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若然
- 作品数:237 被引量:1,141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培养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的鉴定及其分泌功能变化被引量:14
- 2005年
- 白晓红糜若然岳天孚随笑琳赵晓徽
- 关键词: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成熟细胞成分分泌作用自分泌
- 超声和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绝经后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是指月经停止1年后发生的阴道出血,主要由内生殖器的非器质性、良性和恶性病引起。随着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阴道超声(TVS)分辨力提高,能较好地观察子宫内膜情况,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理性改变,亦可作为官腔镜检查术前筛查的重要手段。笔者对我院130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杨晓惠辛德荣糜若然
- 关键词:绝经后期子宫出血宫腔镜刮宫术病理学
- 超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并栓塞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评价新辅助双侧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栓塞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4年5月至2004年6月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119例分成3组,其中研究组采用超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栓塞+肿瘤细胞减灭术+辅助化疗,对照1组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术日开始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对照2组则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第3天开始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对各组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成功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存活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成功率比对照1组和2组均明显提高(71.43%∶48.84%∶50%),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和缩短。研究组总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6个月,平均无病存活时间为18.2个月,较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2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双侧髂内动脉前干灌注化疗栓塞可有效提高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化疗有助于杀灭残存肿瘤细胞,提高生存期。
- 刘恩令糜若然
- 关键词:卵巢上皮性癌灌注化疗栓塞
- HPV分型检测在子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0
- 2014年
- 目的 探讨HPV分型检测在子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门诊(200例)和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244例)例受检者(机会筛查方法)的子宫颈脱落细胞,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HPV分型检测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并选取其中132例进行阴道镜下异常转化区定位活检、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最终诊断标准.结果 444例中HPV阳性117例,HPV阳性率为26.4%,单一型病毒感染较为常见.排名前5位的HPV型别依次为HPV16、58、33、18、52型,致病风险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HPV16、33、39、52和18型,其中HPV16、33、39型致病风险相同.随着年龄增长,HPV阳性率有升高趋势,但各年龄段的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8,P>0.05).多重感染与子宫颈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05).对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GIN)Ⅱ及以上病变者,TCT检测阳性率为90%(44/49),HPV阳性率为96%(47/49),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8%(48/49;χ2=0.063,P>0.05).结论 HP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多重感染与子宫颈病变程度无相关性;TCT与HPV检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高级别子宫颈病变的敏感性.
- 刘国忠于黎明宋海燕糜若然陈亚琼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核酸杂交
- DNA修复相关基因与卵巢癌耐药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8年
- DNA修复能力增强是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DNA修复存在5种途径,包括同源重组修复、非同源末端连结、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研究显示,DNA修复相关基因蛋白如BRCA1,ERCC1,XPD,XRCC1和hMLH1等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相关联。DNA修复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和预后有关,有助于预测化疗反应性。
- 刘国艳糜若然袁碧波
- 关键词:卵巢肿瘤DNA修复药物治疗耐药单核苷酸多态性
- 运用循证医学理念谈原发性卵巢癌的现代治疗模式
- 2003年
