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压
  • 11篇高血压
  • 8篇血管
  • 7篇抵抗素
  • 6篇血清
  • 6篇基因
  • 5篇动脉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血管紧张
  • 5篇血管紧张素
  • 5篇紧张素
  • 5篇基因多态性
  • 4篇血管紧张素转...
  • 4篇血管紧张素转...
  • 4篇血清抵抗素
  • 4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高血压
  • 4篇转换酶
  • 4篇脑钠肽

机构

  • 22篇河南省胸科医...
  • 7篇郑州大学第二...
  • 6篇郑州大学

作者

  • 25篇赵杰娉
  • 10篇崔天祥
  • 10篇解金红
  • 8篇李莉
  • 7篇李靖
  • 5篇王枫岭
  • 5篇张燕
  • 4篇胡天勇
  • 4篇关怀敏
  • 4篇陈玉善
  • 4篇刘鹏
  • 4篇方慧玲
  • 3篇张辉
  • 3篇李刚
  • 3篇罗明华
  • 3篇张强
  • 2篇张振香
  • 1篇张建卿
  • 1篇刘新
  • 1篇张娟

传媒

  • 5篇医药论坛杂志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医学信息(西...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扩张素II-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血浆NO、ET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ngiogenesisIIType1Receptor,AT1R)基因1166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的关系和血浆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内皮素(Endothelin,ET)在EH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及电泳分型的方法对AT1R基因1166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两组血浆NO、ET值。结果①EH组中1166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EH组与对照组比较NO活性降低;ET水平升高(P<0.001)。③EH组中CC型血浆NO水平明显低于AC型(P<0.01);血浆NO、ET水平在AA、AC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AT1R基因1166位点多态性与EH相关,1166C等位基因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②EH组存在血管内皮舒缩功能障碍,表现为血浆NO浓度降低、ET浓度升高。③EH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有关,1166CC基因型可导致血管内皮舒缩功能障碍,提示EH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存在遗传机制。④血浆NO水平与EH发病危险呈负相关;而血浆ET浓度升高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
张强崔天祥李莉赵杰娉
关键词:高血压基因多态性内皮功能
高血压子代人群血清抵抗素的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赵杰娉解金红李靖
关键词:高血压遗传学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关系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H)及高血压血栓前状态 (PTS)的关系。方法 PCR检测 6 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正常对照组 2 8例的ACE基因I/D多态性 ;发色底物法测t PA、PAI 1活性 ,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 (ELISA)测vWF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高血压组t PA活性降低 ,PAI 1活性、vWF含量升高 (P均 <0 0 0 1)。高血压组DD型t P活性明显低于ID、II型 (P <0 0 0 1) ,而ID、II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DD型PAI 1活性明显高于ID、II型(P <0 0 0 1) ,而ID、II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vWF在DD、ID、II型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 DD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栓前状态。t PA、PAI 1的变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有关 ,DD基因型可引起血栓前状态。
赵杰娉崔天祥李莉张强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发病机制
一种超声动脉穿刺的定位标尺构建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动脉穿刺的定位标尺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超声设备确定适宜的穿刺动脉,在穿刺处利用定位标尺确定患者的动脉穿刺具体刻度数;步骤二、在超声探头标尺上确定动脉穿刺部位的具体刻度数;步骤三、依据前...
宿艳琴赵杰娉刘佳敏
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研究
崔天祥张振香李莉赵杰娉张强张娟简立国黄振文胡亚兰赵友民
观点认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而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约为30%。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和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已成为高血压病遗传机制...
关键词: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分子生物学并发症防治
高血压子代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位基因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子代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等位基因分布。方法 PCR检测86例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人群和正常对照组49例的ACE基因I/D多态性并计算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高血压子代组与对照组基因频率分别为DD型(26.7%vs 4.1%)、ID型(45.3%vs 59.2%)、II型(27.9%vs 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高血压子代组D等位基因频率49.4%,高于对照组的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D等位基因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子代人群的一个易感基因,DD型远期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可能增加。
赵杰娉崔天祥方慧玲
关键词:高血压子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位基因
不同类型的QRS波增宽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QRS波增宽与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QRS波时限>120 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7例,根据QRS波分为左束支组47例、右束支组50例,非慢性心力衰竭且QRS波时限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P水平及LVEF。结果左束支组QRS波时限长于右束支组;左束支组、右束支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左束支组NT-proBNP高于右束支组,LVEF低于右束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型QRS波时限延长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而右束支组QRS波时限延长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无明显相关。结论左束支阻滞的QRS波时限延长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及血浆NT-proBNP水平相关性良好,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心力衰竭程度的一个简便指标。
赵杰娉崔天祥方慧玲
关键词:QRS波时限心力衰竭脑钠肽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
血清抵抗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胡天勇刘鹏魏琦张燕解金红关怀敏卢长青陈玉善赵杰娉王枫岭李靖张建卿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抵抗素是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最初由Steppan(2001年)等发现,研究显示给予高脂饮食8周后小鼠的脂肪组织抵抗素基因表达增加,而肥胖越严重,抵抗素水平越高。诸多动物研究表明抵抗素可能是...
关键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多肽激素
C型及B型利钠肽与不稳定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06年
赵杰娉解金红陈俊红
关键词:利钠肽预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纤溶障碍的关系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 ACE基因 I/ 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H)及高血压血管内皮纤溶功能障碍间的关系。方法 :PCR检测 6 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 2 8例的 ACE基因 I/ D多态性 ;发色底物法测 t- PA、PAI- 1活性 ,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 (EL ISA)测 v WF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 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但 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之间无差异性 (P>0 .0 5 )。高血压组 t- PA活性降低 ,PAI- 1活性、v WF含量升高 (P均 <0 .0 0 1)。高血压组 DD型 t- PA活性明显低于 ID、II型 (P<0 .0 0 1) ,而 ID、II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DD型 PAI-1活性明显高于 ID、 型 (P<0 .0 0 1) ,而 ID、II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v WF在 DD、ID、II型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DD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管内皮损伤、纤溶功能障碍。t- PA、PAI- 1的变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I/ D多态性有关 ,DD基因型可引起纤溶功能紊乱。
赵杰娉崔天祥李莉张强张振香
关键词:基因纤维蛋白溶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