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静

作品数:12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4篇影像
  • 4篇双期扫描
  • 4篇梗死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心肌
  • 3篇影像学
  • 3篇CT双期扫描
  • 3篇病变
  • 3篇成像
  • 2篇动脉病变
  • 2篇断层成像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再灌注
  • 2篇造影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计算机
  • 2篇计算机断层

机构

  • 11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新疆阿克苏地...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浦东医...

作者

  • 12篇焦静
  • 7篇关韶峰
  • 7篇曲新凯
  • 6篇叶剑定
  • 6篇李若谷
  • 5篇方唯一
  • 4篇沈艳
  • 2篇戴锦杰
  • 2篇韩文正
  • 1篇吴健
  • 1篇虞凌明
  • 1篇吴卫华
  • 1篇陈群慧
  • 1篇方亮
  • 1篇江一峰
  • 1篇谢晓奕
  • 1篇叶贻刚
  • 1篇刘华
  • 1篇李卉
  • 1篇孔烨

传媒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现代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变螺距技术在颈动脉、冠脉CTA一站式扫描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320排CT在颈动脉CTA和冠脉CTA检查中使用可变螺距(VHP)法一站式扫描与常规方法扫描相比,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上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怀疑颈动脉疾病、冠心病行颈动脉、冠脉CTA检查患者5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使用VHP法,从心脏往头侧扫描,先经心脏处开启心电监护模式,至气管分叉处后自动切换大螺距扫描(Fast)。B组患者分两天行常规冠脉CTA容积扫描及颈动脉螺旋扫描。测量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冠脉开口(右冠)、颈动脉(包括颈动脉开口、颈动脉分叉)、基底动脉及颈静脉层面的CT值。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B两组颈静脉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CT值、标准差(SD)值分别为9.92±2.84、8.08±2.85、(247.63±63.58)HU、25.58±5.13及4.42±1.19、1.84±1.04、(77.70±17.74)HU、18.73±2.89,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两组其余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者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上,A组[(992.94±177.43)mGy·cm、(60.06±11.22)mL]相较于B组[(1077.35±117.36)mGy·cm、(100.50±9.79)mL]降低了7.8%和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HP技术下的颈动脉、冠脉CTA一站式扫描可在不影响诊断且确保图像质量的基础上一次完成检查,减少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邢俊贾一鸣焦静倪其鸣孙炎冰于红
关键词:可变螺距低剂量
CT冠状动脉造影不同斑块性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能力,比较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因怀疑冠状动脉病变就诊的患者,均在接受CTAT检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AG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率≥50%且CTCA检查存在斑块者纳入研究。根据CTCA检查显示斑块的CT值将患者分为软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征。同时,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慢性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SIHD)患者以及不同HS-CRP水平患者CTAT斑块分布的特点,评价软斑块联合HS-CRP识别ACS患者的价值。结果共有106例患者入选该研究,其中66例(62.3%)为软斑块组,13例(12.3%)为钙化斑块组,27例(25.4%)为混合斑块组,三组斑块的CT值分别为(35.2±11.8)、(252.3±40.9)和(88.3±19.6)HU。除钙化斑块组患者年龄高于软斑块组和混合组(P=0.036),三组间其他临床因素以及血肌酐、血肌钙蛋白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与SIHD组、HS-CRP水平正常组与HS-CRP水平升高组患者的斑块分布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例HS-CRP水平升高且合并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结论CTCA可区别不同性质的冠状动脉斑块。不同临床诊断结果和不同HS-CRP水平患者的CTCA斑块分布并无差异,而HS-CRP水平升高且斑块为软斑块的患者均诊断为ACS。
关韶峰曲新凯韩文正焦静刘华李若谷戴锦杰
关键词:冠状动脉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造影
双源CT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室功能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室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的1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42例)、中度狭窄组(56例)、重度狭窄组(48例)以及闭塞组(36例),测量每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容积(ESV)、收缩容积(ED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和心肌质量(MM),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房功能指标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间EF、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EDV、SV及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EDV和MM显著升高,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0.46,均P<0.05);SV显著降低,呈负相关(r=-0.42,P<0.05)。双源CT测量与DSA检查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好一致性,双源CT测量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1%、90.6%和97.0%。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具有良好相关性,双源CT测量左心房功能参数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左心室功能准确、可靠,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倪其鸣虞凌明焦静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左心功能
64排螺旋CT对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术前血管评估及术中指导价值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术前评估和预测价值,以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术中指导性作用。方法入选明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手段测得闭塞段长度、钙化识别率。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病变特征对介入成功与否的预测作用。对所有闭塞病变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得到的图像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结果共入选15例患者,确诊17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显示所有17个闭塞病变的长度;螺旋CT的钙化识别率为76.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的钙化识别率(41.2%);螺旋CT可以对钙化处皿管进行横断面截切,确定钙化程度〈50%有3个,≥50%有10个。其中,11例患者的12个完全闭塞病变接受介入治疗,6例成功,6例失败。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长度、闭塞近端有无分支、桥侧枝形成、闭塞断端形态以及造影提示的钙化情况与介入成功与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失败组钙化面积≥50%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83.3%VS16.7%,P=0.05)。所有的完全闭塞病变均可以通过CT冠脉重建技术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钙化病变识别能力,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三维图像重建,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曲新凯方唯一叶剑定陈群惠关韶峰焦静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造影术
