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慎骄

作品数:68 被引量:29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1篇土壤
  • 17篇水分
  • 17篇小麦
  • 15篇灌溉
  • 14篇冬小麦
  • 11篇水分利用
  • 10篇水分利用效率
  • 10篇利用效率
  • 8篇土壤水
  • 7篇玉米
  • 7篇水管
  • 7篇土壤水分
  • 7篇夏玉米
  • 5篇灌水
  • 5篇负压
  • 4篇氮肥
  • 4篇滴灌
  • 4篇植物
  • 4篇农业
  • 4篇苜蓿

机构

  • 6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河南农业大学
  • 8篇河南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山西师范大学
  • 4篇商丘市农林科...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陕西省循环农...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作者

  • 68篇杨慎骄
  • 34篇王和洲
  • 30篇张笑培
  • 19篇陈金平
  • 18篇宗洁
  • 16篇刘安能
  • 11篇孙浩
  • 10篇周新国
  • 9篇吕谋超
  • 8篇马守臣
  • 8篇樊向阳
  • 5篇孟兆江
  • 4篇段爱旺
  • 4篇李金山
  • 4篇李凤民
  • 4篇王晓森
  • 4篇贾艳辉
  • 4篇武鹏举
  • 4篇韩启彪
  • 4篇徐炳成

