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东风
- 作品数:80 被引量:276H指数:9
-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卫生局课题大连市医学卫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破裂脑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MMP、TIMP基因表达的研究
- 金点石邓东风高宝山常庆勇周敬斌谷新医丛建军张继志黄坤曲凯任刚李亮张学基
-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且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的首位原因。尽管目前有很多先进治疗手段,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仍达到50%。临床上众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常...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动脉瘤基因表达预后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在老年患者面肌痉挛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05年至2012年351例因面肌痉挛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MVD的患者,将其中44例年龄大于等于65岁为老年组,余307例年龄小于65岁为年轻组。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和年轻组的治愈率及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老年组与年轻组患者在男女比例、病变部位、住院时间、责任血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病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总体治愈率为97.7%,年轻组为97.1%;并发症如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听力下降和面肌麻痹在老年组有1例(占2.27%,1/44),年轻组为5例(占1.63%,5/307),无死亡病例。结论MVD是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老年面肌痉挛患者较之年轻患者没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只要其一般健康情况能够耐受全身麻醉,可考虑行MVD。
- 王凯张继志邓东风李亮王洪国
-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老年患者
- 三叉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及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复合体的解剖结构,总结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技术要点,为三叉神经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在20侧中7侧三叉神经有血管接触或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4侧(20.0%)、小脑前下动脉1侧(5.0%)及岩静脉1侧(5.0%);手术资料: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小脑角区,主要有小脑上动脉135例(67.5%),小脑前下动脉18例(9.0%),岩静脉11例(5.5%)等。结论三叉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尤其桥小脑角区的充分暴露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张涛高宝山邓东风段云平常庆勇张继志曲凯王木春
-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
- 颅内微动脉瘤在CT血管造影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4
- 2013年
-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颅内微动脉瘤(≤3mm)因动脉瘤体积较小,加上出血急性期血管痉挛,漏诊率高。因此,早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是诊断微动脉瘤的传统方法,其一直被作为颅内微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近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血管造影(CTA)和3D-DSA逐渐成为了微动脉瘤诊断的常用方法。
- 郑斌苗卫明李一强邓东风任刚
- 关键词: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微动脉瘤影像学表现3D-DSA
- 罕见尖刀刺入致颅脑贯通伤一例被引量:6
- 2006年
-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以“刀砍伤后意识不清3h余“为主诉入院。患者在饮酒时被人用尖刀刺入头部,即刻意识不清,呕吐数次。两侧鼻孔有大量血性液体流出。体检: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瞳孔直径4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迟钝;双侧鼻孔有血性液体流出。尖刀由左侧额骨刺入,颅外仅见刀柄。
- 王飞海舰刘宁涛潘庆刚邓东风
- 关键词:刺入贯通伤颅脑意识不清瞳孔直径刀砍伤
- 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急性期使用支架的安全性。资料与方法29例患者,32个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Orbit圈,分析栓塞效果。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20例。择期栓塞患者术前3天予以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有患者术后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5天抗凝治疗。术后复查21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除1例巨大动脉瘤为次全栓塞外,其他均致密栓塞。其中1枚支架覆盖2个动脉瘤并栓塞3例,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宽颈动脉瘤3例,支架置入行二期动脉瘤颈残留弹簧圈再栓塞2例,动脉瘤常规弹簧圈栓塞后3年复发再以支架辅助栓塞1例。急症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狭窄堵塞。复查21例中,除1例次全栓塞的巨大动脉瘤出现动脉瘤腔部分显影外,其余20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支架结合不同型号弹簧圈栓塞有助于提高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急性期可以使用支架,但在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的前提下,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邓东风李茂全陈左权顾斌贤潘庆刚海舰王飞
- 关键词:弹簧圈复杂动脉瘤
- 提高医学生神经外科实习教学质量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 2007年
- 临床实习是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医疗水平及综合素质。我们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目标量化管理,为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王飞刘宁涛海舰潘庆刚邓东风
- 关键词:神经外科教学质量
- 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 2017年
- 目的观察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在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分为自凝组、止血纱布压迫止血组、旱莲草超微粉止血组及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止血组,每组12只,造成大鼠出血模型,观察每组的止血时间及再出血率。结果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布止血组的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旱莲草超微粉联合止血纱止血效果优于单一止血材料的应用。
- 张绪新梁燕李彦钊任刚孙丕通邓东风
- 3D-DSA对模拟锁孔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锁孔翼点入路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9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三维重建,然后将图像旋转成锁孔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3D-DSA。用于指导前交通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治疗。并将术前模拟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一次性直接理想暴露前交通动脉瘤者26例,局部小范围调整21例,术中大范围变动显微镜角度2例;②术前拟定部分咬除蝶骨嵴13例,完全磨除蝶骨嵴36例;术中数据分别为10例、39例;③49例患者的51个前交通动脉瘤中,术前3D-DSA影像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大小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50个,符合率98.1%;前交通动脉瘤瘤体瘤颈的指向以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与术中所见全部相同,符合率100%;④术前初步选择动脉瘤夹58枚,术中更换4枚,术前拟定的准确率93.1%;⑤术前发现有穿支动脉者19例,在术中均得到证实,13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遗漏,真阳性率59.4%(19/32)。结论 3D-DSA能准确地显示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态特征,为个体化设计锁孔翼点手术入路提供依据,对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李长歌高宝山邓东风周敬斌于颖张云峰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三维血管造影
- 大脑一侧近全半球超巨型动静脉血管畸形开颅全切除手术
- 目的介绍大脑一侧近全半球超巨型动静脉血管畸形全切除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19岁男性患者,午餐中突发头痛难忍,喷射性呕吐渐意识不清,二便失禁,四肢抽搐,右侧瞳孔散大,在外院抢救二天后转入我院。查:浅昏迷,双瞳孔等大直径3m...
- 孙丕通邓东风常庆勇曲凯高宝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