致,这既包括社会结构层面的,也包括个体层面的。秩序的重构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两个领域同时进行。个体探寻摆脱痛苦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挣脱转型困境的过程。个体借由宗教信仰重塑了生死观、时间观和空间观,在精神信念和社会行动的往复循环中重构了日常生活秩序。宗教信仰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推动信任的重新形成,公共性的宗教秩序在国家、个体和社会中型塑着社会基础秩序。
那瑛
关键词:社会转型宗教基础秩序秩序化
企业家社会网络资本的作用分析被引量:12
2006年
社会网络理论是当今社会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社会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企业家的社会网络资源在其企业的运行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企业家的社会网络资源包括制度性资源、市场性资源、智能性资源、经验性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家获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持,从而获得相对信息优势、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降低风险、节省交易费用。
那瑛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企业家
佛教信仰与日常秩序的重构
2012年
转型社会的转型之痛,终极载体是个体。个体的身体之痛与精神危机乃是社会转型的表征与映照。个体探寻摆脱痛苦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挣脱转型困境的过程。个体信仰者通过内化佛教教义,得以拒斥社会巨变与不确定的风险,重新夺回生活的主体地位,对生活的客观条件进行再评估,进而转换活动方式———从消极到积极。个体重构日常生活秩序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重构良性秩序的过程。
那瑛
关键词:佛教
“质性社会”管理中“积极公众”的话语塑造被引量:2
2015年
"质性社会"管理有别于"量化社会"管理,是在"量化社会"管理基础上的创新,是从以权力为中心的单向管理模式向权力与权利双向良性交互作用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公众、社会组织从"社会资源接受者"向"社会资源生产者"的转变。"质性社会"管理针对社会发展的幸福、和谐等质性需求,充分挖掘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质性思维,通过话语的重释和更新来塑造主动参与、承担责任的"积极公众"。"积极公众"在不同领域及具体语境具有不同称谓,"百姓""群众""公众"等话语体现出国家(政府)与公众在不同领域中的角色、功能和责权利的边界。
那瑛
关键词:社会管理话语
法律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向:由现代性到后现代性被引量:2
2006年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既要受到学术共同体思维进路的影响,更要受到社会变迁的制约。法律社会学孕育、成长于现代性的母体中,现代性是法律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内在理据。现代性首先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线性的历史时间意识,长久以来的历史决定论是社会理论传统的主导维度。全球化时代,时空体验的巨大转变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从时间移到空间。现代性向后现代性或全球性的转变,使得法律社会学的现代式的研究范式面临终结,新的研究范式(全球性的)需要建构,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正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向。
那瑛朱凤义
关键词:法律社会学研究范式后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美好生活研究范式的转换——以方法论为中心
2024年
40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可以分别用“生产型社会”与“生活型社会”加以概括。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有差异的,评估方法也有所不同。新常态发展阶段的社会建设处于从生产型社会转向生活型社会的过程中,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成为双螺旋,形塑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的生活方式研究应从马克思社会理论、美好生活论和中国新发展现实相结合的视域,宏观上将“生产-生活”整体论和“中国为方法”作为美好生活论的基本面向,中观上将“生活者为方法”转换为“家作为方法”和“己作为方法”,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研究范式的突破和创新。
那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