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茜
-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论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被引量:1
- 2013年
-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现象,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探讨了民族文化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处理民族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关系的方法。在礼仪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还是弘扬民族文化礼仪、重建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沈茜
-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学生礼仪教育
- 生态文学视野中的苗族古歌艺术被引量:5
- 2009年
- 苗族古歌内容丰富,艺术题材广泛,其中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平等共生的特点,并且充满着浓厚的审美意蕴和可贵的诗意情怀,具有浓郁的生态意识,文章试图对苗族古歌艺术的生态意识作一初浅的探索。
- 沈茜
- 关键词:苗族古歌生态文学审美意蕴诗意情怀
- 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牧歌”——以侗寨村落为例
- 2011年
- "乡村牧歌"是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之一。与城市生活相比,它是一种自然、和谐、简单的乡村生活方式。文章以侗寨村落为例,对以"乡村牧歌"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作了初浅的探讨和反思。
- 沈茜
- 从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看古代彝族婚俗被引量:1
- 2008年
-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本文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发现彝族婚俗中的基本形式:自由婚恋与抢婚制度并存的婚姻礼俗。
- 沈茜
- 关键词:《阿诗玛》抢婚
- 苗族哭嫁歌及婚姻礼俗初探被引量:7
- 2008年
- 苗族的哭嫁歌不多,但是却反映出苗族的婚姻礼俗的特点。本文认为,苗族的哭嫁歌是受汉族哭嫁歌的影响而产生的,然而,苗族的哭嫁歌与他们的婚姻礼俗却有着明显的矛盾,这个矛盾乃是了解苗族婚姻礼俗的一把钥匙。
- 沈茜
- 关键词:苗族哭嫁歌婚姻礼俗
- 布依族酒歌与礼仪交融形态
- 2007年
-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以其独特的歌唱艺术作为礼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从布依族酒歌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探讨它与布依族礼仪的交融形态,以期达到对布依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 沈茜
- 关键词:布依族酒歌礼仪社会功能
- “地方知识”的历史性漂移——文学人类学知识观思考
- 2005年
- 文化人类学初创的出发点似乎是希望通过这门学科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化模式,但这种以欧洲文明为核心的理论基点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在平等的文化平台上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以致把自己推向无法摆脱的悖论中。当探源性思维被移植到中国后,中国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学人类学学者们研究和写作的深层意识形态背景仍然沿袭的是19世纪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普同主义的知识观取向,在面对中国化的地方知识时,不知不觉中成为自证西方中心的“他者”。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认识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实践的语境中去反映人类文化变迁的真实面貌,去审视人类存在的多元形态,这应该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当代形象。
- 沈茜
-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漂移文学人类学
- 瑶族民歌礼仪文化初探被引量:1
- 2012年
- 瑶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朵鲜艳的奇葩。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在生活中"以歌养心"。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瑶族民歌蕴含着瑶族人独特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影响、规范着瑶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和人际交往,体现了瑶族人民美好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瑶族社会的良好风尚。
- 沈茜
- 关键词:瑶族民歌礼仪文化
- 两汉时期《诗经》研究的奇葩——非经学思想在诗经研究中的萌芽
- 2005年
- 两汉时期,经学鼎盛,《诗》三百篇同样也被纳入经学的范畴,成为“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教化的载体和统治阶级“敷皇极以创业”的政治工具。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诗》三百篇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态势。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学主体意识的加强,在仍以“诗言志”为主旨的前提下,一部分学者文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的诠释。尽管这些言论并不如经学影响之广泛,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却是后世《诗经》非经学研究的先声,为《诗经》学研究最终摆脱经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
- 沈茜
- 关键词:两汉时期经学诗经
- 任意性与象似性语言观的辩证互补关系
- 2015年
- 自形式主义语言学与认知功能语言学问世以来,语言学界关于任意性与象似性语言观的争论从未停止。任意性和象似性均从属于心理范畴,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语言系统中的要素是否具有理据性。在语言符号层面,符号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任意性,在言语活动层面,象似性是语言系统的内在动因,支持着语言的规律性。
- 周祥沈茜
-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