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晓东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颅内
  • 5篇动脉瘤
  • 5篇血栓
  • 5篇血小板
  • 4篇栓塞
  • 4篇颅内动脉
  • 4篇颅内动脉瘤
  • 4篇抗血小板
  • 3篇动脉狭窄
  • 3篇替罗非班
  • 2篇血栓栓塞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小板聚集抑...
  • 2篇血小板聚集抑...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破裂动脉瘤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机构

  • 10篇郑州大学

作者

  • 10篇梁晓东
  • 9篇李天晓
  • 7篇王子亮
  • 5篇汪勇锋
  • 4篇贺迎坤
  • 4篇李立
  • 4篇赵同源
  • 4篇许岗勤
  • 4篇白卫星
  • 3篇朱良付
  • 3篇薛绛宇
  • 3篇邵秋季
  • 3篇李钊硕
  • 3篇冯光
  • 1篇张优
  • 1篇冯周琴
  • 1篇王梅云
  • 1篇白岩
  • 1篇杨博文
  • 1篇周腾飞

传媒

  • 4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预防性应用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且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患者的临床资料。替罗非班应用方案:支架释放前或单纯弹簧圈栓塞完成时经静脉给予负荷剂量(8.0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继而维持剂量(0.1μg·kg-1·min-1)至术后24 h,撤药前2 h给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口服药物替换。观察分析替罗非班相关颅内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结果入组208例患者中支架辅助栓塞166例(79.81%),单纯弹簧圈栓塞42例(20.19%)。替罗非班相关颅内出血4例(1.92%,均发生在支架辅助栓塞队列),其中术中3例(1.44%),术后1例(0.48%);血栓栓塞事件6例(2.88%,支架辅助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0.48%),术后维持用药期间血栓栓塞相关症状5例(2.40%)。结论经静脉负荷剂量继而维持剂量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预防性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贺迎坤赵同源许岗勤汪勇锋周腾飞邵秋季
关键词:替罗非班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血栓栓塞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三种抗血小板方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所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03例,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3组。术前2~24 h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600 mg)的患者为负荷组54例;术中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8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继而维持剂量(0.1μg·kg-1·min-1)的为替罗非班组,50例;术前3~5 d给予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的为术前双抗组,99例。采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负荷组、术前双抗组、替罗非班组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1.1%(6/54)、2.0%(2/99)、0;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7.4%(4/54)、4.0%(4/99)、0。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P<0.05)与替罗非班组(P<0.01);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P值均<0.05),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负荷亚组中,暴露低分子肝素亚组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组(P<0.05),而肝素暴露组与未暴露组术后出血事件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术前3~5 d双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策略用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与其他两种方案相比,术前2h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更容易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负荷亚组中,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再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血栓栓塞事件,但其可能增加�
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许岗勤白卫星朱良付薛绛宇冯光贺迎坤汪勇锋李钊硕李立赵同源
关键词:血栓栓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患者26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将病变分为简单型(Ⅰ型)、复杂型(Ⅱ型1,评估手术路径并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腔内介入治疗策略。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腔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14例。其中Ia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Ⅰb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2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2例;Ⅱa型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7例,结果完全栓塞3例,几乎完全栓塞3例,不完全栓塞3例;Ⅱ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结果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1例,不完全栓塞5例。发生并发症3例:1例球囊辅助过程中出血死亡,与选用顺应性球囊有关:1例辅助支架在狭窄处展开欠充分,急性血栓形成;1例单纯填塞过程中微量出血合并迟发型血管痉挛,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体征。患者平均随访(26±11)月,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有20例.3分4例,6分2例。结论介入治疗动脉瘤局部合并狭窄难度较大,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腔内治疗提供依据。
李钊硕李天晓薛绛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梁晓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
