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石文慧

石文慧

作品数:10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地质
  • 9篇地质灾害
  • 7篇灾害防治
  • 7篇铁路
  • 5篇灾害
  • 5篇隧道
  • 4篇地质灾害防治
  • 4篇铁路隧道
  • 3篇地面塌陷
  • 3篇地质灾害问题
  • 3篇灾害问题
  • 3篇中国铁路
  • 3篇塌陷
  • 2篇新构造
  • 2篇新构造运动
  • 2篇褶皱
  • 2篇褶皱带
  • 2篇病害
  • 1篇大瑶山隧道
  • 1篇地质现象

机构

  • 10篇铁道部第四勘...

作者

  • 10篇石文慧

传媒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铁道工程学报
  • 1篇路基工程
  • 1篇第六届全国工...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中国铁道学会...
  • 1篇第四届全国工...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2
  • 5篇1991
  • 1篇199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铁路隧道发展趋势及地质灾害防治
石文慧
关键词:铁路隧道预测技术铁路选线铁路养护灾害防治地质灾害
论中国铁路地质灾害问题被引量:4
1991年
中国铁路1989年运营长度为57258公里,居世界第5位,其中国铁53321,地方铁路3937公里,山区铁路占66%。但密度仅为59.6公里/万平方公里及52.1公里/百万人,远较世界发达国家为低,且线路标准不高、设备比较落后,地质灾害较为普遍严重,极大的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
石文慧
关键词: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新构造运动灾害防治褶皱带路基病害
论中国铁路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中国在百余年的铁路建设中,特别是解放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突发性及随机性,大的生态平衡的失调以及铁路建设中对区域、场地稳定性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考虑不...
石文慧
当代铁路隧道发展趋势及地质灾害防治
一、当代铁路隧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826年英国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两座隧道的建成,拉开了世界铁路隧道修建史的序幕。1871年建成法意边境的长12.840km的仙尼斯双线铁路隧道开始了长隧道修建的新篇章。至1988年止,全世...
石文慧
关键词:隧道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突水量南岭隧道大瑶山隧道青函隧道
文献传递
论中国铁路地质灾害与防治
文章论述了中国铁路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危害,对中国铁路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及整治措施也谈了具体的办法.
石文慧
关键词:铁路地质灾害灾害防治
文献传递
论铁路隧道涌水灾害的防治被引量:9
1993年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践资料验证,较全面地论述了铁路隧道最常遇并具极大危害性的涌水及突水灾害问题。指出了决定总涌水量的关键因素是地下水的补给宽度、水头梯度及围岩的渗透或渗入系数;决定突水的关键因素是地下水不连续面的存在与突破。论证了总涌水量、突水的水均衡法、渗入系数法、水动力法、水理法、井泉补给法、表水流量差法、静储量法等预测预报方法、评价与基本规律并提出了整治措施的原则性意见。
石文慧
关键词:铁路隧道灾害防治
当代铁跨隧道发展趋势及地质灾害防治被引量:35
1996年
本文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资料,全面地分析了当代国内外铁路隧道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铁路隧道修建、运营中所遇及的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机理及危害;进而论证了对铁路隧道地质灾害应采取的区域稳定性研究、选线原则、超前预报、整治技术等防治对策及在当代发展趋势下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石文慧
关键词:铁路隧道地质灾害
中国铁路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被引量:4
1991年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是地质灾害严重多发国家。在百余年来的铁路建设中,特别是解放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突发性及随机性,大的生态平衡的失调以及铁路建设中对区域、场地稳定性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考虑不周,致使地质灾害有日益发展的趋势。
石文慧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面塌陷新构造运动褶皱带陇海线下古生界
当代铁路隧道发展趋势及地质灾害防治
石文慧
关键词:铁路隧道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现象工程地质
论中国铁路地质灾害问题被引量:10
1991年
本文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资料论证了中国铁路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趋势及其与大地构造、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增强自然环境的总体稳定,加强区域与场地稳定性的分析、评价及对策,控制地下水的超量开发、引排.严格施工工序,加强养护维修及完善技术方法,提高预测预报质量等五项防治措施.
石文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