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新星

作品数:15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中华白海豚
  • 4篇海豚
  • 3篇上升流
  • 3篇海域
  • 2篇渔场
  • 2篇设备安全
  • 2篇水体
  • 2篇探头
  • 2篇种群
  • 2篇种群特征
  • 2篇海表
  • 2篇海表温度
  • 2篇辅助装置
  • 1篇大珠母贝
  • 1篇挡板
  • 1篇定位装置
  • 1篇野外
  • 1篇渔获
  • 1篇渔获率
  • 1篇渔获物

机构

  • 1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15篇王新星
  • 7篇陈涛
  • 6篇陈作志
  • 6篇李敏
  • 5篇于杰
  • 3篇陈国宝
  • 2篇王跃中
  • 2篇张魁
  • 1篇黄妙芬
  • 1篇黄梓荣
  • 1篇王雪辉
  • 1篇张俊
  • 1篇徐姗楠
  • 1篇许友伟
  • 1篇孙铭帅
  • 1篇粟丽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海洋渔业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9
2018年
2012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珠江口西部河口进行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调查,并同步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要素进行了现场采样测定,以分析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目击率与海况、水深、底层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游泳生物密度、捕食种密度和离岸距离等的关系。GAM模型对中华白海豚目击率分布的总偏差解释率为64.7%,游泳生物密度、水深、捕食种密度、离岸距离、底层水温等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有较大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活动与捕食种密度密切相关,但当捕食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海豚目击率的影响减弱,推测可能与食物较多时海豚逗留捕食时间减少有关;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深在10m左右,这一模拟结果与以前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中华白海豚对底层水温似乎有一定的选择性,当底层水温大于19.5℃时目击率明显下降,推测底层水温可能影响了捕食种鱼类的分布,进而影响海豚的活动;离岸距离3km范围内是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域,因此对这一水域范围应给予重点保护管理。
王新星陈涛李敏王雪辉王跃中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
漠阳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特征研究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最大的种群分布于珠江水系入海口海域(伶仃洋至上川岛).之前的探索性考察在上川岛以西(漠阳江口海域)也发现有中华白海豚的分布.为确认这个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种...
李敏王新星陈涛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种群特征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南海渔业资源评估体系建模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涉及渔业资源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南海渔业资源评估体系建模方法及系统,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上连接有数据库模块,处理器上连接用于渔业捕鱼的计量模块,处理器上还连接有用于海上的丰度检测模块,环境监测模块和位...
张魁陈作志孙铭帅王新星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的时空分布被引量:3
2018年
根据2015年南海北部深海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探捕数据,对南海北部深海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优势种叉长(胴长)分布及其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渔获92种,隶属于15目44科,其中春季40种,秋季72种,两季共有种类20种;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1000)春、秋两季均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和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重要种(1000> IRI≥100)春季为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鳞首方头鲳(Cubiceps squamicepoides),秋季仅日本乌鲂一种;常见种(100> IRI≥10)春季为扁舵鲣(Auxis thazard)、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和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秋季为白点叉鼻鲀(Arothron meleagr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a)。优势种鸢乌贼胴长分布和圆舵鲣叉长分布春、秋两季均存在较大差异,鸢乌贼胴长分布春季相对偏大,而圆舵鲣则秋季相对偏大;渔获率春秋两季差异较大,春季渔获率平均为460. 73kg·h^(-1),秋季平均为152. 45 kg·h^(-1),春季除C20站外,渔获率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于邻近菲律宾站位,秋季则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侧邻近站位。鸢乌贼出现频率高,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8站,为391. 30 kg·h^(-1);圆舵鲣则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最高渔获率出现在春季的C20站,高达5 815. 39kg·h^(-1)。
粟丽陈作志张魁张俊王新星
关键词:南海北部渔获物组成渔获率
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对海岸线等变迁的响应被引量:1
2022年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王新星陈涛陈涛王跃中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海岸线核密度估计
一种水体光谱测量仪探头的测量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体光谱测量仪探头的测量辅助装置,其包括一伸缩杆,伸缩杆的前端设有测量仪探头的旋转支架,所述的旋转支架为一端折弯一定角度的U型槽板,U型槽板可调节倾斜角度地支承在伸缩杆前端的侧边。本实用新型采用不锈钢...
王新星陈作志于杰陈国宝
文献传递
南海主要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被引量:12
2015年
南海是我国的重要渔业产区,目前我国每年在这一海区的捕捞产量大约3×10^6 t。无论在南海北部还是在南海中部和南部海域都分布有优良渔场,这些渔场往往与上升流存在着密切关系。上升流是一种海水垂直向上的运动现象,通常因表层水体辐散所致,是海洋环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新星于杰李永振陈国宝黄妙芬
关键词:南海中部上升流渔场捕捞产量表层水体海洋环流
南海北部沿岸自然保护区内大珠母贝资源现状初步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为南海特有的珍珠贝种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利用潜水断面法,调查了海南岛儋州洋浦和临高白蝶贝保护区及雷州半岛西部保护区海域内大珠母贝的分布和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儋州临高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54.55%,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25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70.31 g·m-1。儋州洋浦海域,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15.38%,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0—0.10g·m-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2.55 g·m-1。雷州半岛西部海域大珠母贝站位中,大珠母贝出现频率为65.00%,多数站位栖息密度范围为0.1~0.2g·m-1,最大栖息密度为0.3g.m-1,最大生物量为390 g·m-1。当前大珠母贝年龄结构不合理,说明其资源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资源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王新星陈作志黄梓荣徐姗楠陈涛
关键词:大珠母贝自然保护区资源分布
南海中西部渔场上升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南海中西部海域是我国外海渔业开发的潜在渔场之一,摸清该海域的物理环境特征可为我国开发中西部渔场提供参考。本文以遥感风场和海温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03~2012年西南季风期起止时间的年变化、上升流中心位置时空变动以及风场对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海中西部海域,西南季风期通常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西南季风持续天数平均值为129.4d,其中,风向角呈51°~60°的天数最多,占总季风天数的21.98%,西南季风期持续时间有增加的现象。上升流中心位置变动范围为11°~15°N,109°~112°E。西南季风期平均风速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近岸移动,在纬向上向高纬度移动;平均风速增加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在经向上向离岸方向移动,在纬向上向低纬度移动;当西南季风期平均风向角减小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低纬度移动,平均风向角增大时,年平均上升流中心向高纬度移动。此外,发现厄尔尼诺年此上升流面积显著大于非厄尔尼诺年,而最低温度比2003~2012年平均最低温度低1.3℃。
于杰王新星李永振陈国宝
关键词:上升流风场海表温度
一种用于野外鲸豚观测的船舶用望远镜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野外鲸豚观测的船舶用望远镜辅助装置,包括支撑平台、旋转部件、伸缩杆和支撑架,支撑平台上表面左右两侧安装有第一挡板,支撑平台上表面后侧两端安装有第二挡板,第一挡板一端与第二挡板内侧面一端垂直固定连接...
王新星陈涛李敏方亮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