急性脑卒中血栓模型的制备及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流体模型法制备一种适用于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装置的新血栓模型,并评价其特性。方法采用动态血栓形成系统制备流体模型血栓,同时采用传统静止法制备血栓。通过手动拉伸试验(各15个血栓样本)和导管注射试验(各15个血栓样本)来进行血栓机械性能的检测。将上述2种模型血栓(各5个)及5例卒中患者的血栓标本进行HE染色,并对3种血栓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选取2只猪,以流体模型血栓建立急性猪血管栓塞模型,评估其显影性。2种血栓最大拉伸长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导管注射实验后血栓断裂率通过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种模型血栓的最大拉伸长度分别为(4.28±0.23)和(3.16±0.1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8,P<0.01);经导管注射实验后的断裂率分别为13%(2/15)和60%(9/15),静止法制备的血栓的断裂率高于流体模型制备的血栓,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流体模型制备的血栓显示出同卒中患者的血栓标本类似的混合性血栓结构,而静止模型血栓镜下仅见大量红细胞分布;2只猪的舌动脉、颈浅动脉共8根血管均成功实现栓塞,且显影良好。结论流体模型制备的血栓机械性能稳定、显影性好,且同卒中患者的在体血栓具有类似的组织学结构。
邵秋季朱良付李天晓李杜娟赵文丽任伟贺迎坤蔡栋阳梁晓东杨博文
关键词:卒中血栓形成
替罗非班在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血栓并发症的研究
背景和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宽颈、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中,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继发的缺血事件发生,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被应用于临床中。然而,文献报道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后血小板高反应...
梁晓东
关键词:替罗非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颅内动脉瘤血栓并发症抗血小板治疗
经桡动脉途径采用6F指引导管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TRA)使用6 F指引导管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采用TRA 6 F指引导管行CAS的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资料,术前均评估经股动脉入路手术困难、不能耐受术后卧床或经股动脉手术失败。颈动脉硬化狭窄病变位于左侧9例、右侧19例。均经右侧桡动脉入路,6 F指引导管超选靶血管,植入远端保护装置,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记录指引导管到位情况、支架植入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和穿刺点出血发生率,观察术后桡动脉搏动及闭塞情况、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手术射线投射时间,并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行CAS的30例患者的手术射线投射时间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28例患者指引导管均到位,支架植入成功。TRA和经股动脉途径行CAS患者的手术射线投射时间分别(8.6±1.4)、(9.0±2.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7,P=0.477)。穿刺后2例出现桡动脉痉挛,1例术后8 h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术后1周行桡动脉彩色超声检查,27例桡动脉通畅,1例血流减慢。3个月后复查可见所有患者桡动脉血流恢复通畅。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结论采用TRA 6 F指引导管行CAS安全、可行。
王子亮许岗勤汪勇锋李立梁晓东李天晓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桡动脉
抗血小板药物诱导颅内多发出血1例
2016年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以"突发剧烈头痛6 h余"主诉急诊入院,发病后2 h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3级;查体:神志清,双侧外展神经受限,左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Ⅴ级,双侧Babinski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既往高血压史3年。入院当天在全麻下行"脑血管造影术+右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处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术中造影可见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瘤颈约5mm,深4mm,长度约7mm,瘤体上可见脉络膜前动脉发出及1个子囊,术中植入1枚4.5mm×22mm 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术后即刻头CT未见颅内新发出血。
梁晓东汪勇锋李天晓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颅内出血血栓弹力图
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2分。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许岗勤王子亮汪勇锋梁晓东李立李天晓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SOLITAIRE
替罗非班诱导重度血小板减少伴贫血1例被引量:4
2016年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以“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5 d”为主诉入院。急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MRA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后第3天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术中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SAH责任病变),大小约6.2 mm×6.0 mm,颈宽约4.0 mm,瘤体顶端可见“子瘤”。
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白卫星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替罗非班颅内动脉瘤贫血
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案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估新型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本研究为上市前ⅠⅡ期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计划入组40例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狭窄度≥70%),按1:1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新型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系统(MauroraStent),对照组使用脑血管专用裸金属球扩式支架(Apollo)。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6个月的支架内再狭窄和术后30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2个月内同侧性短暂性脑缺血发、卒中死亡,以及所有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入组开始于2014年月,到2015年9月40例患者入组完毕,随机后12个月内的资料,。结论:该试验将为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后期进行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参考。注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IIR-16009115。
贺迎坤李天晓白卫星朱良付王子亮薛绛宇冯光冯周琴王梅云李立李钊硕赵同源许斌张优田咏梅白岩赵晓娟梁晓东邵秋季常凯涛李桢桢
关键词:椎动脉狭窄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随机对照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