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和
- 作品数:115 被引量:1,211H指数:20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被引量:81
- 2007年
- 本文首先从关系性权力角度界定软权力的含义,认为软权力是区别因果性权力的一种关系性权力。文章认为,对国际制度的投资(制度设计、议程设置、政治动员、承诺)可以为国家带来重要的社会资本。文章进一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制度建设、议程设置、制度内的政治动员以及对制度的可靠承诺等角度,概述了中国软权力的国际制度层面意义。文章最后还从对制度的战略认识、社会性有组织力量的培育以及关于制度知识的增长等方面思考了中国软权力积累中存在的问题。
- 苏长和
- 关键词:软权力
-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被引量:1
- 2017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一重大判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基本遵循。
- 苏长和
-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民主政治理论政治领域历史条件
- 中国道路视野下的国际体系建设被引量:6
- 2012年
-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对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机制产生巨大的正面塑造效应。国内外正在就中国崛起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进行着广泛的讨论,不过在这一讨论中,至少有三个积极因素一直未被重视,一是中国道路对世界的能动性影响;
- 苏长和
- 关键词:和平发展道路全球治理国际秩序能动性
- 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被引量:8
- 2012年
- 学者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书记员和解说员,需要有高度的学术自觉和自信,转变长期以来的受动思维,以能动性的智慧和勇气,通过研究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实践,提炼和深化中国理论体系。 现在有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的话语根本与国际社会不接轨,用的概念、讲的内容别人听不懂,是在自说自话,影响到国际交流质量和中国道路的传播力度。实际上,问题不在于你的话语完全接别人的轨,就能在理和占理,问题关键是你的行为道理能为人知解;再说,一味而不是有鉴别地借用别人概念讲中国道路的故事,有的时候借的不好,讲来讲去没有自尊自信不说,讲的不好甚至可能把自己的道路、制度、理论给讲歪了,对自己的实践起误导作用。
- 苏长和
- 关键词:中国故事自尊自信学术自觉国际社会误导作用
- 中国与国际制度——一项研究议程被引量:59
- 2002年
- 本文在强调国际规范结构的国内影响的前提下 ,把中国与国际制度放在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分析框架下 ,探讨中国在参与国际社会进程中 ,接受越来越多的国际制度会对中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和外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苏长和
- 关键词:国内政治
- 从关系到共生--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阐释被引量:55
- 2016年
- 中国的大国外交理论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关系"和"共生"两个核心概念入手,有助于了解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含义。作者首先探讨了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含义,分别从因果与关系、定域与离域、敌与友、合而治之与分而治之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大国外交理论中的共生文化因素;在制度体系与大国外交理论部分,则从中国国内制度体系和外交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了中国如何克服和减少内外政治矛盾对国际合作的影响,目的在于深化人们从制度层面认识中国大国外交的国内支持因素;结尾部分还对比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尝试过的列国秩序/均势秩序、华夷秩序/朝贡体系和共生秩序,指出朝贡体系作为一个流行的概念,对外界关于中国崛起的认识具有误导效应,应该挖掘中国传统内外关系中共生的资源。当代中国大国外交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共生含义,同古代中国尝试过的共生秩序具有连续性。在关系的延伸中稳步扩大共生秩序的范围,形成对既有不共生现象更大的制约力量,最终接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国外交在国际秩序上的追求。
- 苏长和
- 大陆与海洋视野下的亚洲秩序被引量:4
- 2012年
- 海洋秩序和大陆秩序是两种代表性的地缘秩序思想。由于英美海洋秩序的支配,导致过去欧亚大陆秩序建设受到忽视和抑制。大陆秩序力量的释放会对世界政治和国际体系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此可以看出美国重返亚太的局限所在。依陆向海的地缘特点和优势,决定了中国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协同与整合上发挥重要作用。亚洲秩序建设需要在欧亚大陆合作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注重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生产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
- 苏长和
- 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被引量:16
- 2015年
- 2015年9月14日,作为庆祝外交学院建校六十周年的一项主要学术活动,"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隆重举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酝酿改革,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挑战,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话,探究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更好地建设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上午的高端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受邀做了主旨演讲。王赓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东西方秩序,他认为其中一些有生命力的体系比如东方秩序,一直延续至今。布赞教授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际秩序进入了转型期。美国正逐渐失去其超级大国地位,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未来世界将向权力分布相对均衡、"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方向发展,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而代替超级大国的,正是区域力量。基欧汉教授从"竞争的多边主义"出发,在阐释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均势变动的条件下,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不仅是力量上的,而且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也会运用新的或者替代的多边主义来挑战或者改变既有的主导的多边制度。"尽管几位学者文化背景、代表学派各不相同,但他们一种基本的共识是,武力与战争不应是国际体系变革的选项,和平与合作是当代国际秩序建设的唯一途径。下午,来自全国近40所�
- 王赓武魏玲巴里.布赞周桂银罗伯特.基欧汉曲博贾庆国刘德斌陈岳陈岳陶坚张睿壮陈志敏
- 关键词:国际秩序世界秩序
-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及其世界意义的思考被引量:7
- 2022年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践是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中国不对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人类现代化新路的一些一般道理,这些道理需要经过国际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理、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理解,从而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更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本文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角度,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好的现代化道路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价值属性、立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等角度,阐述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学理知识传播的意义。
- 苏长和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
- 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被引量:80
- 2013年
- 当前国际关系处于最为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当中。国际体系改革、全球治理改进、多极体系的管理以及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等一系列关系到国际关系发展的全局性议题,相互叠加在一起。作者首先对西方世界内部周期性地出现的从多极体系向对抗性两极体系演变的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在正面汲取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经验以及探究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发展以及新型大国关系的机会和可能。然后对共生国际体系与寄生性和对抗性国际体系作了区分,同时分别考察了文明共生的价值体系、包容式改进、结伴不结盟以及跨国行政合作在推动国际关系升级换代,向新型国际关系转化过程中的意义。最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面对的仍然是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等复杂国际选题,构建和平发展的共生国际体系的耐心和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上的决心,仍然是中国外交需要面对的一对主题。
- 苏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