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巧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DNA-PKcs在DNA双链断裂应答过程中对H2AX磷酸化起主导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在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情况下,DNA-PKcs和ATM在磷酸化H2AX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在He La细胞中,以高效的DNA双链断裂诱导剂新制癌菌素(neocarzinostatin,Ncs)诱导DSB形成,Western blot分析H2AX磷酸化的时间,剂量依赖及其去磷酸化的动态变化。DNA-PKcs抑制剂NU7026及ATM抑制剂Ku55933分别作用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其对H2AX磷酸化的影响。以α-satellite序列为对象,γ-H2AX CHIP检测DNA-PKcs或ATM抑制前后H2AX磷酸化情况,得出定量数据。结果γ-H2AX生成呈Ncs作用时间及剂量依赖过程。Ncs短时间作用后,γ-H2AX能够去磷酸化恢复。抑制DNA-PKcs明显影响γ-H2AX生成,而抑制ATM使得γ-H2AX生成高峰延迟。CHIP显示抑制DNA-PKcs后其DNA富集倍数仅为抑制前的27%,而抑制ATM后其富集倍数为抑制前的63%。结论 DNA-PKcs可能在DNA双链断裂应答过程中对H2AX磷酸化起主导作用。
- 李明罗鑫荣厉红元程巧
- 关键词:DNA双链断裂DNA-PKCS
- 沉默Ku70后PARP1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ase excision repair,BER)关键因子PARP1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是否参加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的修复。方法针对人类Ku70构建编码shRNA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建立Ku70蛋白表达沉默的细胞株。以高效的DNA双链断裂诱导剂刺孢霉素calicheamycin诱导DSB形成,在Ku70沉默或联合PARP1抑制剂条件下,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DSB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及Western blot检测H2AX的磷酸化状态。根据与染色质相互作用的差别,分段提取细胞蛋白组分,Western blot检测PARP1在各组分的分布变化。结果细胞Ku70蛋白水平在Ku70 shRNA干扰后显著下调。Ku70沉默和PARP1抑制剂明显降低细胞在calicheamycin处理后的存活率(P<0.01),两者有明显协同效应。在Ku70沉默的细胞诱导DSB后,PARP1主要分布在与染色质紧密结合的组分。结论在Ku70缺陷时,PARP1可与染色质结合,且抑制其功能影响细胞生存,说明PARP1可能参与了不依赖于Ku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替代途径。
- 程巧厉红元刘胜春李凡任国胜
- 关键词:DNA双链断裂KU70PARP1
- DNA-PKcs在DNA双链断裂应答过程中对H2AX磷酸化起主导作用
- 李明程巧
- 下调Ku70促进DDB1/2在双链断裂DNA聚集
- 2016年
- 目的探讨DNA损伤结合蛋白DDB1/2复合物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与双链断裂DNA(double-strand breaks,DSB)亲和力的变化及下调DDB1对DSB修复的影响。方法针对人类Ku70构建编码shRNA序列的重组腺病毒并感染细胞,建立Ku70蛋白表达沉默的细胞株,以博来霉素(bleomycin,Bleo)或新制癌菌素(neocarzinostatin,Ncs)诱导DNA双链断裂,利用DNA损伤修复蛋白与损伤染色质的高亲和力,分段提取细胞蛋白组分,Western blot检测DDB1/2在各组分的分布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诱导DNA双链断裂前后DDB1与损伤染色质亲和力的变化。沉默DDB1,Western blot检测在不同条件下γ-H2AX的去磷酸化效率。结果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Ku70蛋白水平在Ku70shRNA重组腺病毒感染后4d显著下调,6d达到最低。与Ku70正常细胞相比,在Ku70沉默后诱导DSB,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DB1/2主要分布在与染色质紧密结合的组分,免疫荧光同样表现出其与染色质亲和力增高。并且在Ku缺失的条件下,Western blot显示下调DDB1能显著降低γ-H2AX去磷酸化效率(P<0.01)。结论下调Ku70可促进DDB1/2在双链断裂DNA聚集,且下调DDB1影响DSB修复,说明DDB1/2可能参与了不依赖于Ku的双链断裂的修复途径。
- 曾蓓蕾杨得娟罗鑫荣任国胜程巧
- 关键词:KU70DNA损伤
- 沉默Ku70促进PARP1、ligase3和XRCC1在DNA双链断裂染色质聚集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ase excision repair,BER)关键因子PARP1、ligase3和XRCC1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所在染色质的结合及抑制PARP1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可经药物诱导Ku70 shRNA的细胞株,以高效的DNA双链断裂诱导剂刺孢霉素calicheamicin诱导DSB。分离不同组分蛋白联合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差异蛋白组分析法鉴定Ku70下调后在损伤染色质聚集增多的蛋白,Western blot进行验证并检测PARP1抑制剂DIQ对其染色质聚集的影响。结果在药物Doxy作用下,Ku70明显下调,其余蛋白的表达不受影响。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蛋白组学方法鉴定出PARP1、ligase3和XRCC1在Ku70下调后在损伤染色质聚集增多。Western blot进行了验证并显示PARP1、ligase3和XRCC1在损伤染色质的聚集随DSB程度增加而增加。施加PARP1抑制剂DIQ,随着DIQ浓度的上升,ligase3在损伤染色质的聚集逐渐减少。结论沉默Ku70后,PARP1、ligase3和XRCC1在DSB染色质聚集增加,这种聚集与DSB程度变化一致,并且ligase3的染色质聚集具有一定程度的PARP1依赖性。
- 程巧厉红元王小毅任国胜
- 关键词:DNA双链断裂KU70PARP1XRCC1
- T_(2)N_(0)M_(0)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局部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T_(2)N_(0)M_(0)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局部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了167例T_(2)N_(0)M_(0)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其中101例患者接受乳房切除术,66例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和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乳房切除术组和保乳术+放疗组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RFS)率分别为77.22%、93.90%(χ^(2)=4.573,P=0.032),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69.30%、84.80%(χ^(2)=3.981,P=0.04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10%、89.40%(χ^(2)=0.035,P=0.85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保乳术+放疗组患者疾病进展主要出现在术后前2年,而乳房切除术组患者疾病进展在术后5年持续存在。肿瘤直径>3.5 cm是T_(2)N_(0)M_(0)TNBC患者与DFS (HR=3.602,95%CI:1.490~8.708,P=0.004)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保乳术+放疗组患者的5年LRRFS率、5年DFS率优于乳房切除术组。相比较于乳房切除术,T_(2)N_(0)M_(0)TNBC患者行保乳术+放疗有获益趋势。因此,对于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尽量选择行保乳术+放疗;而肿瘤直径>3.5 cm、不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乳房切除术后行放疗可能获益,但还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 董文磊程巧甘露
-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保乳术乳房切除术放疗局部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