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彦龙

作品数:25 被引量:192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4篇出血
  • 12篇脑出血
  • 9篇高血压
  • 7篇神经内镜
  • 7篇手术
  • 7篇脑损伤
  • 7篇内镜
  • 6篇术后
  • 6篇颅内
  • 6篇减压术
  • 6篇骨瓣
  • 5篇重型
  • 5篇颅脑
  • 5篇颅脑损伤
  • 4篇神经内镜辅助
  • 4篇内压
  • 4篇小脑
  • 4篇小脑出血
  • 4篇颅内压
  • 4篇内镜辅助

机构

  • 25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西安市中心医...
  • 1篇延安大学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解放军第20...

作者

  • 25篇杨彦龙
  • 21篇李立宏
  • 14篇常涛
  • 8篇高立
  • 5篇郭清保
  • 4篇谢曼丽
  • 4篇马涛
  • 3篇李敏
  • 3篇李玉骞
  • 2篇张兴业
  • 2篇郑龙龙
  • 2篇柴磊
  • 2篇罗涛
  • 2篇郭少春
  • 1篇王强
  • 1篇高国栋
  • 1篇于长义
  • 1篇屈延
  • 1篇张斌
  • 1篇杨阳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年份

  • 14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救治多模态监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7年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和重度残疾的主要疾病。当前TBI救治的监测手段以体格检查、影像检查为主,其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诊断、干预TBI的病理生理过程,缺乏明确的、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颅内压监测、脑组织氧监测、脑微透析技术、脑电监测以及脑血流监测是监测TBI的重要方法。多模态监测是对这些孤立监测手段的整合,其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估TBI程度,相应的目标导向治疗能够指导临床医师采取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进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转归。
杨彦龙常涛罗涛李立宏屈延
关键词:重型创伤性脑损伤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脑微透析经颅多普勒超声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临床分析与体会
高立杨彦龙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ICP)探头置入术,术后1周采用TCD连续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时间平均流速(Vmean)、舒张期血流速度(Vedv)和搏动指数(PI),进而评估脑血流状态。结果术后1周Vmean和Vedv的变化趋势呈“U”形,术后第3天最低,分别为(72.5±22.6)cm/s和(43.6±19.8)cm/s,与术后第1、2、6、7天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PI、ICP的数值连线均呈“抛物线”形,术后第4天最高,PI为1.5±0.7,ICP为(17.2±4.5)mmHg,ICP与术后第1、2、3、6、7天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脑充血的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发生率最高(13.8%,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在术后第4天发生率最高(36.2%,2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呈增加趋势,术后第6天发生率最高(15.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作为一种无创、简单、易操作的监测工具,可有效评估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的脑血流状态。
常涛高立郑龙龙杨彦龙李敏李立宏
关键词:颅脑损伤超声检查多普勒
神经内镜辅助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的临床研究
杨彦龙
神经内镜下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被引量:28
2017年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o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内镜在幕上HICH应用的手术指证、时机、入路及技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8例幕上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神经内镜在该类患者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杨彦龙常涛郭少春高立李立宏
关键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HEMORRHAGE神经系统疾病HICH神经内镜
神经内镜辅助下高血压幕下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附20例报道)
高立杨彦龙常涛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DC)后硬膜下积液(SE)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DC后发生SE的56例sTBI患者资料。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12~76岁[(36.1±1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2例,高处坠落伤7例,击伤4例,重物砸伤3例。发生减速性、加速性及挤压伤分别为45例、8例和3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行单侧DC49例,双侧7例。SE位于DC同侧39例,对侧10例,双侧7例。所有患者依据SE量不同,分别给予加压包扎、穿刺引流、颅骨修补及积液腔一腹腔分流手术治疗。观察患者SE量,设定SE量≤15ml为治愈标准。结果12例SE量≤30ml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仅2例SE量增加需手术治疗;44例初始SE量〉30ml及2例非手术治疗SE量增加〉30ml的患者给予外科干预,反复利用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方法治疗后5例仍复发,行积液腔一腹腔分流后积液控制。所有患者SE控制后均行颅骨修补术。术后复查示残余SE量均≤15m1。结论对于DC后硬膜下积液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积液腔一腹腔分流、颅骨修补术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SE的发生及发展。
李志红李玉骞柴磊杨彦龙高立李敏张兴业常涛郭清保罗涛李立宏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脑损伤引流术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回顾(附60例报告)
杨彦龙李立宏
颅脑损伤术后细胞免疫指标变化及脾多肽对其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外周血免疫指标变化及免疫调节剂脾多肽对其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开展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颅脑损伤60例,随机分为脾多肽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脾多肽组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26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4例;对照组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25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5例。脾多肽组术后静脉滴注10 ml脾多肽(用250 ml 5%葡萄糖稀释),1次/d,连续7 d;对照组术后给予10 ml生理盐水(用250 ml 5%葡萄糖稀释)。主要观察指标为感染发生率,统计时段为患者在接受治疗至搬离监护室时间,超出28 d的以28 d为终点;次要观察指标为反应免疫状态的一系列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2、γ-干扰素(IFN-γ)、儿茶酚胺(CA)浓度及全血CD14或m HLA-DR阳性细胞比例。结果脾多肽组感染发生率(20.0%,6/30)明显低于对照组(46.7%,14/30;P<0.05);而且,脾多肽组耐药菌株比例(33.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7.1%,8/14;P<0.05)。脾多肽组监护室住院时间最长为24 d,对照组截止28 d仍有7例未转出监护室;但是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监护室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脾多肽组28 d GOS评分[(2.6±0.5)分]与对照组[(2.9±0.5)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免疫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脾多肽组外周血单核细胞细胞数、CD14阳性细胞比例、IL-12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而外周血IL-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脾多肽可改善颅脑损伤术后被抑制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但并不影响患者总体预后。
满明昊李立宏杨彦龙李敏郭少春
关键词:颅脑损伤手术免疫抑制
大骨瓣减压联合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病人血清hs-CRP、NSE、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LHI)应用大骨瓣减压术(DC)联合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LHI病人,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DC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0%,较对照组有一定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7%,P>0.05)。与治疗后即刻对比,两组治疗14d后血清hs-CRP、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降低更显著(P<0.01)。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应用DC联合亚低温治疗更能优化相关体液因子水平,减轻脑损伤、恢复神经功能,改善预后,且安全性高。
郭清保谢曼丽杨彦龙马涛李立宏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大骨瓣减压术亚低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