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剑勇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脓毒
  • 5篇脓毒症
  • 4篇乙酯
  • 4篇酮酸
  • 4篇丙酮
  • 4篇丙酮酸乙酯
  • 3篇伤员
  • 3篇伤员救治
  • 3篇急救
  • 3篇急救医疗
  • 3篇急救医疗服务
  • 3篇城市
  • 3篇创伤
  • 2篇脓毒症大鼠
  • 2篇黏膜
  • 2篇黏膜屏障
  • 2篇危重
  • 2篇功能保护作用
  • 2篇肠黏膜
  • 2篇肠黏膜屏障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武警上海总队...

作者

  • 8篇詹剑勇
  • 7篇霍正禄
  • 6篇梅冰
  • 5篇何建
  • 4篇沈美华
  • 3篇程传苗
  • 3篇张玲
  • 2篇马艳梅
  • 2篇周彬
  • 2篇王美堂

传媒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解放军医院管...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年份

  • 5篇2009
  • 3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干预治疗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①EP对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无特定病原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于术组(A组)、脓毒症组(B组)、EP早期治疗组(C组)及EP延迟治疗组(D组),每组25只,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各组均于术后6、12、18、24、36、48、60、72h腹腔内注射给药3mL,C、D组分别于术后6、12h开始予EP(40mg/k),A、B两组同法予等量林格乳酸钠溶液(mger lactate solution,RLS),每隔12h记录死亡情况,分析比较5d生存率;②EP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80只无特定病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分组及给药方法与方法一相同,术后24、48h各处死10只。测定各时间点血浆D-乳酸、DAO的变化,同时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48h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多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埔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C、D四组大鼠5d生存率分别为100%、24%、68%、56%,与B组相比,C、D组大鼠5d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D组术后24h和48hm浆D-乳酸含量明屁下降(P〈0.01);与B组相比,c组、D术后24h和48h血浆DAO活性明显下降(P〈0.01),C、D组术后24、48h血浆D-乳酸含匿、DAO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c、D组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较B组明显减轻,细胞间紧密连接较清楚。结论脓毒症时肠黏膜损伤严重,EP早期与延迟干预治疗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提高5d生存率,具有抗脓毒症作用。
詹剑勇梅冰王美堂霍正禄
关键词:丙酮酸乙酯脓毒症生存率肠黏膜屏障
急救网络在危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03~2007-10间进入我院急诊抢救室的1692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单位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致伤原因、送院工具、通讯联络、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网络组1h内入院率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417例(89%)有预报,非网络组108例(13%)120送院前有预报。结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霍正禄程传苗詹剑勇沈美华周彬梅冰张玲何建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他汀类药物抗脓毒症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脓毒症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加,目前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研究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有可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其作用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血液的凝血活性及增加NO的生物利用度等。然而,他汀类药物能否广泛应用于脓毒症治疗仍有待于在将来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詹剑勇霍正禄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脓毒症
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时肺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变化及丙酮酸乙酯的干预作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时肺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mRNA的变化及丙酮酸乙酯(EP)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EP早期治疗组(建模后6h给药)和EP晚期治疗组(建模后12h给药)。各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24h和48h检测肺组织MIF mRN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肺湿重/干重(W/D)比以及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24h、48h脓毒症组、EP6h组和EP12h组MIF mRNA、MPO活性、肺W/D比值以及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EP6h组和EP12h组肺组织MIF mRNA水平、MPO活性、肺W/D比值以及肺组织的病理学评分均较同时相点脓毒症组显著降低;脓毒症组24h肺组织MIF mRNA的水平与MPO、W/D比值以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时肺组织MIF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EP对脓毒症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MIF的表达有关。
马艳梅梅冰詹剑勇沈美华何建霍正禄
关键词:丙酮酸乙酯脓毒症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研究目的: 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诱因,虽然目前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肠道屏障功能损害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詹剑勇
关键词:脓毒症丙酮酸乙酯肠黏膜屏障髓过氧化物酶二胺氧化酶
文献传递
区域性创伤急救网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8年3月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2 076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送院工具及院前预报率、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网络组1小时内入院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782例(85%)有预报,非网络组仅为16.57%。结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沈美华何建詹剑勇梅冰程传苗霍正禄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危重伤员救治中的作用
2008年
目的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7年10月间进入我院急诊抢救室的1421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单位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致伤原因、送院工具及通讯联络、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网络组1h内入院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417例(89%)有预报,非网络组108例(13%)120送院前有预报。结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霍正禄程传苗詹剑勇沈美华周彬梅冰张玲何建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大鼠血清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大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对动物多器官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以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脓毒症组(n=20)、EP早期治疗组(n=20)和EP晚期治疗组(n=20)。各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24h和48h颈动脉置管留取标本后活杀,检测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以及24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及动脉氧分压(PaO2)等各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EP治疗组各时相点血清HMGB1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EP早期组和EP晚期组HMGBl均较同时相点脓毒症组显著降低(P〈0.01)。与脓毒症组相比,EP治疗组血清ALT、AST、BUN、Cr、CK、PaO,水平均明显改善(P〈0.01);脓毒症组24h血清HMGB1与血清ALT、AST、BUN、Cr、CK、PaO2水平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EP对脓毒症大鼠的重要器官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EP抑制HMGB1的释放有关。
马艳梅霍正禄梅冰詹剑勇王美堂张玲何建
关键词:丙酮酸乙酯脓毒症器官功能高迁移率族蛋白-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