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东
- 作品数:19 被引量:46H指数:3
- 供职机构: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盐城市医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odoplanin的表达,分析阳性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间质细胞podoplanin阳性者43例,阳性率为62.3%。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间质细胞podoplanin阳性者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为45.72±14.36,明显高于间质细胞podoplanin阴性者(21.23±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管侵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podoplanin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犯者(P<0.05)。间质细胞podoplanin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 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管侵犯。
- 梁晓东黄文斌王劲松
-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PODOPLANIN间质细胞
- 不同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比较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 对几味中药醇提物的美白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中药美白产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高良姜、白及、白芷、苏木、白术、紫草、艾叶、马齿苋、诃子9味中药采用70%乙醇提取方法 ,以维生素C和熊果苷为阳性对照,采用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法实验,比较不同药物的活性差异.结果 中药诃子酪氨酸酶抑制率为(51.43±2.52)%,高于熊果苷的(46.34±6.32)%.中药艾叶和马齿苋也有一定的抑制酪氨酸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2.88±7.99)%和(13.07±11.98)%.而其他几味中药几乎没有抑制酪氨酸酶作用.结论 中药诃子、艾叶醇提物对酪氨酸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可作为美白中药进一步研究.
- 张国哲刘平平季禹乔孙明忠秦一雨梁晓东
- 关键词:美白酪氨酸酶中药熊果苷
- 伴微乳头结构肺腺癌中c-Met、VEGF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c-Met)、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含微乳头结构肺腺癌(MPPAC)中表达及意义。方法搜集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肺腺癌患者116例,按微乳头结构(MPP)是否大于5%将116例肺腺癌病例分为MPPAC组(56例)和MPP阴性组(60例),50例癌旁肺组织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Met及VEGF的表达。结果c-Met阳性表达率在MPPAC组、MPP阴性组、对照组分别为69.64%(39/56)、51.67%(31/60)、6.00%(3/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GF阳性表达率在MPPAC组、MPP阴性组、对照组分别为66.07%(37/56)、50.00%(30/60)、8.00%(4/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MPPAC组中c-Met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783,P<0.01);且c-Met、VEGF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及TNM分期Ⅲ~Ⅳ期患者中表达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Ⅱ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et、VEGF在MPPAC中高表达,它们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有关。c-Met、VEGF共同参与了MPPAC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且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 邱静戴晓丽王琪王婷婷梁晓东
- 关键词:腺癌原癌基因蛋白质C-M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 胃间质瘤与炎性纤维性息肉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与胃炎性纾维性息肉(IFP)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98例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GST(GST组,n=76)、IFP(IFP组,n=22)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部位、最大径及生长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GST患者内镜下大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IFP患者在内镜下均表现为突向管腔的隆起性肿块。GST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IFP患者肿瘤细胞呈梭形或短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样,交织束状或席纹状排列。GST组患者CD117、DOG1抗体阳性率及KI67阳性指数高于IFP组患者,SMA、calponin抗体阳性率低于IF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S-100抗体阳性率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FP患者复发率为0,低于GST患者的21.05%(1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4,P=0.019<0.05)。【结论】GST与IFP在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可根据两者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表型及相关抗体联合检测的结果进行鉴别。
- 邱静王琪戴晓丽梁晓东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 膀胱颗粒细胞瘤一例报告被引量:2
- 2017年
- 患者,女,77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于2016年1月6日入院。既往有右侧股骨头置换手术史,否认特殊药物使用史。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正常。
- 刘亚东卢晓明周国洋王进峰尹九湖王礼平董彬彬梁晓东张娴娴
- 关键词:颗粒细胞瘤无痛性肉眼血尿膀胱凝血常规股骨头置换阳性体征
- 宫颈正常细胞与ASC-US中HPV感染型别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女性宫颈正常细胞与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1 000例宫颈正常细胞和229例宫颈ASC-US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1 000例宫颈正常细胞中检出HPV阳性感染者106例,总的HPV感染率为10.60%(106/1 000),其一重感染率为9.30%(93/1 000),多重感染率为1.30%(13/1 000);229例宫颈ASC-US中检出HPV阳性感染者116例,总的HPV感染率为50.66%(116/229),其一重感染率为34.06%(78/229),多重感染率为16.59%(38/229)。两组HPV总阳性率、一重和多重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18、33、42、43、52、58型是宫颈正常细胞及ASC-US中最主要的型别,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细胞的HPV分型检测,有利于在临床上对宫颈ASC-US行进一步分流管理,对宫颈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梁晓东蔡为民耿建祥龙秀荣张劲松王宏景夏林李海赵雪
- 关键词:宫颈肿瘤
- 探讨微小RNA-451(miR-451)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451(mi R-451)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于2014年6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32例胃癌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收集这32例患者的胃癌组织标本与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微小RNA-451(mi R-451)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分析胃癌组织中微小RNA-451(mi R-45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微小RNA-451(mi R-451)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36.11%,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77.78%;III^IV期胃癌患者的微小RNA-451(mi R-451)高表达率为47.62%,明显低于I^II期胃癌患者的86.67%;有淋巴结转移者的微小RNA-451(mi R-451)高表达率为47.06%,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78.95%;微小RNA-451(mi R-451)高表达者的生存率为69.23%,明显高于微小RNA-451(mi R-451)低表达者的39.13%;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小RNA-451(mi R-451)与胃黏膜组织的恶性病变、胃癌组织浸润转移、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胃癌的新治疗靶点。
- 梁晓东
-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葛根、葛花及其总黄酮对酒精性肝病大鼠防治作用研究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比较中药葛根、葛花及其总黄酮对酒精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的防治作用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白酒灌胃法建立急性酒精性肝病模型。将SPF级SD大鼠(雄性,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包括:正常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阳性药对照组、葛根组、葛花组、葛根总黄酮组和葛花总黄酮组。连续造模并治疗15 d后采集大鼠血清、肝脏组织。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肝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显微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尿素氮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而血清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仅葛根组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高、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水平。结论过量白酒可引起肝肾损伤,葛根、葛花在治疗酒精性肝损伤方面可以互补;葛根、葛花总黄酮为解酒活性成分,但解酒效果不如总提物。
- 张国哲季建伟刘平平汪楠孙明忠梁晓东
-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ALD葛花
- 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pod...
- 梁晓东黄文斌王劲松
- NF-κB、VEGF对涎腺腺样囊性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真核细胞核转录因子B (NF-κB)对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正常唾液腺组织、32例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和34例SACC中NF-κB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CD34标记微血管计数(MVD),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唾液腺组织、PA和SACC中NF-κB、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逐步升高,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VD计数随着NF-κB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NF-κB和VEGF、VEGF和CD34的表达成正相关(P均<0.05).NF-κB的表达与SACC的神经侵犯和远处转移有关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实体型SACC中NF-κB的表达高于筛孔型和腺管型,NF-κB的表达与SACC的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F-κB的表达与SACC的血管生成呈正相关,在SACC噬神经性、远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方面起重要作用,故推测NF-κB可以作为抗血管治疗SACC的潜在的靶向目标.
- 邱静戴小丽张桂春梁晓东陈昌盛
- 关键词:NF-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