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珩
- 作品数:22 被引量:94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重点攻关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联合检测三种自身免疫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角蛋白(AKA)和抗RA33这三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50例RA患者和198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抗CCP,AKA,RA33抗体的测定。以50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RA患者的抗CCP,AKA和RA33抗体的阳性率比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和健康体检患者高,有显著性差异;抗CCP的敏感性比抗AKA和抗RA33高,有显著性差异。三种抗体联合检测比两种抗体两两联合检测特异性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抗CCP,AKA,RA33抗体联合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陈敏李珩宁秋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
- Ku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32例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Ku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Ku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1例(3.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3例(40.6%),类风湿性关节炎(RA)3例(9.4%),干燥综合症4例(12.5%),硬皮病3例(9.4%),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例(12.5%).Ku抗体阳性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肿瘤占3.1%,心血管疾病占9.4%.重叠综合症患者的Ku抗体滴度较高(1∶10000),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Ku抗体滴度较低(1∶320),滴度与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Ku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多发性肌炎相对特有的指标,但Ku抗体阳性时,必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诊断.Ku抗体是广义上的重叠综合症患者的关鍵的血清学标志物.血小板减小性紫癜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结核感染等疾病中Ku抗体具有一个重要的提示作用.
- 李珩毕燕玲宁秋宾利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
- 风心病患者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观察风心病患者术前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健康正常人、风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 1、4、8d的细胞免疫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风心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相比 ,仅淋巴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患者术后第 1天CD3 + 、CD4+ 、CD8+ 、CD4+ /CD8+ 值较术前显著下降 ,术后 8d除CD8+ 细胞外 ,其余基本恢复正常 ,但NK细胞术后第 1天无明显变化 ,第 4天显著降低 ,第 8天仍未恢复正常。结论
- 周茂华张建军李珩舒峻
- 关键词: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细胞免疫
-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及其配体在5/6肾切除大鼠肾脏中表达及缬沙坦对其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及其配体(RANKL)在5/6肾切除大鼠(STNX)残肾中表达的意义,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5/6肾切除的SD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未给药组、治疗组及假手术组。治疗组在5/6肾切除后即给予缬沙坦治疗,大鼠分别于第4、8、12周杀检。第12周时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骨保护蛋白(OPG)及RANKL水平;显微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及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RANK/RANKL/OPG蛋白表达;RT-PCR检测RANK/RANKL/OPG的mRNA表达。结果(1)第12周时假手术组尿蛋白量为(6.1±0.6)mg/24 h;未给药组为(19.0±1.5)mg/24.h:治疗组为(13.4±1.2)mg/24 h,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第12周时未给药组及治疗组肾脏均有明显硬化,但治疗组硬化程度较未给药组轻。(3)未给药组RANK及RANKL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高于治疗组及假手术组,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OPG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血清中OPG及RANKL含量在3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5/6肾切除大鼠残肾中表达上调的RANK和RANKL可能参与了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发展。抑制RANK和RANKL的表达可能是缬沙坦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原因之一。
- 刘双信史伟梁馨苓李珩叶智明王文健何朝生梁永正刘艳辉胡湘明章斌彭炎强余细勇
- 关键词:肾切除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 四色法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方法学探讨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方法。方法 正常人外周血在PMA、iono-mycin和BFA存在的条件下在体外短期培养,进行细胞膜表面抗原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再用流式细胞仪对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进行测定,并对分析方法中的一些测定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 刺激剂的刺激时间和不同的固定穿透剂对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的实验内变异比较小,平均CV在8%左右;实验间的变异稍大,平均CV在20%左右。结论 ①流式细胞术是单细胞水平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的理想方法,联用IFN-γ/IL-4/CD8/CD3四色荧光标记,可以在一支检测管中同时了解T细胞亚群中两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②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分析时需注意选择适当的测定条件。
