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荧光
  • 2篇孢子虫
  • 2篇埃希氏菌
  • 2篇病毒
  • 2篇大肠埃希氏菌
  • 1篇单胞菌
  • 1篇单增李斯特菌
  • 1篇定量PCR技...
  • 1篇信号放大
  • 1篇药敏
  • 1篇药敏分析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病毒
  • 1篇乙肝病毒感染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易感
  • 1篇易感人群
  • 1篇隐孢子虫

机构

  • 7篇南昌市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7篇王伟
  • 4篇彭国华
  • 3篇龙慧
  • 3篇胡主花
  • 3篇樊国印
  • 3篇龙永艳
  • 2篇路亮
  • 2篇冯长华
  • 2篇钟淙
  • 2篇钱科
  • 2篇孙延双
  • 1篇胡海军
  • 1篇郑扬云

传媒

  • 2篇现代食品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质量安全与检...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桶装水中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建立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于桶装水中E.coli和P.aeruginosa的同时检测。方法:根据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中uid A和gyr 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体系退火温度,构建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评价方法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回收率,同时将该方法用于检测桶装水中的E.coli和P.aeruginosa。结果:多重荧光定量PCR能够同时检测E.coli和P.aeruginosa,方法检测周期短,从核酸提取到完成PCR扩增只需要2.0 h。方法检测灵敏度高,E.coli和P.aeruginosa的检测限均为102CFU·mL^(-1),且扩增效率高、线性范围宽、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组内重复性好,16组扩增数据的变异系数在0.58%~2.34%,均小于5%;方法特异性强,能够准确区分检测各种非目标菌,且引物和探针之间不存在交叉扩增;对高浓度目标菌回收率均在70%以上,且能够用于桶装水目标菌的加标检测。结论:该方法检测性能优越,能够同时、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桶装水中的E.coli和P.aeruginosa。
龙慧帅淑芬龙永艳王伟吴葵钟淙
关键词:桶装水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
2016-2022年南昌市农村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南昌市农村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掌握流行规律。方法对2016-2022年南昌市农村地区3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开展土源性线虫检测,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卵阳性粪样的钩虫种类,统计感染率及其感染程度,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6-2022年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1.29%(280/21783),各年感染率依次为1.11%(46/4157)、1.40%(57/4062)、1.33%(55/4126)、1.13%(46/4077)、0.73%(13/1773)、2.39%(43/1797)和1.12%(20/1791),各年度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91,P<0.01)。88.93%(249/280)感染者为轻度感染。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98%(213/21783)、0.02%(5/21783)和0.30%(65/21783),不同虫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53,P<0.01),混合感染样本有3份,均为钩虫和鞭虫混合。土源性线虫感染分布特征显示,不同地区、性别、年龄组和职业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3.950、39.614、98.125、52.739,P均<0.01),分别以安义县3.12%(168/5379)、女性1.77%(191/10789)、60~<70岁年龄组2.39%(92/3850)和农民1.61%(259/16080)感染率最高。钩虫为本次监测的优势虫种,尤其安义县钩虫感染人数占钩虫感染总人数的77.93%(166/213),蛔虫和鞭虫处于较低感染水平。结论南昌市农村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稍高,钩虫为优势虫种,尤其安义县钩虫感染率较高,应采取对应防控措施。
胡主花彭国华李琳孙延双钱科王伟田利光刘品星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钩虫感染率
南昌某学院2003年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6年
彭国华冯长华王伟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易感人群
不对称PCR结合滚环扩增信号放大技术检测牛肉中单增李斯特菌
2023年
建立一种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滚环扩增信号放大(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的技术,对牛肉中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快速灵敏检测。通过改变上下游引物的浓度,扩增得到一条带有通用序列的单链DNA,进而引发RCA反应,产生大量的G-四链体序列,硫黄素T嵌入G-四链体序列中产生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在最优的条件下,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在PBS中的检测限为3.6×101 CFU/mL;在加标的牛肉中,其检测限达到了3.6×102 CFU/g。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实现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通过改变特异性的引物,该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龙慧钟淙帅淑芬龙永艳王伟吴葵吴鑫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牛肉
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及基因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及虫种和基因型分布。方法2022年1月—2023年3月,于江西省3家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收集HIV阳性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并采集其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粪样基因组DNA,采用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 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样本再扩增其隐孢子虫60 k Da糖蛋白(60 k Da glycoprotein,gp60)基因。阳性样本两种基因均重复进行3次PCR扩增。采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二轮PCR扩增产物,对两基因的疑似阳性产物进行双向基因测序和比对。应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绘制系统进化树,以鉴定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累计将382例江西省HIV阳性者纳入研究,其中2例感染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52%(2/382),感染者均无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经测序与序列比对,2例感染样本隐孢子虫分离株与火鸡隐孢子虫分离株相似性分别为99.76%和99.88%。基于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2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虫种均为火鸡隐孢子虫。对2株火鸡隐孢子虫gp60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分别鉴定为火鸡隐孢子虫Ⅲe A17G2R1亚型和Ⅲb A25G1R1a亚型,其中Ⅲb A25G1R1a亚型为人体中首次发现。结论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较低。临床治疗中应关注无腹泻症状的HIV阳性者隐孢子虫感染可能性。
胡主花路亮俞英昉李琳王伟樊国印冯长华郑扬云彭国华
关键词:隐孢子虫HIV基因特征
食物中毒样品中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检测和鉴定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建立食物中毒样品中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检测方法,并对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方法:根据E. coli特异性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序列,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使用VITEK系统对分离的E. coli进行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E. coli的方法,方法检测灵敏度高(LOD为10 CFU·mL^(-1))、特异性强,应用该方法对10份食物中毒样品中的E. coli进行检测,发现4份阳性样本,纯培养后获取4株E. coli,进一步的VITEK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这4株分离株为E. coli,药敏分析结果显示4株E. coli分离株均表现为多重耐药株。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能够灵敏、准确地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的E. coli,且通过生化鉴定和药敏分析掌握食物中毒样品中E. coli的生化特征,为预防和控制E. coli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了科学依据。
龙慧龙永艳王伟吴葵樊国印
关键词:大肠埃希氏菌荧光定量PCR生化鉴定药敏分析
南昌地区HIV/AIDS患者合并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现状及基因型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南昌地区HIV/AIDS患者合并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现状及其基因型,为HIV/AIDS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南昌市辖区内的3个江西省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的HIV/AIDS患者粪便样本,采用巢式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基因,可疑产物进行双向基因测序和比对,应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绘制系统进化树,根据分析结果鉴定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382例HIV/AIDS患者,检出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6例,感染率为1.6%(6/382),6例阳性患者均为男性,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饮食及卫生习惯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个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经基因测序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通过种群发育分析显示,所有基因型均属于组1。结论南昌地区HIV/AIDS患者检出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均属于组1,应加强对南昌地区HIV/AIDS患者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的监测力度。
彭国华胡主花路亮王伟樊国印钱科胡海军孙延双戴学伟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基因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