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水
- 作品数:1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政治系)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大学·首章》发微——立足于对朱熹注解的批判继承
- 2015年
- 朱熹以《大学》为孔孟儒学入门的纲要,但是他对其首章的注解不但有不少支离和自相矛盾之处,而且与他自己也无法否认的诸多孔孟要旨相疏离。他对"亲民""止于至善"和"明明德于天下"的解释,完全忽视了孔孟养民先于教民、以德取位和以"修己以安百姓"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等要旨。他没有阐明"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三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解释修身与正心的关系时,他没有对心之三用——道德心、认知心和情欲心——做出必要的分疏。他对"致知"的范围做了超出"诚意"所需的扩大,进而导致他对"格物"也做出了完全越出《大学》首章语境和旨在建构其自己理论体系的诠释。"知"与"物"在《大学》首章中有明确所指,"物"指身、家、国、天下,"知"指知修、齐、治、平之终始先后。因此,"格物致知"之义在语境中是自明的,根本无需像朱熹那样用补经的方式再另作解释。"格"训"正","格物"即端正身、家、国、天下四者之本末关系;"致知"即获得关于修、齐、治、平四事之终始先后的知识。八条目中各相邻条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 王新水
- 关键词:明明德亲民至善平天下格物致知
- 论老子之“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之统一被引量:5
- 2005年
- 本文认为,人们对老子的“道”及其“有”“无”三概念之间的关系迄今还存在误解,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老子》中的“道”有两个维度,一指向“存在”,即超验、终极、本真的存在;一指向“应为”,即现实世界中万物应遵循的规律。而其“有”“无”都只指向可感的经验世界,与“道”并非同质的概念。因此,从概念上来说,“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的统一。
- 王新水
- 从理论理性的视角看汉传大乘佛教哲学三对根本教义的逻辑困境
- 2021年
- 缘起性空与一切唯心造、缘起无我与生死轮回、无明无始与佛智现成,这三对六个信念,是作为汉传大乘佛教思想之前提的根本信念。作为一种宗教哲学的佛教哲学,其根本教义与其他哲学分支的根本理论一样,也可以而且必须接受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的考察。从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来看,上述每一对信念中的两个信念都会导致相互矛盾或循环论证。
- 王新水
- 关键词:无我无明
- 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关键问题被引量:1
- 2015年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作为一种整体性的作用系统之"劳动"还原为脱离生产资料的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他实质上不是把"劳动"而是把单纯的劳动力的使用作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他所谓的劳动价值论其实不过是"劳力价值论"。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作为创造商品价值的共同源泉的生产要素价值论。这无论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社会都是真理。马克思所谓的"抽象劳动",其实就是对所有种类的具体劳动之共性的概括,因而也就是指作为共名的"具体劳动"。这种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其所创造的就是作为共名的"使用价值",亦即作为共名的商品之使用价值,而根本就不是什么价值。剥削根源于垄断,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社会,只要存在利大于弊的垄断并且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取得了远远高于非垄断者的不正常利益,剥削就产生了。
- 王新水
-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垄断
- “天命之谓性”既非本体论亦非价值论命题——兼论《中庸》并无哲学本体论的自觉被引量:1
- 2014年
- "天命之谓性"既非本体论命题,亦非价值论命题,而至多只是个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描述自然人性形成的事实命题。它并非价值论命题,因为"天"没有被论证为道德的形上根源或本体,"性"也没有被证成必定包含道德内容,所以这句话本身并无价值意味。它并非本体论命题,因为"天"与"性"之间只是被看做一种生成和被生成的关系,而并没有同时被看做本体与现象或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天也并没有被视为万物的内在构成要素或生成原理。《中庸》并无哲学本体论的自觉,更无本体论与价值论融合的自觉。
- 王新水
- 比较对《老子》之道的两种诠释被引量:2
- 2016年
- 对"道"的两种可能性解读:一、道是在时间上先于天地万物而在的源始的、超越的、终极的实体性存在,具有生育万物的生生不息之大用。二、道不是上述实体性存在,而是指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固有法则。两种解读都与以道路为其本义的道字相通,都认可道是"自然"——自成或自己如此。但前一种解读会在道与恶、道与德、自然与物等之间造成内在紧张,而后一种解读则可避免。
- 王新水
- 《老子》无为思想及价值观辨正——基于理论理性的分析
- 2017年
- 如果为"无为"者是人而非拟人化的道或者天,那么这一概念表达的不是行为者与行为的承受者之间的关系,而是行为者与其所须遵守之道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子》"无为"的精确含义,实际是指行为者遵守道且对道本身不施加任何行为,而非像我们常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指对行为的承受者做出遵循道的行为,因为循道而为对行为的承受者而言也是一种作为而非无为。《老子》追求的最高价值不是道、自然无为或其他善,而是没身不殆和如其所是的长生久视,道、自然无为和其他善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或最高价值的最佳方式。从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来看,根据《老子》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及其"反者道之动"的观点可推知:"无为"不会只是主张"弱者道之用",而也会承认并要求"强者道之用";对于自然和社会中的恶之花,"无为"绝不会任其自然,而必然会有为以制止。
- 王新水
- 人的本质:“理性”与后天社会性的统一被引量:5
- 2015年
- "理性"和后天社会性,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亦即都难以说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二者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说和劳动本质论在逻辑上的必然结论,也是摆脱卡西尔的符号本质论之困境的可选之路。"理性"是指只在人类独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之必要条件的人的一种独特功能。后天社会性是指由人类理性参与所创造并反哺锻炼个体理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机制。后天社会性不同于动物的先天社会性。缺少理性,人类社会就与其他动物社会无异;离开人类的后天社会性,个体的理性就无法得到培育锻炼。
- 王新水
- 老子“道”论新探
- 《老子》中的“道”大部分是用来指“自然无为”的最高法则,只有少数几处是比较明确地用来指称以弱为用的“反”之规律,即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和循环往复反本归根的规律。这两种“道”可称为“常道”。“自然”是一法则,其涵义就是自己如此...
- 王新水
- 文献传递
- 论“空”及其实践义
- 2011年
- 佛学中所谓的"有",含义有二,即"自性有"与"无自性之有";"无"则可区分为"自性无"与"绝对无"两种含义。在梵文中,"空"也可解作"无",但作为佛学的核心概念,"空"的特殊含义为"无自性"。诸法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之有即"假有"。缘生法既是空又是假有,此为"中道"。故缘生法与空性、假有、中道等概念的指称相同,皆为无自性之有。对"空"的理解,最终依赖于实践的体证。
- 王新水
- 关键词:缘起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