主动脉根部CTA影像评估在主动脉瓣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2年
目的探索主动脉根部CT血管造影(CTA)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并与二维超声数据对比,评价两者与术中外科测量数据的相关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53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10~77(42.9±18.3)岁。收集术前经胸二维超声和主动脉根部CTA对主动脉根部测量的数据,包括主动脉瓣环(AVA)、主动脉窦(Sinus)、窦管交界(STJ)。通过与术中实际测量的数据比较,做一致性分析。结果术前心脏超声AVA测量值和术前CT AVA测量值与术中AVA测量值均呈正相关(P<0.001)。与术前心脏超声AVA测量值相比[相关系数(ρ)=0.74,均方误差(MSE)=12.78],术前CT AVA测量值保持了较高准确性,以及与术中AVA测量值的一致性(ρ=0.95,MSE=2.72)。在与术中AVA测量值的相关系数方面,术前CT高于经胸二维超声(P<0.001)。结论和经胸二维超声相比,主动脉根部CTA应用于主动脉瓣成形的术前评估数据,与外科术中实际测量的数据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焦静方亮张步升谢晓奕赵乃时王颍骅吴卫华孔烨
关键词:主动脉瓣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性评估价值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的综合性评估价值。方法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期MSCT扫描检查。分析MSCT图像中早期相灌注缺损(ED)及延迟相晚期增强(LE)和残余缺损(RD)区域和增强特点。将MSCT测量的梗死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MSCTLVEF)、室壁节段运动情况与血液生化指标血清肌酸激酶(CPK)曲线下面积及超声心电图(TTE)测量的LVEF(TTELVEF)和室壁节段运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扫描相检出ED 17例,其判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4%。延迟扫描相表现出3种不同的增强特征,分别为孤立性心内膜下LE、心内膜下RD和心外膜下LE以及单纯心内膜下RD。延迟相测得的梗死容积与血清CPK曲线下面积(r=0.840)、MSCTLVEF与TTELVEF(r=0.800)以及TTE与MSCT对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评估结果(r=0.814)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结论 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的双期MSCT扫描表现出不同的增强特征。MSCT检查对再灌注后梗死部位和范围的判定具有应用价值。一次MSCT检查尚可了解患者心功能和室壁节段运动情况,且与TTE检查结果高度一致。MSCT可用于对AMI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
关韶峰方唯一曲新凯叶剑定沈艳焦静李若谷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影像学心肌梗死
64层螺旋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评估64层螺旋CT(MS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CHD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1岁。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 64层CT机。双期扫描。11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所有32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11例行心血管造影(CAG),手术25例。结果以手术或CAG检查为诊断标准,64层MS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外大血管畸形方面诊断符合率为97.9%(46/47),明显优于超声心动图(ECHO)(χ2=30.62,p<0.001);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88.4%(38/43),与ECH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7,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符合率100%,与ECH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结论64层MSCT可有效检出心内和心外大血管畸形,在CCHD诊断中是一种准确的无创性方法。
江一峰叶剑定吴健陈群慧叶贻刚焦静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延迟扫描时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13.52±5.22)%vs(9.07±3.47)%,P=0.004],平均下降32.14%;残余灌注缺损区域周围CT值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域[(156±21)vs(132±25)HU,P=0.004);在不同扫描时相,不同区域组织的CT值密度发生变化,心腔由(586±111)HU下降到(294±53)HU(P=0.001),非梗死区域心肌由(247±54)HU降到(132±25)HU(P=0.001),灌注缺损区域CT值无明显变化[(29±23)vs(42±14)HU,P=0.2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双期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灌注缺损,延迟灌注改善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高估梗死区域的面积。
曲新凯方唯一关韶峰沈艳叶剑定焦静李若谷艾力.麦合木提
关键词:心肌梗死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评估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梗死心肌灌注和范围的评估价值。方法5头家猪以球囊封闭左前降支远端90 min后撤除球囊完成再灌注。30 min后行MSCT检查,静脉团注100 mL对比剂后1 min(早期扫描相)与5 min(延迟扫描相)接受2次MSCT扫描。取出心脏后切成8 mm厚短轴面切片并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MSCT延迟扫描相高增强和周边低增强区域之和及TTC不染色区域定义为梗死区域;梗死容积以各层面容积总和的百分比表示。结果MSCT上梗死心肌在早期扫描相表现为早期灌注缺损,在延迟扫描相表现为晚期增强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相早期灌注缺损区CT值低于正常区域[(213±55)HU vs(304±30)HU](P<0.05),延迟扫描相晚期增强区CT值高于正常区域[(360±75)HU vs(90±37)HU](P<0.01),而残余灌注缺损区低于正常区域[(152±23)HU vs(190±37)HU](P<0.05)。梗死容积百分比,MSCT测得为(8.9±1.0)%,TTC病理染色为(9.2±1.4)%,两者具有一致性。结论MSCT双期扫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有不同于正常区域的特征性增强表现,对于评价心肌梗死容积与病理学方法可比性高。
关韶峰方唯一曲新凯叶剑定沈艳焦静李若谷李卉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影像学
64排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评估家猪急性无再灌注梗死心肌的大小
2008年
目的:分析64排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评估急性无再灌注梗死心肌大小的精确性。方法:家猪5只,麻醉下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行64排心电门控CT双期扫描,取R-R间期的60%进行心肌重建,计算梗死心肌的容积百分比。处死动物,取心脏切片,行TTC病理染色,将得到的梗死心肌容积与CT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5头猪成功建模,CT延迟扫描得到的梗死心肌容积百分比较首次扫描明显降低(9.78%±2.88%比11.87%±3.54%,P=0.003),下降了17.61%。TTC染色得到的梗死心肌容积百分比为9.87%±2.44%,Bland-Altmanplots方法检验与CT延迟扫描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偏差0.0112~0.0129)。结论:多层螺旋CT延迟扫描可以精确评价急性无再灌注梗死心肌的大小。
曲新凯方唯一关韶峰叶剑定沈艳焦静李若谷艾力.麦和木提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