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才华
- 作品数:124 被引量:466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复发机制和再次消融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复发的机制,以及代谢综合征对再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初次导管消融的患者共522例,175例复发,复发患者中98例行再次消融(3例失访),资料完整的95例入选本研究。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根据三维激动标测,以及隔离肺静脉后房颤是否终止和诱发将复发机制分为肺静脉机制和肺静脉外机制。结果95例患者中代谢综合征53例(55.8%)。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24例(45.3%),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14例(26.4%),房颤合并房扑或房速15例(28.3%);非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18例(42.9%),房扑或房速17例(40.5%),房颤合并房扑/房速7例(1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恢复在代谢综合征组为83.3%,在非代谢综合征组为8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机制考虑存在肺静脉外因素代谢综合征组25例(47.2%),非代谢综合征组为20例(47.6%)(P=0.965)。平均随访3-73(29.6±20.5)个月,共有33例(34.7%)复发。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对35.7%, P=0.955)。结论代谢综合征对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机制和再次消融成功率无影响。
- 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小慧喻荣辉龙德勇杜昕康俊萍吴嘉慧宁曼桑才华魏永燕蒋晨曦李松男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
- 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的操作规范被引量:2
- 2022年
- 国内外研究表明Marshall静脉(VOM)无水乙醇消融可提高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VOM无水乙醇消融的规范操作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VOM无水乙醇消融规范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解剖变异的处理、注意事项及相关说明以及安全性。
- 黄尾平何勃余雯曦桑才华葛卫力谢双伦鲁志兵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 既往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初步探讨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再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安贞医院自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间,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并再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1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消融参数,随访临床事件与窦律维持情况。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6±11.4)岁,男6例,3例复发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7例复发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围术期8例应用华法林桥接抗凝,2例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再次导管消融治疗,1例患者术后因继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心脏压塞、其他出血及死亡事件。随访期间(30.0±14.4)个月,6例(6/10)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再次行导管消融治疗安全及可行。
- 赵欣苏鑫龙德勇桑才华喻荣辉汤日波刘念白融蒋晨曦李松南郭雪原王伟胡荣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包压塞导管消融抗凝治疗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电复律即刻成功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对影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内复发患者直流电复律成功率的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行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且在术后3个月内因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住院行电复律的患者。禁食状态下,地西泮静脉注射镇静,行双向同步直流电复律,除颤电极片置于心尖区及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50~200J。结果:共入选63例患者,年龄33~69岁,平均心房颤动病史14.6个月,左心房直径(42.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62.9±5.3)%。复发持续性心律失常中46%为心房扑动,54%为心房颤动,共进行97次电复律。患者即刻复律成功率为77%,其中80%一次放电复律成功。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是否服用心律平等方面,即刻复律成功组与即刻失败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左心房扩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电复律即刻成功率显著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上述因素后发现,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OR=0.957,95%CI:0.921~0.994,P=0.023)和术前服用胺碘酮是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即刻成功的定义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24 h。结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术前服用胺碘酮是电复律即刻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 宁曼董建增康俊萍喻荣辉龙德勇汤日波桑才华蒋晨曦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早期复发直流电复律
- EB病毒IgG抗体在预测心房颤动发生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与窦性心律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及未复发患者中,血清中EB病毒衣壳抗原Ig G抗体(EBV-VCA Ig G抗体)水平,以评估其在预测心房颤动发生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CAFR)中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103例,并将流行病调查研究中4 209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对象来源,经匹配后分别为48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EBV-VCA Ig G抗体水平;整体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与匹配后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复发分别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EBV-VCA Ig G抗体水平。结果:比较发现心房颤动组患者组EBV-VCA Ig G抗体较对照组高[(75.91±14.92)vs.(51.08±11.89)μg/m L,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BV-VCA Ig G抗体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生存在相关性(OR=1.140,95%CI:1.078-1.205,P〈0.001);当EBV-VCA Ig G抗体截断值为68.35μg/m L时的预测敏感度为77.1%,特异度为99.0%(95%CI:0.835-0.965,P〈0.001)。但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发现EBV-VCA Ig G抗体水平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证实EBV-VCA Ig G抗体水平可能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且对心房颤动的发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井然刘少伟夏时俊刘念阮燕菲蒋晨曦桑才华汤日波龙德勇喻荣辉白融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复发
- 时间流程图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时间护理流程图对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血压病患者在射频消融围手术期内血压、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病行射频消融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时间护理流程图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血压、心功能指标、护理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2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124±11)mmHg(1 mmHg=0.133 kPa)比(135±12)mmHg、(81±8)mmHg比(90±6)mmHg],观察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96.7%(29/30)比73.3%(22/30)](均P<0.05)。干预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最大摄氧量、6 min步行距离均高于/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长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2组护理依从性中遵医用药、科学饮食、适量运动评分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中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时间护理流程图干预可提高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及高血压病患者射频消融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率,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护理依从性并改善生活质量。
- 周文悦马晓桦石继慧马艾刘畅刘玮桑才华马长生
-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血压病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专用球囊造影电生理标测导管
- 本发明涉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专用球囊造影电生理标测导管,包括:球囊,标测电极头端,球囊充气接头,造影剂接头,标测电极连接头,导管主管。CRT球囊造影电生理标测导管进入血管时,通过球囊充气接头将球囊充气,使球囊能够...
