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志宏

作品数:48 被引量:293H指数:1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17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3篇水稻
  • 24篇基因
  • 17篇性状
  • 11篇数量性状
  • 8篇分子标记
  • 6篇单倍体
  • 6篇稻瘟
  • 6篇稻瘟病
  • 6篇性状基因
  • 6篇数量性状基因
  • 6篇数量性状基因...
  • 6篇瘟病
  • 6篇倍体
  • 6篇不育
  • 5篇植株
  • 5篇基因座位
  • 4篇雄性不育
  • 4篇遗传参数估计
  • 4篇杂交
  • 4篇数量性状基因...

机构

  • 48篇武汉大学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南昌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毕节学院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四川畜牧兽医...
  • 1篇武汉国英种业...

作者

  • 48篇章志宏
  • 20篇朱英国
  • 19篇胡中立
  • 8篇刘少佳
  • 8篇何永刚
  • 6篇李绍清
  • 6篇李绍波
  • 6篇李阳生
  • 5篇李平
  • 5篇朱立煌
  • 4篇余金洪
  • 4篇朱仁山
  • 4篇孟芬
  • 3篇张晓国
  • 3篇王玲霞
  • 3篇何瑞锋
  • 2篇陈明明
  • 2篇张学富
  • 2篇胡骏
  • 2篇黄文超