- 周茂华王丁张建军李珩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
- 乙肝表面抗原室内质控的失控分析评价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通过评价、分析乙肝表面抗原的室内质量控制的失控原因,为改善工作质量提供帮助。方法回顾统计乙肝表面抗原的室内质量控制的失控记录,汇总其失控的原因。结果室内质控达不到试剂盒和质控的基本要求的失控发生频率是14/3224(0.4%),而且,这类失控是比较容易追踪的,与操作者的操作失误相关,而质控品的吸光度/临界值(S/CO)比值在Levy-Jenning质控图上超过x^-±3s的失控的原因多种多样,其总体的失控率是167/3224(5.2%)。结论室内质控的分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出现失控的时候,坚持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一次追踪分析,尽量查找原因,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工作质量。
- 李珩宾利梁建群李世坚
- 关键词:乙型
- 人工肾病人血清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人工肾病区的病人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调查其感染情况并分析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乙肝。方法 收集2005年6月~2005年10月在本院人工肾病区进血液透析的患者共205例,对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与其入院时的乙肝两对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可能感染的原因及感染情况。结果 初始血透治疗前感染乙肝病毒者共56例,乙肝两对半全阴者为89例。现检测结果为:56例乙肝患者不变,但是89例乙肝两对半全阴者中有15例出现HBsAg阳性,占16.8%,其余64例仍为乙肝两对半全阴。15例出现HBsAg阳性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2年,13例有输血史,与64例仍为乙肝两对半全阴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可能与其血透过程及输血有很大的关系。
- 陈敏静李珩宁秋
- 关键词:人工肾血液透析乙肝血清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保护蛋白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的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肾性骨病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既往研究认为,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25-(OH)2D,不足、钙磷代谢紊乱、酸中毒及铝中毒等因素有关,但临床上肾性骨病的发病并不能完全用上述因素来解释。
- 刘双信史伟梁馨苓李珩叶智明王文健何朝生胡湘明章斌彭炎强梁永正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B受体核因子维持性透析患者
- 老年梅毒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的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老年梅毒患者血清心肌酶谱(CK,CK-MB,LDH,LD1及AST)的变化,旨在了解老年梅毒患者心肌损害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老年(年龄大于60岁)梅毒患者52例为观察组,年龄小于60岁梅毒患者52例为对照组Ⅰ,老年健康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Ⅱ。对入选的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2~3ml并及时分离血清,应用美国BACKMANLX-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CK,CK-MB,LDH,LD1及AST测定,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心肌酶谱5项指标同时升高者观察组6例(11.5%),对照组均为0例,观察组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K和LDH的异常率分别为30.8%和21.2%,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D1异常率观察组为15.4%,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K-MB,AST异常率观察组分别为11.5%和19.2%,与对照组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及P<0.01)。结论老年梅毒患者心肌酶谱异常率比年龄小于60岁梅毒患者及正常体检的老年人为高,提示梅毒螺旋体对心血管系统损害,老年患者更严重,老年患者心肌损害的风险比年龄较小患者及健康老年人为高。
- 陈柳勤李珩何启勇
-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老年患者心肌酶谱
- 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及HBVM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和HBV血清标志物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FQ-PCR法检测325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不同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孕妇与其新生儿发生的HBV宫内感染情况。结果:(1)325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8.00%(26/325),其中HBsAg阳性20例(6.15%),HBV DNA阳性20例(6.15%),HBsAg和HBV DNA均阳性的14例(4.31%)。(2)325例HBsAg阳性孕妇中146例HBV DNA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感染率为14.38%(21/146),l79例HBV DNA阴性孕妇者HBV宫内感染率为2.79%(5/179),两者HBV宫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不同级别下均发生HBV宫内感染,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P<0.05)。(3)孕妇HBVM4种模式发生HBV宫内感染率不同,模式3和模式2之间HBV宫内感染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阴性的HBVM模式(模式1+模式2)与HBeAg阳性的HBVM模式(模式3+模式4)之间HBV宫内感染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HBeAg阴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组和HBV DNA阴性组间HBV宫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10),HBe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组和HBV DNA阴性组间HBV宫内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或HBeAg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DNA含量≥107copies/ml或HBVDNA和HBeAg同时阳性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 郑有为梁敏文钱靖琳李珩
- 关键词:乙型宫内感染