- 原发性卵巢癌以其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广泛种植转移为其生物学特点,其治疗模式应采用其特有 的手术方式即肿瘤细胞减灭术,辅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模式,遵循循证医学理念,达到量效平 衡。
- 刘恩令糜若然张金钟
- 关键词:原发性卵巢癌循证医学
-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的激素调节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甾体激素、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 (LHR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促卵泡激素 (FSH)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 18例育龄期妇女的增殖期子宫内膜 ,行体外分离、培养其间质细胞 ,加入生理剂量的雌二醇 (E2 )、孕酮 (P)、睾酮 (T) ,以及LHRH、hCG、FSH ,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液中泌乳素 (PRL)的含量。结果 E2 、P、T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均有调节作用 ,PRL开始上升与多角形细胞出现的时间相一致 ,P、T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PRL起主要作用 (P <0 0 1) ,P与E2 、T有协同作用。LHRHhCG、FSH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分泌PRL均有促进作用 (P <0 0 1) ,以hCG的作用最强。结论 P、T、E2 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LHRH、hCG。
- 宿爱琴糜若然张双革涂持坤张玉华
- 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激素调节细胞形态学放射免疫法
- 端粒酶激活与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敏感性及其预后的关系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水平对卵巢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以TRAP -PCR -ELISA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以MTT法检测卵巢癌细胞对CDDP、ADM敏感。结果 2 2例卵巢癌组织中 ,端粒酶阴性者 3例 ( 13 64%) ,阳性者 19例 ( 86 3 6%)。 8例端粒酶活性高于 2U者 ,PAC方案化疗有效者 5例 ( 62 5 %) ,11例端粒酶活性低于 2U者 ,化疗均有效 ( 10 0 %)。端粒酶活性高于 2U者 ,进展与复发或死亡 5例 ( 62 5 %) ,而端粒酶活性低于 2U者仅 1例出现复发 ,无死亡。结论 随着端粒酶活性增高 ,卵巢癌对CDDP、ADM敏感性下降。
- 糜若然瞿全新
-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端粒酶化疗敏感性
- 人乳头状瘤病毒18型E6蛋白的信号转导初探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18型E6蛋白(HPV18E6)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蛋白激酶R(PKR)/真核细胞翻译启始因子2α(eIF2α)、核因子-κBp65(NF—κBp65)、丝裂酶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κ)信号转导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靶向HPV18E6癌基因及无关序列(NC序列)的短发夹结构RNA(sh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载体(HPV18E6-RNAi-LV,NC-GFP—LV),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在沉默HPV18E6癌基因表达的基础上,以RT-PCR、Westernblot法分别在核酸、蛋白水平(包括磷酸化型)检测各组HPV18E6、STAT1、PKR、eIF2α、NF—κBp65、MAPK、JNK的表达,以transwell侵袭试验及MTr法检测各组HeLa细胞侵袭能力及对卡铂敏感性的差异。结果HPV18E6癌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影响NF-κBp65、PκR基因的核酸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影响磷酸化蛋白p-STAT1、P—PκR、P-eIF2α的磷酸化水平;HPV18E6-RNAi-LV转染组细胞侵袭抑制率及对卡铂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或P〈0.01)。结论HPV18E6通过降低PκR表达,并使p-STAT1、p-PκR、P-eIF2α去磷酸化的方式抑制PκR/eIF2α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维持HeLa细胞增殖活性及侵袭能力,也可抑制凋亡。HPV18E6与MAPK/JNK信号转导关系尚不明确。
- 罗远材瞿全新糜若然郭路张灏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信号转导
- 共培养体系中小鼠囊胚对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两种具有侵袭特性的小鼠囊胚细胞与人卵巢癌细胞在相同的体外微环境下,动态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建立小鼠囊胚与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体外共培养模型,应用MTT法检测HO-8910PM细胞黏附率的改变;应用Transwell体外细胞侵袭实验观察HO-8910PM细胞体外侵袭及趋化性运动能力的变化;应用RT-PCR检测HO-8910PM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mRNA的表达。结果:癌细胞与小鼠囊胚共培养24h后,大部分囊胚开始边脱带边黏附,推开底层的癌细胞,在囊胚与肿瘤细胞间形成了明显的界限。共培养组的HO-8910PM细胞的黏附率低于对照组。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及体外趋化性运动实验显示,共培养组穿过滤膜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共培养组MMP-2、MMP-9mRNA的表达及MMP/TIM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IMP-1、TIMP-2mRNA的表达略有增加。结论:当人HO-8910PM细胞与小鼠囊胚共培养时,肿瘤细胞失去了特有的侵袭性;小鼠囊胚能显著降低HO-8910PM细胞的黏附、体外侵袭能力、运动迁移性及MMP-2、MMP-9mRNA的表达。
- 张慧娟宋学茹白晓红吕睿糜若然
- 关键词:囊胚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