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新
- 作品数:16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解剖学基础被引量:7
- 2015年
- 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等因素都会影响垂体腺瘤的生长,因此,解剖结构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解剖学基础。
- 位振清姚勇邓侃冯铭王剑新肖健齐焦永辉孙博文左赋兴孙健王任直
- 关键词:垂体腺瘤侵袭性解剖学
- 分期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向鞍上生长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分次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向鞍上生长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资料齐全的68例向鞍上生长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肿瘤的手术处理,术后肿瘤的残余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 68例患者首次手术均采取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术后第1天MR I复查,一期手术鞍上扩展肿瘤全切者20例(20.6%),存在鞍上残余肿瘤者48例(79.4%)。术后3个月复查,残余肿瘤21例下降至鞍窝底,8例下降至鞍窝内,3例下降至垂体柄水平和鞍窝入口处(下降率为66.7%),均采用再次经蝶手术切除(下降后残余肿瘤的全切除率为96.9%);1例患者肿瘤虽然下降,但仍伴有鞍上扩展的残余肿瘤,采用开颅切除术。其余的16例有残余肿瘤的患者,由于术后MR I显示残余肿瘤小,采取持续临床观察,其中2例视力改善不明显者辅以伽马刀治疗。本组共32例接受了分期经蝶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脑膜炎、视力恶化发生;有2例术后常规CT检查中观察到鞍隔上少量出血,但不需手术处理。结论向鞍上生长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宜采用分期经蝶手术切除治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垂体无功能巨腺瘤向鞍上生长的方式应该是膨胀推挤性生长,而非侵袭破坏性生长;有关垂体腺瘤的生长方式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王剑新漆松涛彭玉平曾浩
- 关键词:无功能垂体腺瘤经蝶入路分期手术
- 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相关形态学研究
- 第一部分:垂体腺瘤对鞍底硬膜影响的病理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垂体腺瘤按照生物学行为不同,分为垂体腺瘤和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pituitary adenoma,IPA)。IPA的概念最早在1940...
- 王剑新
- 关键词:垂体腺瘤病理形态学
- 文献传递
- 多技术辅助神经内镜下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的治疗被引量:2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技术辅助神经内镜下侵袭海绵窦的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比分析同期72例神经内镜下和55例显微镜下侵袭海绵窦的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两组均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和多普勒,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神经内镜组与显微镜组在肿瘤全切率、手术时间、术后鼻腔通畅率和术后复发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03,P=0.000,P=0.002);在脑脊液漏、术后尿崩、颅神经损伤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技术辅助神经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巨大垂体腺瘤的首选手术方法,外侧海绵窦入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 位振清王任直姚勇邓侃王剑新刘小海代从新
- 关键词:神经内镜扩大经蝶入路海绵窦
- SSE垂体无功能巨腺瘤术后残余肿瘤的转归与处理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鞍上扩展(the suprasellar extension,SSE)的垂体无功能巨腺瘤手术治疗后残余肿瘤的转归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首次手术治疗为经蝶入路的资料齐全的68例巨大型SSE垂体无功能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肿瘤的术中处理,术后肿瘤的残余情况、随访过程中残余肿瘤的转归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一期手术SSE肿瘤全切者20例(20.6%),术后第1天MRI复查存在鞍上残余肿瘤者48例(79.4%);术后3个月复查,残余肿瘤21例下降至鞍窝底,8例下降至鞍窝内。3例下降至垂体柄水平和鞍窝入口处(下降率为66.7%),均采用再次经蝶手术切除(下降后残余肿瘤的全切除率96.9%);2例患者肿瘤虽然下降,但仍为明显的伴有SSE的残余肿瘤,采用开颅切除;其余的12例有残余肿瘤的患者由于术后MRI显示残余肿瘤小采取持续临床观察,其中2例视力改善不明显者辅以伽马刀治疗。本组无死亡病例;没有患者发生术后脑脊液漏,脑膜炎或视力恶化:有2例术后常规的CT检查中观察到鞍隔上少量出血但不需特殊处理。结论:巨大型SSE垂体无功能腺瘤宜采用分期经蝶手术切除治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有关垂体腺瘤的生长方式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王剑新漆松涛陆云涛彭玉平樊俊周文科
- 关键词:分期手术
- 医学留学生神经外科教学探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神经外科学作为基础理论最多、发展最快、问题最多的临床科目,往往给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难度。分析了我科在两年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所发现的问题,对相关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神经外科教学提出了改进计划。
- 陆云涛漆松涛王剑新潘军张喜安
-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教学方法教学体会神经外科
- 蝶鞍结构与垂体瘤生长方式关系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 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蝶鞍相关解剖对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潜在影响.方法 按照常用蝶窦分类方法,共收集83例蝶窦气化类型为全鞍型和20例鞍前型正常头颅的影像学资料;同时收集45例影像学提示为侵入蝶窦生长的垂体腺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正常鞍底形态与蝶窦气化程度的关系:全鞍型蝶窦更易导致凹陷型鞍底(98.8%).(2)正常鞍底形态与垂体上缘形态的关系:凹陷型垂体上缘更易伴随凹陷型鞍底(93.8%).(3)根据正常头颅正中矢状位鞍窝骨性上口前后径与鞍窝前后最大径之间的关系,对蝶鞍形态提出初步分型:囊袋型、炒锅型、直筒型及筛型.(4)所有向蝶窦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蝶窦均为全鞍型.结论 鞍底形态、蝶窦气化程度及蝶鞍形态等综合因素能够解释垂体腺瘤向鞍底蝶窦生长的现象;结合文献,蝶鞍的相关形态学基础应该是影响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主要因素.
- 王剑新漆松涛彭玉平樊俊陆云涛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 2014年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学检查。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疗。影像学、神经内镜、术中导航的应用和发展、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水平的提高显著改善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还需要多学科干预和密切的随访。
- 位振清王任直姚勇邓侃王剑新刘小海代从新
-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腺瘤
- 磁共振成像、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分析125例向海绵窦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的MRI、手术和病理临床资料,分别以MRI、术中探查和病理为标准来确定其侵袭性并分组.MRI组以Knosp-Steiner分级Ⅲ或Ⅳ级为标准;手术组以术中观察海绵窦内侧壁有穿孔或破损为标准;病理组以Ki-67标记指数>3%为标准,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MRI组:104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组:92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组:14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组与手术组比较、病理组与MR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MRI组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灵敏度100%,特异度63.6%,阳性预测值88.5%,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明显高于病理(灵敏度20.7%,特异度84.8%,阳性预测值79.2%,阴性预测值27.7%)。结论 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诊断上,MRI及术中探查明显较病理学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 位振清王任直姚勇邓侃王剑新肖健齐焦永辉孙博文左赋兴孙健
- 关键词:垂体腺瘤肿瘤侵润磁共振成像神经外科手术
-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的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67例,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SAO)53例,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CE)12例;按梗死灶体积大小分为大梗死灶组30例,中梗死灶组49例,小梗死灶组53例。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hs-CRP及IL-6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为(3.75±0.92)mg/L,IL-6水平为(38.44±11.7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0.60)mg/L及(6.63±1.15)pg/ml(P均<0.001);心源性栓塞型组hs-CRP及IL-6水平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P均<0.05);大梗死灶组hs-CRP及IL-6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脑梗死分型有关。
- 王继存王剑新马文平于海华
- 关键词: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