传媒

  • 10篇武汉植物学研...
  • 5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Journa...
  • 2篇作物学报
  • 2篇生物数学学报
  • 2篇湖北省遗传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饲料
  • 1篇杂交水稻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毕节学院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播水稻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运的遗传剖析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揭示水稻(Oryza sativa)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积累与转运的遗传基础,在大田直播条件下,利用来源于Lemont/特青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5个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始穗期和成熟期共检测到3个茎鞘NSC含量QTL,分别位于第1、9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3%、7%和7%,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特青。检测到的2个NSC转运率QTL均位于第12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8%和14%。检测到的结实率和千粒重QTL分别为3个和4个,3个结实率QTL的贡献率分别为9%、24%和6%,4个千粒重QTL的贡献率分别为14%、11%、12%和13%。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来自Lemont的等位基因降低成熟期茎鞘NSC含量的同时却能提高NSC转运率、结实率和千粒重,而来自特青的等位基因对NSC转运率和结实率均有增效作用,这为性状间表型相关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解释。
李绍波章志宏李绍清李阳生朱英国
关键词:直播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数量性状基因座水稻重组自交系
水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4
2002年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花药培养获得的 DH群体对水稻穗颈和倒 2节间维管束等性状进行了数量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颖花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的遗传力在 70 %以上 ,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的遗传力则在 5 0 %以上 ;颖花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颈、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这类性状均受多基因控制 ,决定各性状的基因估计数均在 6对以上 ;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表明 ,控制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和穗颈大维管束数、倒二节间小维管束数的多基因间无互作 ,而控制一次枝梗数和穗颈小维管束数、倒二节间大维管束数的多基因间有互补作用 ;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和倒二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能较好地反映研究材料的亚种属性 ,在水稻籼。
章志宏陈明明唐俊胡中立
关键词:水稻双单倍体群体穗颈维管束遗传力基因互作穗部性状
水稻单倍体不定芽超低温保存和植株再生及其遗传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7
2000年
通过水稻单倍体幼穗离体培养 ,诱导形成了大量的不定芽。将 3 mm左右的不定芽转入半固体继代培养基继代培养 7d,而后转入 1 .8m L的安瓿瓶中 ,冰浴条件下加入预冻了的冰冻保护剂淹没材料 ,在冰上平衡 45~ 60 min后 ,转入程序降温仪 ,以 1 .0℃ / min的速率从 4℃降至 - 4 0℃ ,在 - 4 0℃停留 1 h后 ,投入液氮保存。将液氮保存 30 d左右的不定芽于 38~40℃的水浴中快速解冻 ,随即转入半固体的再生培养基 ,以待恢复生长并再生植株。结果显示 :经继代培养的不定芽超低温保存后的成活率为 2 1 %~ 2 9% ,再生出苗率为 1 4 %~ 1 8% ,而未经继代培养的不定芽超低温保存后的成活率仅为 8% ,且均不能再生成苗。继代培养基MS+蔗糖 3% +山梨醇 4%或马铃薯提取液 2 0 %均具有良好的继代培养效果 ,有效的冰冻保护剂为 1 0 % DMSO+0 .5mol/ L 山梨醇。对不定芽经液氮超低温保存的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镜检及 RAPD分析 ,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在染色体倍性及 DNA水平上仍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章志宏胡中立
关键词:水稻单倍体不定芽超低温保存
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Ⅲ:利用杂种F_2或回交世代被引量:2
1999年
采用混合分布模型和极大似然法,提出了杂种早期世代F_2与回交群体中两个位点之 基因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据此可以进行主基因及其作用方式的测验、主基因 和微基因效应的估计等.探讨了利用回交群体进行质量-数量性状遗传分析与检测的适用范围和 有效范围等.
胡中立章志宏宋运淳
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被引量:19
2012年
1972年,武汉大学科研人员以红芒野生稻为母本,与江西地方品种莲塘早父本杂交,在后代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再用莲塘早多代回交,于1974年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株系,命名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onglian.typecytoplasmicmalesterility,HL—CMS),莲塘早为其保持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由此问世.与单核期花粉败育的野败型水稻不同,红莲型属于二核期配子败育类型,花粉碘染为圆败,是杂交水稻新质源.40年来,武汉大学科研人员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紧密结合,促进了红莲型杂交水稻的发展.分子功能验证发现,不育系线粒体内一编码79个氨基酸的可读框OrfH79为HL-CMS不育基因,ORFH79蛋白破坏线粒体正常功能后导致花粉败育.遗传分析发现,HL—CMS为双基因恢复模式,进而克隆了恢复基因Rf5和RU6.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表明,恢复基因RF5蛋白与GRP蛋白互作,组装成400~500kD的分子复合体作用于atp6-Orft-179mRNA,从而恢复不育性.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出新的CMS和多基因恢复水稻材料,并用于育种实践,选育出高产优质红莲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红莲优6号、珞优8号和粤优9号等,相继通过了湖北省、广西省和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等审(认)定,构建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亲本繁殖提纯体系突破了产业化瓶颈.当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中国长江流域、华南稻区已大面积种植,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表现优异,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文超胡骏朱仁山李绍清王坤余金洪李阳生章志宏朱英国
关键词:杂交水稻不育基因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或质量性状基因座位间连锁遗传分析的相关方法被引量:5
1998年
提出对两个分子标记或质量性状基因座位的表现型赋值后求相关系数C,通过t测验以检测此两个分子标记或基因座位间是否存在连锁,进而给出了重组值r及其抽样误差的估计公式.文中采用几个经典的实例,将相关方法的计算结果与3种经典的估计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实例比较,结果表明,相关方法与极大似然法所得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极为相近。
胡中立章志宏何瑞锋何瑞锋
关键词:分子标记质量性状
水稻苗期生长特性的遗传剖析被引量:8
2005年
以1个水稻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播种后第14、24、34 和44 天进行第1、2、3 和第4 次取样,考察秧苗苗高和干物重以及播种前所用种子的千粒重。结合1 张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对性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分别检测到控制秧苗干物重、苗高和种子千粒重的主效应QTL 6、14 和3 个。其中,位于3 号染色体RM148-RM85 区段的QTL qGC-3-3 同时影响第4 期干物重和第1、3 和4 期苗高,且其对苗高的效应呈逐期递增的趋势。与qGC-3-3 相反,位于5 号染色体RM163-RM161 区段的QTL qGC-5 同时影响第1~3 期的干物重和苗高,但其效应由强趋弱。在第1~4 期中,秧苗干物重与苗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70,为极显著(P<0.01)正相关。秧苗干物重和苗高与种子千粒重的相关性均呈逐期递减的趋势、以至于到后期相关性较弱或不显著。QTL定位结果表明,对种子千粒重效应最大的QTL 正是上述5 号染色体上的qGC-5,该QTL 对这3 个相关性状的效应方向均一致,但对秧苗干物重和苗高的效应大小是逐期递减。将本研究中定位到的QTL 与已报道的利用同一定位群体所检测到的籽粒产量性状QTL 相比较,发现有的QTL(如3 号染色体上的QTL qGC-3-1 和qGC-3-3)尽管在水稻生育早期的效应较小,但其效应随着生育进程的发展而逐期递增,且加性效应的?
赵勇刘俊伟李绍波朱英国章志宏
关键词:水稻苗期干物质积累株高性状数量性状位点
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6
2010年
红莲型杂交稻细胞质来源于海南红芒野生稻,是一种新的籼型配子体雄性不育水稻类型,具有高产高效、优质多抗、耐高温等显著特点,经过近40 a的研究,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完整体系,加快了红莲型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利用,同时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朱仁山余金洪丁俊平杜成波李绍清胡骏黄文超王坤李阳生杨代常章志宏朱英国
关键词:基因克隆品种选育
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被引量:14
2004年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
陈顺强汪洋章志宏王玲霞胡中立李平朱立煌朱英国
关键词:水稻DH群体穗颈维管束
水稻种子活力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英文)被引量:15
2004年
利用 1个粳 /籼交来源 (Lemont/Teqing)、包含 2 6 4个重组自交系的作图群体 ,采用纸卷法在 18℃培养箱中进行 2次重复的发芽实验 ,考察了种子发芽 7d、9d和 11d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 15d后的芽长及干重等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状。结合一张含有 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 ,用作图软件QTLMapper1 0定位与种子活力相关的QTL。共检测到 13个主效应QTL ,这些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 2 9%~ 12 7% ,平均贡献率为 6 2 %。同时检测到 18对贡献率≥ 5 %的互作位点 ,其贡献率为 5 1%~ 11 8% ,平均贡献率为 6 9% ,比检测到的主效应QTL的平均贡献率稍大。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大多数主效应和互作QTL成串分布于少数几个染色体区段 (ChromosomeRegions,CRs) ,并且成串分布在同一染色体区段的QTL效应的方向总是一致 ,该结果与这些性状在表型上的正相关相一致。若将成串分布有 3个及 3个以上种子活力相关性状QTL的CRs视为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s,则共检测到 7个上述与种子活力高度相关的CRs,分别分布在水稻 12条染色体中的 7条染色体上。根据所含QTL的种类 (主效应QTL或 /和上位性QTL)可将这些CRs分成以下 3种 :1)M CRs:只含有主效应QTL ,如CRSV 7;2 )E CRs:所含位点没有主效应 ,但与其他位点发生互作 ,如CRSV 1、CRSV
黄峥俞婷苏莉余四斌章志宏朱英国
关键词:SATIVA种子活力数量性状基因座位上位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