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晓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26 H指数:2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PRL-3基因C104S位点突变体和CAAX缺失体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别构建肝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 3,PRL-3)基因C104S位点突变和C端CAAX缺失的myc标签和GFP荧光标签重组质粒pcDNA3-myc-PRL-3(C104S)、pEGFP-PRL-3(C104S)、pcDNA3-myc-PRL-3(△CAAX)和pEGFP-PRL-3(△CAAX),并进行真核表达,为PRL-3的后续功能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方法:设计PRL-3基因C104S点突变、C端CAAX缺失的特异性引物,以pcDNA3-myc-PRL-3质粒为模板,通过基因克隆、一步法点突变的方法构建各重组质粒,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真核细胞,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并观察定位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4种重组质粒,并能在结肠癌细胞LoVo中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细胞中绿色荧光融合蛋白的定位观察发现,当PRL-3的CAAX位点缺失后,PRL-3由内膜系统大量入核,与理论预期相符。结论:获得了PRL-3基因C104S位点突变体和CAAX缺失体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RL-3的功能提供了条件。 李伟军 邢晓芳 曲立科 孟麟 寿成超关键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点突变 基因缺失 实体瘤免疫细胞治疗研究前沿与挑战 2024年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中显示出的良好效果,带动了整个免疫细胞疗法的发展,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也逐渐迈入实体瘤时代,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肿瘤异质性、浸润受阻和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仍是目前免疫细胞治疗实体瘤的主要障碍.随着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高通量测序及生物材料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针对实体瘤免疫细胞治疗的技术瓶颈,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疗效、增加安全性、拓宽细胞来源等方面,旨在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实体瘤免疫细胞治疗领域基础研究的前沿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邢晓芳 邢晓芳 吴名 姚刚关键词:肿瘤 T细胞受体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UBA2和C-MYC高表达与胃癌的不良预后相关 目的:研究小泛素化激活酶亚单位UBA2和C-MY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初探其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在270例未经过术前治疗的胃癌患者的石蜡标本中,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UBA2和C-MYC表达情况,并用Cox回归... 邵端芳 王晓红 张连海 文贤子 邢晓芳 程晓静 郭婷 杜红 胡颖 董彬 李琳 李沈 谢梦 李庆达 李丽婷 季加孚关键词:胃癌 C-MYC MMP2 文献传递 4-1BBL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2 2021年 4-1BB和4-1BB配体(4-1BBL),又被称为CD137和CD137配体,分别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和配体家族的成员。4-1BBL与4-1BB相互作用可以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因此,4-1BBL一直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经典的免疫共刺激分子作用。近期研究发现,4-1BBL在肿瘤细胞中另有其他的生物学功能,但4-1BBL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明确。本文探讨了4-1BBL在人胃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检索TCGA和Kaplan Meier plotter数据库发现,4-1BBL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4-1BBL的高表达与胃癌的不良预后正相关(P<0.05)。细胞生物学的结果显示,敲除4-1BBL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P<0.05)、侵袭和迁移(P<0.05),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P<0.05);另外,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敲除4-1BBL可使β-联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下降,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反,过表达4-1BBL则显著促进胃癌细胞增殖(P<0.05)、侵袭和迁移(P<0.05),减少胃癌细胞的凋亡(P<0.05);且过表达4-1BBL促进β-联蛋白(β-catenin)、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蛋白质表达,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综上所述,4-1BBL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李小梅 韩婧 邢晓芳关键词:4-1BB配体 胃癌 增殖 迁移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胃癌患者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及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102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ESM-1的水平。同时以41例健康成年人血清ESM-1水平为对照。分析以上病例的癌胚抗原(CEA)、CA19-9及CA72-4检验结果及临床病理资料,以ROC曲线分析ESM-1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以生存曲线分析ESM-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相比健康人而言,无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血清中ESM-1的浓度明显升高[(1.01±0.68)μg/L比(0.72±0.53)μg/L,P=0.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清ESM-1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51.2%,其敏感性高于CEA(16.1%)、CA19-9(18.3%)及CA72-4(23.2%)。生存分析显示,高水平ESM-1(大于0.826μg/L)提示预后不良(P〈0.05)。结论ESM-1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升高,其可作为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 孙葳 张连海 程晓静 王晓红 邢晓芳 杜红 季加孚关键词:胃肿瘤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肿瘤标志物 miR-143和miR-145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miR-143和miR-14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观察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高通量芯片检测比较11对胃癌原发灶及其配对肝转移灶的miRNA表达谱,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miR-145和miR-143在55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Transwell方法观察其对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iR-143和miR-14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miR-143:0.028±0.005比0.052±0.014,P=0.058;miR-145:0.922±0.135比1.772±0.285,P=0.007),在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原发灶(miR-143:0.059±0.025比0.182±0.045,P=0.021;miR-145:0.164±0.076比0.594±0.283,P=0.042),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43和miR-145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400, P=0.000)。体外实验显示,两者可协同抑制胃癌细胞系转移。结论 miR-145和miR-143可能参与胃癌转移进程,并且两者可能发挥协同作用。 邢晓芳 李子禹关键词:胃肿瘤 MIR-143 MIR-145 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癌病人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复发的147例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16.3±1.2个月,1年内复发率为7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与组织分化类型为低分化/未分化、阳性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浸润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低分化/未分化、脉管癌栓是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组织分化类型和脉管浸润是预测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 王国栋 武爱文 程晓静 邢晓芳 张连海 季加孚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癌 肿瘤复发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p(CEBP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81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黏膜组织中CEBPB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EBPB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16%(13/81),癌旁组织中无表达或弱表达。单因素分析显示,CEBPB阳性表达与胃癌远处转移有关(P=0.048)。CEBPB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19.4个月,低于CEBPB阴性表达患者的45.2个月(P=0.024)。多因素分析显示,CEBPB阳性表达是影响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觥=2.544,95%CI:1.154.5.610,P=0.021)。结论CEBP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杜云霞 张连海 王晓红 邢晓芳 程晓静 杜红 胡颖 李瑛爱 朱昱冰 贾永宁 林艺 季加孚关键词:胃肿瘤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预后 肿瘤新抗原疫苗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2024年 个性化新抗原疫苗作为癌症免疫治疗的前沿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新抗原是由肿瘤细胞特异性突变产生的独特抗原,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激发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肿瘤新抗原疫苗的研究现状,包括新抗原的产生机制和筛选方法、疫苗设计与制作、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探讨了新抗原疫苗在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力,以及其在提升癌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还总结了目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吴名 邢晓芳 邢晓芳关键词:新抗原 肿瘤疫苗 肿瘤免疫 个性化治疗 检测肿瘤标志物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的ELISA试剂盒 一种检测肿瘤标志物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含:(1)包被抗体,所述包被抗体为鼠抗人ESM-1抗体;(2)检测抗体,所述检测抗体为生物素化羊抗人Endocan抗体;(3)酶联抗体,所述酶联抗体为辣根过氧... 季加孚 朱昱冰 刘妮 张连海 王晓红 邢晓芳 杜红 胡颖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