- 李松南马长生董建增白融桑才华蒋晨曦贺晓楠
- 文献传递
-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的一站式介入治疗
- 2023年
-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联合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合并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接受PBMV联合RFCA一站式治疗的风湿性MS合并抗心律失常药物抵抗的心房颤动患者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围术期及随访期内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2例。平均年龄为(59.1±11.2)岁。术后,平均左心房压(left atrial pressure,LAP)从(16.1±3.6)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7.9±4.1)mmHg,二尖瓣口面积(mitral valve area,MVA)从(1.2±0.4)cm2增加到(1.8±0.4)cm^(2)(压差降半时间,pressure half time,PHT法)(P<0.05)。平均随访(20.3±12.4)个月,7例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NYHA分级Ⅰ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论:PBMV联合RFCA治疗风湿性MS合并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 刘晓霞王皓汤日波刘念桑才华马长生
- 关键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导管消融
-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的三尖瓣隔瓣瓣下起源室性早搏导管消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评价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指导的三尖瓣隔瓣瓣下起源室性早搏(室早)导管消融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ICE指导的三尖瓣隔瓣瓣下起源室早射频消融术患者10例,中位年龄32(IQR 17~64)岁,男7例、女3例。所有患者在完整重建三尖瓣及右心室结构后,于室早时行激动标测,使用压力导管经反"C"法到达三尖瓣隔瓣瓣下区域进行放电,观察消融效果及并发症,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术中ICE测量三尖瓣隔瓣最大长度平均为(16.4±3.7)mm,隔瓣与室间隔平均成角68.1°±10.4°。术中激动标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最早激动点均位于左前斜位下三尖瓣环的1~3点钟方向,最早激动点距离希氏束(记录到最大H波区域)(7.6±2.6)mm,平均领先体表QRS波(30.6±5.6)ms。其中6例患者可在最早激动点处记录到H波,平均放电(6.5±1.5)s室早消失,无围术期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临床室早复发。结论对于三尖瓣隔瓣瓣下起源的室早导管消融,可在ICE指导下通过反"C"法贴靠获得可靠的消融效果。
- 王琎李梦梦龙德勇桑才华蒋晨曦郭雪原赵欣李松南王伟汤日波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 关键词:室性早搏复合征三尖瓣环导管消融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的探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封堵术的PDA患者进行无创心功能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流动力学、左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变化的指标。结果PDA封堵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及容积(RVEDV)、每搏量(RVSV)、射血分数(RVEF)均明显增大(P<0.05),随访中RVEDD和RVEDV进一步增大(P<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及容积LVEDV)、每搏量(LVSV)、射血分数(LVEF)术后均明显减小(P<0.05),随访中上述指标除LVEF外均进一步减小(P<0.05);所有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穿刺封堵术治疗PDA能使血流动力学改变迅速逆转,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
- 桑才华杨天和蔡运昌刘晓桥田翔谭洪文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