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巍
- 作品数:24 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域T1762 A1764变异的临床及干扰素应答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C基因启动子 (CP)区域T176 2A176 4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性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 ,检测 4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 (AsC)、2 7例慢性乙肝病人血清的HBVCP序列 ,并定量检测病人血清的HBVDNA水平。结果 CPT176 2A176 4变异在慢性乙肝病人的发生率为 5 1.9% ( 14 2 7) ,更多的是在病情较重 (肝损害中度以上 )的病例中出现 (P <0 .0 5 ) ,且该变异株具有生存优势。干扰素治疗 3个月后 ,感染该优势变异株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DNA拷贝数下降 36 .6± 2 5 .1倍 ,显著高于非变异株病人 ( 2 .5± 2 .1倍 ) ;HBeAg阴转率 ( 75 % )及HBVDNA(斑点法 )阴转率 ( 77.8% )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 16 .7% ,16 .7% ) ;对 4例变异干扰素组病人 3个月后再次测序 ,有 3例其变异株的生存优势被野生株 (WT)替代。结论 HBVCPT176 2A176
- 张汉荣刘新钰钟备方之勋赵巍臧桂珍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干扰素免疫应答肝损害
- 慢性轻度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总胆汁酸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0年
- 赵巍丁巧云成骢钟备张汉荣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检测
- 药疹伴药物性肝损害7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01年
- 对72例药疹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致敏药物以解热镇痛药 (19/72)和镇静抗癫痫药 (17/72)最多,且不同种类致敏药物引起的药疹病例中肝损害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 孙蔚凌赵巍毕志刚
- 关键词:药疹药物性肝损害变态反应
-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 张汉荣孙梅刘新钰曹利赵巍谈国蕾钟备吴引伟臧志栋张宁马明
- 该课题应用DNA测序列技术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和前C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发现CP聚集变异(nt1726-1730,1726A-C、1727A-T变异)与AsC肝炎急性发作有关;X基因插入、缺失突变,并造成X...
- 关键词: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基因变异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前庭神经元炎四例报告被引量:1
- 1997年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前庭神经元炎四例报告赵巍朱莉顾晓军殷国庆俞海英(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210003)流行性腮腺炎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近年来,我们发现了4例并发前庭神经元炎的病人,在此进行报道。1临床资料4例并发前庭神经元炎病例,年龄7岁~34岁,男3例...
- 赵巍朱莉顾晓军殷国庆俞海英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前庭神经元炎
- 舒肝宁注射液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肝功能及胆红素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研究舒肝宁注射液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肝功能及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将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肝方案。治疗组加用舒肝宁注射液及复方甘草酸苷。对照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及复方甘草酸苷。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及治疗28 d时肝功能及胆红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4 d及治疗28 d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4 d及治疗28 d时ALT及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4 d及治疗28 d时血清总胆红素(TBi L)及直接胆红素(DBi 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4 d及治疗28 d时TBi L及DBi 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肝宁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慢性乙肝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上,对肝功能及胆红素的改善效果优于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复方甘草酸。
- 张斌赵巍王立蓉
- 关键词:舒肝宁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 应激性溃疡时幽门区局部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对胆汁返流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与幽门区局部神经递质一氧化氮的变化对应激性溃疡发病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方法采用冷束缚应激方法复制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将60只成年SD大鼠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对照组10只,溃疡组30只,用于观测影响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第2部分: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预处理组10只(L-NAME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10只(生理盐水组),用于观测幽门区局部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检测各组胃内胆汁酸浓度、胃黏膜溃疡指数(Guth评分)以及胃内pH值,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幽门区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溃疡组应激结束后1h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2h胃内胆汁酸浓度和pH值均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4h胃内溃疡指数达到峰值(P<0.01)。L-NAME组的胃内胆汁酸浓度、溃疡指数及一氧化氮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胃内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与胆汁酸浓度呈正相关(r=0.715,F=12.55,P=0.017)。结论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与胆汁的返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L-NAME的幽门区局部干预使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减少,幽门松弛程度降低,胆汁返流量也随之减少,进而降低溃疡指数,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 陈敏魏威文睿陶晨张小玉曾文权赵巍艾敏
- 关键词:应激性溃疡一氧化氮胆汁返流
- 肝炎肝硬化并发粒细胞缺乏2例被引量:1
- 2005年
- 俞海英钟备臧志栋张小玉刘亚萍赵巍曾文权陶晨
- 关键词:肝硬化粒细胞缺乏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脂肪代谢分析
- 2003年
- 目的 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脂肪代谢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用CX 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了 7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及肝功能 ,其中 36例完成极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检测 ;死亡的暴发型流脑 3例死后立即行肝穿刺电镜检查。结果 与恢复期相比 ,极期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血糖明显升高 (P <0 0 1) ,此外AST、LDH在极期亦显著增高 (P <0 0 5 ) ;电镜显示肝脏脂肪浸润 ;36例病人中 ,有 15例在极期出现心功能不全。结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脂肪代谢异常 ,脂肪分解增加 ,肝脏脂肪浸润 ,心功能受到影响。血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可作为判定病人病情轻重和观察疗效的指标之一。
- 赵巍黄茂萍殷国庆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脂肪代谢总胆固醇
-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与HBeAg含量和肝炎病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 2003年
-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基因变异对HBeAg表达和病情的影响。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48例慢性乙肝和12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血清的HBV CP和前C基因序列,及通过微粒子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eAg的含量。(1)前C终止变异(nt1896G→A)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例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66.7%);CP双变异(nt1762A→T和1764G→A)则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度和重度的病例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分别为52.6%和54.5%)。(2)双变异组和终止变异组的HBeAg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但终止变异组HBeAg含量的下降较双变异组更为明显,P<0.05,且eAb阳性率也显著升高,P
- 张汉荣刘新钰孙梅赵巍曹利李敏王建芳吴引伟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前C基因基因变异HBE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