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丹参多酚酸盐干预后GOLPH3及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变化的研究
- <正>目的检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及丹参多酚酸盐干预后GOLPH3、Akt、P-Akt、mTOR及P-mTOR表达变化,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脑缺血再灌注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 游红卢伟
- 文献传递
- 丁苯酞对SD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探讨SD大鼠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和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丁苯酞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及丁苯酞组。造模48 h后测量各组的伊文思蓝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real-time PCR检测Cdc42,GM130,ZO-1和Occludin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Cdc42和GM130是否存在共定位及脑出血后丁苯酞干预的荧光强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ZO-1和Occludin在血肿周围内皮细胞上的分布。结果:脑出血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丁苯酞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较脑出血组明显降低(P<0.05)。脑出血组Occludin,ZO-1,GM130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丁苯酞组中Occludin,ZO-1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脑出血组升高(P<0.05),而GM130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发现脑出血组中Occludin和ZO-1在血肿周围的表达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而丁苯酞组则增加(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形态发生改变,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丁苯酞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其机制与Cdc42的上调相关,而与GM130可能无关。
- 邱珂邓淑文刘慧游红雷强卢伟
- 关键词:脑出血丁苯酞CDC42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
- 血糖异常出现神经精神系少见症状的诊断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提高以少见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血糖异常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以少见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血糖异常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3例为低血糖所致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2例,局限性肢体抽搐1例;6例为高血糖所致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局限性肢体抽搐及一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各2例,步态不稳伴排尿障碍及双小腿疼痛伴肌肉萎缩各1例。本组确诊为2型糖尿病7例(伴偏侧舞蹈症和抽搐各2例、伴脊髓损害和骨骼肌病变各1例)、原发性肝癌和胰岛素瘤各1例。经严格控制血糖及对症支持治疗后,7例预后良好,2例因原发疾病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血糖异常所致少见精神、神经症状易误诊为神经科疾病,临床上对于血糖异常患者需仔细查明病因,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 游红卢伟张金囡雷强
- 关键词:低血糖症高血糖症胰岛素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KT/GSK3β信号通路变化及丹参多酚酸盐干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虽然溶栓及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血管再通会导致再灌注损伤。因此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在建立...
- 卢伟张金囡雷强陶希游红谢平辉
- 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铊中毒二例临床探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铊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我科近期收治的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铊中毒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因四肢麻木、疼痛及乏力等就诊,皆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予相应治疗无效。1例死亡后经尸检证实铊中毒;1例因脱发高度怀疑铊中毒,经尿检证实铊中毒,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较好。结论以四肢麻木、疼痛及乏力为首发症状的铊中毒易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加强对其认识,详细病史询问及认真病情分析可避免或减少铊中毒误诊。
- 谢平辉卢伟雷强张金囡游红
- 关键词:铊中毒误诊
- 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壁穿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心脏外科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开胸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然而这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是一种治疗残余VSD的新技术,该术式既避免了因胸腔粘连导致再次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难度增大的风险,又避免了辐射暴露风险,同时操作路径直面缺损,易于术中操控。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壁穿刺治疗CHD术后残余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并接受经胸壁穿刺微创封堵术的25例患者。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观察残余VSD的位置、大小、形态,VSD与三尖瓣、主动脉瓣的距离并确定穿刺点位置及进针方向。术中在TEE引导下建立输送轨道及释放封堵器,术后即刻经TEE全面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有无主动脉瓣反流及流出道梗阻等情况,若发现封堵器释放位置不满意或残余分流存在立即进行调整。术后3~5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通过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有无移位、心室水平有无残余分流、瓣膜关闭情况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来评价手术效果;通过心室大小及心功能评价心室重构情况;通过复查心电图了解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结果:在25例接受经TEE引导下的经胸壁穿刺VSD封堵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除1例右室双出口和1例法洛四联症术后残余VSD患者因缺损直径过大且形态不规则,多次尝试后仍有残余分流,改开胸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外,余23例(92.0%)均封堵成功。共使用23个封堵器(直径5~10 mm)。其中17例选用膜部对称型VSD封堵器,1例选用小腰大�
- 胡世军吴勤金万存赵天力游红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