传媒

  • 13篇灌溉排水学报
  • 6篇河南水利与南...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负压储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负压储水装置,属于农田灌溉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要点为:一种负压储水装置,包括密闭的储水罐体,该储水罐体的底部均布有支撑架,储水罐体的顶部设有加水口,储水罐体的底部设有排污口,储水罐体的侧壁上...
吕谋超宗洁孙浩翟国亮杨慎骄
文献传递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群体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4种氮肥处理,分别为CK(基肥∶追肥=10∶0)、N1(基追比为7∶3)、N2(基追比为5∶5)和N3(基追比为3∶7)。结果表明,合理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有效茎数和分蘖成穂率,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叶面积,从而改善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增加基施氮量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千粒重;随着追氮比例的增加,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追氮比例不利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N1处理冬小麦群体结构较好,耗水量最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较高,为最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杨明达马守臣杨慎骄李春喜张素瑜马守田王多多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基追比例水分利用效率
调亏灌溉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防雨棚下桶栽土培方法,就调亏灌溉(RDI)对作物根、冠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冬小麦设置5个水分调亏阶段,每个调亏阶段设置3个水分调亏程度,另设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为对照(CK)。分别在水分调亏期间和复水后测定各处理根系参数和地上干物质质量。结果表明,RDI对植株根冠生长发育的影响因不同水分调亏阶段和不同水分调亏度而有所不同。在水分调亏期间冬小麦根系生长受到强烈抑制,但复水后根系具有"补偿生长效应"或"超补偿生长效应"。冬前适度水分调亏(调亏度55%FC~65%FC)对根系生长具有正效应;返青—拔节阶段不同程度水分调亏复水后均有"补偿生长效应"或"超补偿生长效应",而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增强趋势。冬小麦水分调亏均增大根冠比(R/S),且随水分调亏度加重,R/S明显增大。因此,RDI可以作为冬小麦根冠生长调控的有效方法。
孟兆江段爱旺王景雷高阳王晓森杨慎骄
关键词:冬小麦调亏灌溉根冠比
氮肥后移对抽穗后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采用子母桶栽土培法模拟冬小麦抽穗后不同的水分胁迫状态,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氮肥处理,分别为N1(基肥∶拔节肥∶开花肥=10∶0∶0)、N2(6∶4∶0)和N3(4∶3∶3),模拟冬小麦抽穗后2种水分胁迫(渍水胁迫、干旱胁迫),设正常供水为对照.结果表明:相同供水条件下,N2和N3处理较N1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灌浆期旗叶的SPAD和光合速率,确保了收获时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氮肥后移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耗水量,但其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相同氮肥条件下,干旱胁迫和渍水胁迫处理较正常供水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的光合速率、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与正常供水相比,各氮肥条件下干旱胁迫和渍水胁迫处理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减小幅度均表现为N1>N2>N3.表明氮肥后移通过提高旗叶SPAD、减缓花后旗叶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调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以减轻逆境灾害(干旱和渍水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杨明达马守臣杨慎骄张素瑜关小康李学梅王同朝李春喜
关键词:氮肥后移冬小麦水分胁迫
晋西南褐土上小麦苜蓿套作对土壤氮素及植物吸氮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研究冬小麦和苜蓿不同种植模式在不同生长期内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以期为粮草混播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依托2014年在晋西南开展的田间试验,于2017和2018年研究了小麦单播、苜蓿单播和小麦苜蓿混播的作物产量以及土壤剖面氮素特征。结果表明:(1)两个试验年份内小麦苜蓿混播增加了作物生物量且小麦植株茎叶和籽粒氮含量均高于小麦单播;相比任一单作,小麦苜蓿混播显著提高了作物植株氮积累总量。(2)种植方式影响表层(0~3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3月春季返青时苜蓿单播高于小麦单播和混播处理,6月麦收时小麦单播和混播均高于苜蓿单播;苜蓿单独生长期(10月)200 cm深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依次为小麦单播>混播>苜蓿单播。不同生长时期小麦单播硝态氮随土壤剖面垂直淋失并于土壤深层大量累积,而小麦苜蓿混播后缓解了硝态氮的垂直淋失现象。(3)小麦返青时0~30 cm土层苜蓿单播土壤铵态氮含量略高于小麦单播和混播,小麦地休耕苜蓿单独生长期200 cm深小麦单播铵态氮含量低于苜蓿单播和混播。(4)越冬期(前一年10月~3月)小麦苜蓿混播土壤无机氮得到了累积,小麦苜蓿共生期(3~6月)土壤无机氮处于消耗阶段,麦收后苜蓿单独生长期(6~10月)无机氮又得到了补充。
李恩慧王玉慧杨慎骄穆阳阳张晓红
关键词:套作苜蓿小麦
双针头蒸发测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针头蒸发测针,包括标尺、滑槽和基座,滑槽套设于标尺的外部且与标尺滑动连接,基座套设于滑槽的外部且与滑槽滑动连接;标尺设有主尺刻度,基座设有游标尺刻度,主尺刻度和游标尺刻度相对应且分度相差0.1mm;...
刘安能王和洲孟兆江陈金平张笑培杨慎骄
文献传递
耕作方式对豫东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豫东地区夏玉米生长季恰逢雨季,季节性强降水经常导致农田积水,使玉米生长受到涝渍灾害威胁,为探索当地夏玉米的适宜栽培管理模式,试验设置播前翻耕、深松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并以当地种植习惯的免耕贴茬播种为对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重点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夏玉米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贴茬播种处理相比,翻耕和深松处理均能在强降雨后有效降低表层土壤含水率,增加夏玉米生长中后期的株高和叶面积;翻耕和深松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6.55%和19.67%;翻耕和深松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37%和9.69%,旋耕处理降低了3.45%。综合考虑夏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翻耕和深松措施是适宜于豫东地区夏玉米高产的栽培模式。
张笑培周新国周新国樊向阳黄仲冬樊向阳王和洲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苜蓿-冬小麦间作叶片SPAD值及产量表现被引量:3
2019年
为提高苜蓿与冬小麦间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研究苜蓿-冬小麦间作模式下苜蓿和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和产量的变化,寻求冬小麦主产区适宜的苜蓿-冬小麦种植模式。设置苜蓿∶冬小麦为1m∶1m(MD)和1m∶2m(M2D)的间作模式,同时以单播冬小麦(CK-X)和单播苜蓿(CK-M)作对照,测定苜蓿、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株高和产量变化,计算并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SPAD值与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处理苜蓿叶片的SPAD值为MD>M2D>CK-M,株高为CK-M>M2D>MD;冬小麦叶片的SPAD值为M2D>MD>CK-X,株高为CK-X>M2D>MD;MD、M2D与CK-M和CK-X相比,苜蓿产量分别减少15.16%和9.36%,冬小麦产量减少41.04%和29.72%。M2D种植模式下,苜蓿、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冬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与单播冬小麦差异显著。
穆阳阳周艳丽杨慎骄岳喜天王静丽张晓红
关键词:间套种植紫花苜蓿冬小麦SPAD
水分及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充分发挥秸秆覆盖与适宜灌溉对作物增产及土壤固碳减排的各自优势及二者协同效应,建立减排增产节水的高效农田管理模式。【方法】以豫东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覆盖方式(秸秆覆盖(S)和无覆盖(N))和灌水控制下限(田间持水率(FC)的50%(W1)、60%(W2)、70%(W3)、80%(W4))两因素试验,系统研究水分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排放总量、土壤微生物异氧呼吸碳释放量和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影响。【结果】秸秆覆盖和灌水增加了土壤呼吸、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和土壤微生物异氧呼吸碳释放量,其中SW4处理均最高,与SW3、NW4处理差异不显著。SW3处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碳排放效率均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高3.99%~245.74%和2.35%~138.80%。与SW4处理相比,SW3处理在节约灌水的前提下,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提高2.99%,碳排放效率提高2.35%。【结论】综合考虑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排放效率,SW3处理(灌水控制下限为70%FC+秸秆覆盖)可以作为节水、减排、增产的农田管理模式。
张笑培常晓杨慎骄杨慎骄周新国
关键词: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夏玉米土壤呼吸碳平衡
黄土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中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问题,以农地(F)为对照,对天然侧柏(B)次生林、不同林龄(5、20 a)刺槐人工林(C5,C20)、荆条灌丛(H5)和苜蓿草地(M)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植被恢复,物种丰富度均比农地增加,乔木>灌木>草本;群落丰富度指数撂荒地最高,农地最低,顺序为:H5>C20>C5>B>J>M>F;Simpon优势度指数,B>C5>C20>J>M>H5>F。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20>C5>B>H5>J>M>F;Sheldon均匀度指数:B>C20>C5>J>M>F>H5。通过植被恢复,物种数量提高,群落多样性改善,有利于植被生态效应的建设。
张笑培杨改河王和洲宗洁杨慎骄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植被群落植被恢复物种多样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