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兴
- 作品数:68 被引量:149H指数:7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论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批评思想被引量:3
- 2009年
- 周代的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传世文献《诗经》、《国语》、《左传》、《尚书》等相比较,可以发现,周代铜器铭文与周代传世文献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思想理论等方面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 谭德兴
- 关键词:周代铜器铭文散文审美文学批评
-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萌芽问题研究述略
- 2009年
- 20世纪,关于中国文学批评萌芽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中国文学批评之萌芽都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有《易经》说、《诗经》说、春秋战国说、两汉说等。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判断标准的不同、意识形态以及研究方法之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文学批评萌芽分歧
- 从道光《平远州志》看晚清贵州艺文志的儒学色彩——兼论史学与儒学之互动被引量:4
- 2015年
- 道光《平远州志》采录的诗文,篇篇关涉风化政教,儒家思想十分浓郁。其中的儒学内涵主要包括要求遵守祖宗制度与天子礼法;发挥臣子守土之责;阳明心学良知;风雅批判精神;儒家风教思想与礼教以及对孔子的尊崇等。道光《平远州志》是在乾隆《平远州志》基础上增删而成,通过对比二者《艺文志》,可以发现道光《平远州志》采录诗文标准的儒学化倾向是十分自觉而强烈的,充分体现了儒学发展对方志编纂之影响。其成因,当在于近代动乱频仍、国力衰微,清王朝试图通过加强儒学束缚以维系其统治,风潮所至波及西南贵州史学领域。
- 谭德兴
- 关键词:艺文志儒学史学
- 论春秋时期的《诗》乐活动及其文学批评意蕴
- 2024年
- 春秋时期的《诗》乐活动频繁,类型丰富。当时的人们往往会对这些《诗》乐活动进行评论。其中涉及的《诗》乐批评方法多样,有以礼仪论《诗》乐,以政教论《诗》乐,以言志论赋诗等。在形式和内容上确立了礼仪规范、风格和谐、政治兴盛、道德圣明等明确的《诗》乐批评标准,展示了春秋时期诗、乐、礼、舞合一的《诗》乐特征,体现了春秋《诗》乐的体系弘大,制度完善,运作机制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诗》乐失所,礼崩乐坏的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诗》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诗言志、和乐、德文化等诗乐批评思想,揭示了声音之道与政通,诗乐与社会发展密切互动的文学批评思想,为《诗》学正变理论之发展、《诗》学艺术手法之分析打下了重要基础,对春秋以降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春秋礼仪诗言志文学批评
- 从《诗经》与铜器铭文看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被引量:2
- 2008年
- 从传世文献《诗经》与出土的铜器铭文可以发现,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实际滥觞于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在西周初期的文化及文学实践活动中,周王室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与范畴,并对周初之后的先秦文学批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西周诗经铜器铭文文学批评萌芽
- 《诗经》与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被引量:1
- 2005年
- 20世纪,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下,《诗经》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萌芽”本身却包含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思想之“萌芽”的发展层次与基本内涵。并以《诗经》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历程。
- 谭德兴
- 关键词:诗经周代文学批评萌芽
- 《左传》、《国语》与汉四家诗被引量:2
- 1998年
- 谭德兴
- 关键词:《左传》用《诗》四家诗《诗三家义集疏》《韩诗外传》比喻用法
- 论《诗》学与两汉辞赋观的发展——经学与文学关系之考察被引量:1
- 2003年
- 两汉辞赋的创作与批评是一种文学性的活动 ,但在两汉经学极盛的大背景下 ,辞赋的创作与批评没有超然于经学这种时代发展的主流思潮之外。两汉辞赋的创作及批评与经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诗》评《骚》、据《诗》论赋以及辞赋作品的采《诗》用《诗》中。
- 谭德兴
- 关键词:《诗》辞赋经学文学
- 论王柏《诗疑》的文学思想——兼论南宋后期经学与文学之互动被引量:4
- 2004年
- 王柏《诗疑》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思想。这不仅体现了宋代《诗》学发展的新特征 ,而且充分反映出南宋后期经学与文学的交融互动。《诗疑》文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诗》学自身文学化发展思路的传承以及南宋后期文论思潮发展的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文学思想经学文学批评
- 明清时期贵州经学家与经学著述的地域分布及成因
- 2015年
- 明清时期,贵州经学发展较为繁荣,经学家与经学著述的地域分布有如下特点:其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学发展极不平衡;其二,各地经学研究的侧重点与优势各不相同;其三,有些地区的经学自明至清呈逐渐壮大的发展趋势,而有些地区的经学却在某一个时段呈集中爆发的特点。这些特点的成因主要在于:各地域经学自身发展之积淀,时代学风之影响,与省外文化之互动,以及各地交通发展之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