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世洪

作品数:8 被引量:154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社会
  • 3篇高校
  • 2篇社会融入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校漂族
  • 2篇教育
  • 1篇大学创新
  • 1篇大学生
  • 1篇党建
  • 1篇动机
  • 1篇都市
  • 1篇都市经济
  • 1篇都市经济圈
  • 1篇新人
  • 1篇学生党建
  • 1篇学生公寓
  • 1篇应用型创新
  • 1篇应用型创新人...
  • 1篇应用型创新人...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城市...
  • 2篇浙江大学

作者

  • 7篇董世洪
  • 2篇赵朝霞
  • 1篇魏玲
  • 1篇胡礼祥
  • 1篇斯荣喜
  • 1篇龚山平
  • 1篇方农生
  • 1篇张新跃
  • 1篇周金其

传媒

  • 2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高等工程教育...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北京青年工作...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校漂族游离在高校与社会推拉之间——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
2014年
本文以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阐释校漂族的社会融入现状。基于浙江省z大学周边校漂族的访谈实证研究,描摹出改群体的生存空间和结构特征,分析校漂族实现社会融入的助推因素和阻碍因素。提出应合理看待校漂的正功能,通过优化文化环境,增强高校推力和社会拉力,有效助推校漂族实现社会融入。
赵朝霞骆雁南董世洪
关键词: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
都市经济圈县域发展模式探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环节,处于都市圈的节点城市要融入都市经济圈获得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避免"回波效应"和利用"扩散效应",为此节点城市实现和中心城市的产业融合、市场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的对接显得至关重要。浙江省德清县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其经验表现为主动承接配套、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和中心城市的直接竞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化,创新政府公共协调机制、建立复合行政体制等方面。文章认为,促进节点城市在都市圈内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社会的力量。
蔡旭昶董世洪
关键词:都市经济圈县城发展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被引量:20
2008年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魏玲
关键词:本科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胡锦涛总书记创新型人才
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被引量:110
2010年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困境。如欲取得进一步突破,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需要跳出"大学"来重新审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构建一个高校、政府、企业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机制,形成社会参与的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董世洪龚山平
关键词:政府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 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被引量:17
2008年
随着高校学分制、按大类招生、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等新制度的推行,学生呈现学习自主化、住宿分散化、发展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加强公寓党建工作,创新公寓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公寓与专业学院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育人机制,是破解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难题,加强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董世洪胡礼祥斯荣喜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公寓工作互动机制
校漂族:游离在高校与社会推拉之间-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以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阐释校漂族的社会融入现状。基于浙江省z大学周边校漂族的访谈实证研究,描摹出该群体的生存空间和结构特征,分析校漂族实现社会融入的助推因素和阻碍因素。提出应合理看待校漂的正功能,通过优化文化环境,增强高校推力和社会拉力,有效助推校漂族实现社会融入。
赵朝霞骆雁南董世洪
关键词: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
构建大学生抗挫折教育体系的设想被引量:2
2007年
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抗挫折教育得以有效实施,成为摆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学生抗挫折教育主要在于大学生自身,但不能忽视大学生自身以外的因素,应与大学生所在的寝室、班级、学校、以及城市一道,共同建构起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多层立体体系,为高校德育抗挫折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方农生董世洪
关键词:大学生抗挫折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